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翻译是学习写作的最好方法 | 思南文学选刊
来源:《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选稿:孔轶 发布于:2020-10-23 点击:313
翻译是学习写作的最好方法
文 | btr
本文原刊于《思南文学选刊》2020年第5期
中外书业快讯
据8月16日英国《卫报》报道,由于疫情原因而推迟出版的大量新书,将于秋季集中上市。其中9月3日当天,将有创纪录的600本新书同时面市。
8月18日,2020上海书展圆满闭幕。今年上海书展圈内圈外相关页面浏览总量达1.14亿次,线上活动观看量突破610万次。受疫情影响,在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的情况下,人均消费同比增长23%。
9月1日,《三体》三部曲版权方与网飞(Netflix)共同宣布,已达成协议,将联合开发制作《三体》英文系列剧集。原著作者刘慈欣与译者刘宇昆将共同担任该剧集制作顾问。
9月8日,法兰克福书展宣布取消原定于今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所有书展线下活动。
学习写作的最好方法是翻译
曾以《解说疾病的人》获2000年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项目主任。她同时是一位意大利语文学译者,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的《鞋带》英译本便出自她之手。2018年,她用意大利语写了长篇小说新作《我在哪里》(Dove mi trovo),由她自己翻译的英译本《下落》(Whereabouts)将于2021年5月出版。她的首部意大利语诗集《奈瑞娜的笔记本》(Il quaderno di Nerina)也将于2021年春天出版。9月4日,普林斯顿大学网站刊出题为《裘帕•拉希莉倡导作家的翻译艺术》的文章,现节译裘帕•拉希莉的部分观点如下——
翻译这种行为尤其有力量,能带来革新。
我学到很多东西,关于如何用语言工作。而我学到的不仅是我所翻译的语言本身——目前是意大利语——还包括要尊重任何一种语言,以及它能做到的、其他任何语言所做不到的事。
关于翻译,那样确凿无疑、但也如此令人困惑的一点是:没有最权威(definitive)的翻译。随着时间推移,作品需要进行翻译和再翻译。而即使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也可以有10种、20种或200种完全合理的翻译,因为翻译同时是一种诠释行为。它主张并延续了一种多元视角。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在我看来,翻译是最好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只有跳出你认为理所当然的语言——你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时所使用的语言——你才能真正学会用任何语言工作。
不适是纯粹的
8月26日,2020年国际布克奖揭晓。1991年出生的荷兰作家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向晚的不适》(一译《不安之夜》,De avond is Ongemak)获奖。评委会主席泰德•霍奇金森称该小说“温柔而直观地唤起了困在羞耻和救赎之间的童年”。据悉,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引进出版该书中译本。
文学批评家Parul Sehgal在9月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上撰文,他指出,“题目所指的是傍晚时分,奶牛乳房里的奶水很重,于是它们开始哞叫、寻求解脱。小说讲述的是另一种痛苦的充盈,而慰藉从没有到来。”
作者认为,“如同任何对共谋和压抑感兴趣的小说,存在一种将《向晚的不适》作为寓言来读的诱惑。” 他将之与迈克尓•哈内克的电影《白丝带》作比,“这是对惩罚性的新教和家庭暴力循环的又一次鞭挞,哈内克认为这会导致易受法西斯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影片中,那些胆怯的孩子互相羞辱。我们知道,他们长大后会成为纳粹。《向晚的不适》没有那么露骨。贾斯在学校学习了大屠杀的内容。她的问题和关注点,表明了个人和集体的否认能力及选择性失忆间的联系。”
“不适是纯粹的,因为在这时,我们脆弱,”莱纳菲尔德说道,“在这时,我们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假装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
疫情时代的足球
英国作家、《白色评论》特约编辑Orit Gat在《艺术评论》杂志撰文,分析疫情时代的足球。他写道,“巨大的水泥球场成了回音室,球员和教练的喊声在看台上回荡。”而在电视转播中则运用了“声音地毯”——工程师利用两队以前比赛的音轨,根据场上事件制作而成。“制作人声背景的德国声音工程师通过玩足球游戏,来了解人工声音如何在观众的期望中运作。”
