首页 > 最新资讯 > 思南文学选刊 · 特约评论 | 张涛评金仁顺作品《离散者聚会》

思南文学选刊 · 特约评论 | 张涛评金仁顺作品《离散者聚会》

来源:《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选稿:孔轶  作者:张涛  发布于:2020-10-30  点击:347

《思南文学选刊》将陆续邀请书评人对选刊转载的作品进行评论,本文是评论家张涛评金仁顺作品《离散者聚会》。《离散者聚会》选自《山花》2020年第9期,《思南文学选刊》2020年第5期转载。


“我们回不到那条河流了”——《离散者聚会》读札

文 | 张涛


“离散”是一个宏阔的话题,这里面包罗众多,民族、国家、历史、个人、记忆、当下等等,这些都是“离散”的题中之义。通常我们读到关于“离散”话题的小说,多是关涉历史变动带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离散者聚会》则与此不同,金仁顺在小说里讲述的那些“背井离乡”的作家诗人们,他们与“故土”的“分离”都与历史变动无关,但各自的“流动”又都事出有因,虽不至于“感天动地”,但其中也可见各自的伤痛记忆。


1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里见到朝韩离散家属的见面的场景,女性穿着传统的朝族服装,男性则是西装革履,大家坐在餐桌上“叙旧”,离别时失声痛哭,悲天跄地。因为“相聚”的离散者都年龄较大,这一“分别”大体就是“永别”了。但《离散者聚会》中的场景完全与我们在新闻中见到的不同,这与他们各自经历有关。作者金仁顺是朝族,她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聚会”。会议的主题是“和平与沟通的平台”。


《离散者聚会》中的作家诗人们,他们有的是出生在韩国,有的则不是出生在韩国,他们与“故土”韩国的“距离”不等,因此,此次来韩国“叙旧”的思绪也彼此不同。


据金仁顺说,朝鲜半岛的人移居俄罗斯很早就开始了,他们在俄罗斯慢慢聚集成“村落”,被称为“高丽人”。在《离散者聚会》中,就提及了一个俄罗斯作家。这位作家的祖父辈开始移民俄罗斯,他出生在俄罗斯。他不会韩语,与“故土”无“实质”的关联,但“血缘”与“乡愁”又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他们彼此相连,互相缠绕。各种因缘际会,让我们在遥远的异地,对那个被称为“故土”的地方产生强烈的“念想”,或者被其不断地“感召”着。这位俄罗斯作家的女儿很小就开始学韩语,后在韩国留学、工作,嫁给了韩国人,而作家和妻子几年前也在韩国买了房子,“每年回来住几个月。他这么做,不是有什么落叶归根的情怀,他喜欢开放的生活,哪种生活让他感到自由和舒服,他就选择哪种。”这位作家似乎对韩国没有什么“乡愁”,但有的时候,“乡愁”会以某种“偶然”或“神奇”的方式在延续着,正是因为女儿与韩国的“联系”,让这位作家也与“乡愁”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尽管它很微弱。尽管是微弱的“乡愁”,但其中亦有“深情”,要不有“开放的生活”的地方多得是,这位作家为何就选择韩国呢?


来自丹麦的女诗人和来自瑞典的阿斯特丽德,都出生在韩国,她们都是弃婴,后来分别被一个丹麦和瑞典的家庭收养。韩国是她们被“遗弃”的地方,是伤心之地,是痛苦的“起点”,她们是如何“平复”这些过早到来的伤痛,我们不得而知。阿斯特丽德是因为写作,“才开始阅读韩国的文学作品,看几部韩国电影,听听韩国流行音乐”。因为写作,她才开始了解韩国,而且了解也是有限的。如果不是因为写作,两位女作家也不会参加这次会议,我们也不会了解她们的“身世”“经历”以及所谓的“乡愁”。然而,所谓的“乡愁”就是这段不幸的“往事”,还需要重新“回忆”吗?金仁顺对此也有诘问“她必须了解韩国吗?血缘必须寻根?她的童年少年时代该有多么纠结啊。有些事情确实是没法儿轻易翻篇儿的,树欲静,风都不止。……她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北欧瑞典,丈夫是瑞典人,儿子是混血;但还是走回来了,回到她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到她被弃养的地方,开始了解和学习关于韩国的一切。”