“当你沉浸在比赛中时,你并不能真正听到观众的声音。同时,你几乎可以选择你想听的东西。你永远不会孤单。我能听见人们在座位上移动。我能听见有人咳嗽。我可以听到有人和旁边的人说话。我可以想象,我听见了手表的滴答声。”这是法国足球传奇人物齐达内在菲利普•帕雷诺及道格拉斯•戈登拍摄的电影《齐达内:二十一世纪肖像》的采访中所说的话。
Orit Gat写道,该电影使用17台同步摄像机拍摄了一场齐达内的比赛(皇马对比利亚雷亚尔,2005年),而观看《齐达内》的过程,就是在熟悉的事物(绿色草坪、喊叫的球迷)与新事物(关注焦点是单个球员而不是足球,是人而不是比赛)之间不断转换。《齐达内:二十一世纪肖像》是当代艺术与足球相遇的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但它的美学体系——既贴近足球,却又偏离了它——与在疫情之后的当下观看足球的体验诡异地相似。原本每周末重复的、熟悉的审美体验,如今变成了一系列对已知事物的模拟,这是记忆与现实的相遇,是时代的写照。
欢迎辞
陈:像我们拍的《三岔口》严格来讲不是一部动作片,是一部文艺动作片。整个剧情都是很戏剧化的。可是我不得不从商业角度去看这部电影。但是编剧不喜欢别人改他的剧本,剧本的元素很复杂,三个男主角,三个故事,怎么去变成一部电影,要让观众看得明白。
艺术家劳伦•李•麦卡锡(Lauren Lee McCarthy)的作品探讨监控、自动化和算法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以下选译自她的作品《欢迎辞》(Welcomer)——
Hey,欢迎你终于来到这儿。我来这儿已经有117年了,算是第一代移民吧。是的,这儿让人年轻。在你尽情游玩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些也许算得上“攻略”的东西。路边看到野花时,你可以随意采摘。你会发现,短短几秒钟内会重新长出一朵一模一样的;但千万不要用手机拍,那样会杀死花朵。你可以在这儿随意游荡,无须导航,因为这里的路随时变化,丁字路口过一小时也许就会变成三岔路口,路的坡度也随时间起伏。客厅镜子里没有照出自己的时候不要惊慌,那可能是一面“气味镜”,试着深吸一口气,也许你就能闻见中午吃的龙虾味道。如果你赶上礼拜天,这儿有两种市集,原住民称之为“墟”。中央广场上是废墟(Wasted Market),你可以用沉默换取二手物品;一段17秒的沉默可以换一张1988年的黑胶唱片;但一台旧唱机可能要花掉你4小时的沉默。沙滩上的市集则是希嘘(Hope Market)。希嘘里卖的是故事、梦境和想象,但你需要交出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交换。记得和原住民说话时,千万不要使用成语;在这儿,成语会被视为一种侮辱。也许你已经从旅游手册上读到了,在我们的体育场里,你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失重。根据季节不同,重力会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别担心,你不会飘到火星上去。如果你要买一些特产带回家,推荐你试试“这豆”(The bean):这豆看起来和纳豆差不多,有一种黏糊糊的鼻涕感,但它是咖啡色的,放进嘴里你就会发现这豆的奇妙之处——因为是这儿特有的可可豆,口感特别均衡,用来做布朗尼恰好。好了,祝你在这儿玩得愉快!
文学奖短讯
8月4日,首届网络文学“天马文学奖”揭晓。血红《巫神纪》、齐橙《大国重工》、猫腻《择天记》、何常在《浩荡》、吉祥夜《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获奖。
8月27日,2020年新加坡文学奖揭晓。得奖的华语作品包括吴耀宗《形成爱》(诗歌)、黄凯德《达哥打》(非虚构)、黄凯德《豹变》(小说)及谢裕民《建国》(小说)。
9月4日,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短名单揭晓。布克奖得主安娜•伯恩斯《送奶工》、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糜骨之壤》、爱德华•路易斯《暴力史》、阿兰达蒂•罗伊《所有我们未曾活过的生活》、帕特•巴克《女孩的沉默》等十部小说入围。得奖者将在10月22日于都柏林国际文学节上公布。
9月5日,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班宇《双河》、文珍《刺猬,刺猬》和顾湘《赵桥村》分获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及非虚构作品主奖。
9月10日,第25届女性小说奖揭晓。197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科尔伦的玛姬•欧法洛的《哈姆奈特》(Hamnet)获奖。
9月15日,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公布。林棹《流溪》、任晓雯《浮生二十一章》、沈大成《小行星掉在下午》、双雪涛《猎人》、徐则臣《北京西郊故事集》入围。最终得奖者将于10月28日在北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