“乡愁”与“故土”对于离散的个人而言,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是生命的内在召唤,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忆“美好的童年”,或者直面曾经的“创伤记忆”,都是“自我”、“记忆”的重找与确认。


2


味蕾是真切而实在的记忆。对于“故土”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故土”味道的记忆。故乡的味道,也是《离散者聚会》的一条主线。汤饭馆里的石锅汤饭,弘大附近小店里的炸鸡胗,地铁站附近的米肠店里精工细料的米肠,“肠衣里面装的是猪血、绿豆芽,粉丝、芹菜丁,煮熟后切段,放进牛杂汤里炖,上面铺着切碎的紫苏叶,叶子上面再撒上一把炒熟的苏子,香得能让人一个激灵。”故乡的味道,并不一定就是珍馐美馔,哪怕是朴素的一餐,食物刺激味蕾,身体里的消化酶慢慢启动,消化的过程便是唤醒记忆的过程,故乡的人与事也会逐渐浮现出来。正如静观师太做的素斋,化“简单”为“神奇”,“做菜是一种修行”,顺其自然,顺心而为,物我一体,自然就会出手不凡。写作同样是一种修行,重回“故土”,在对“故土”的认知与书写中修行,不断完善丰富自我。


看到金仁顺穿梭在首尔的大街小巷里寻找那些熟悉的味道,这里有汤饭馆、酒馆、素斋店,有市井里的“人间烟火”,亦有“超凡脱俗”的清幽禅趣。看到这些我总会想到日剧《深夜食堂》,无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我们都会在食物与味蕾的背后看到人生的苦辣酸甜。食物可以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看似相隔遥远的彼此,通过食物的纽带,七拐八拐就联系在一起了。这也是就是自然的神奇与馈赠,自然总会用它的方式来校正人类社会的某些偏向。


味道是身体记忆,身体的记忆是最坚实、最稳固的,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与曾经熟悉的味道“相遇”,瞬间就会识别那是“故乡的味道”,这就是“舌尖上的乡愁”,“每个人都有几样饮食,会通过舌尖深入到灵魂,跟亲情、离绪、乡愁联系在一起。”


3


与很多作家写“乡愁”时的“浓墨重彩”不同,金仁顺在《离散者聚会》中言及“乡愁”的时候,表现得很“冷静”,也很“理性”。这份难得的“距离感”,可能更切近我们这一代人或更年轻的一代人的感受。出生在城市里的我,始终是没有“乡愁”的。曾经的故乡,满眼望去,都是“同质化”的建筑、街道和生活,童年时是低矮的平房,纵横的胡同,在那里没有“乡愁”,留存至今的都是无拘无束的童年。“乡愁”自然要与“乡土”有关,没有“乡土”何谈“乡愁”。乡土里有人,亦有自然;有血脉,亦有万物。人间烟火与天地灵气,构成了“乡愁”。我们现在不缺“人间烟火”,但缺少与天地灵气的“沟通”,天地万物向我们“敞开”着,我们也需要走进这些“敞开”着的大门的能力。正如金仁顺所言:“血之源头,是生命的起源,但并非每个人的家园,哪怕冠以‘心灵’或者‘精神’字样,也不可能。命运就是命运,不争论,不废话,命来如山倒,剥茧抽丝以及其他种种,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聚散离合是命运。命运的事情,我们身不由己。但在人的身体里,总会有一种“不甘心”的冲动,想和命运“抗争”,或许写作与阅读,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如果没有写作,就不会有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相聚韩国,就不会有这场“离散者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