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叙事的开端或尽头 | 思南文学选刊
来源:《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选稿:孔轶 作者:btr 发布于:2020-06-12 点击:386
上海文学博物馆动工
据《澎湃新闻》报道,4月27日,虹口区重大工程“四川北路18街坊项目”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包括上海文学博物馆这一重要文化地标。上海文学博物馆地上建筑面积预计达12500平方米,将以上海文学史料等文物资源研究为基础,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主要实现“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
疫时书业快讯
4月10日,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何建明新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4月16日,智利作家路易斯•塞普尔维达在确诊感染新冠肺炎6周后在西班牙病逝,终年70岁。
4月23日至29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书店守望计划”邀请李修文、沈奕斐、李敬泽、梁鸿、黄德海、路内、张执浩等七位作家做客武汉物外书店、上海志达书店、北京小众书坊、北京单向空间、上海钟书阁、上海作家书店及武汉时见鹿书店,以线上直播方式促进实体书店销售。
5月1日,1931年出生于上海的旅美华人小说家於梨华在美国逝世,终年89岁。
5月22日晚10-12点,村上春树在《村上RADIO》推出“居家”特别节目,希望“以音乐的力量扫除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忧伤”。
一旦紧急状态结束,
任何暂时的意识都会消失
据4月9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报道,《质数的孤独》作者、意大利小说家保罗•乔尔达诺3月26日出版了他的抗疫非虚构作品《传染是如何运作的》(How Contagion Works)。“一旦紧急状态结束,任何暂时的意识都会消失,”他这样讲述此类写作的迫切性,“有些想法需要现在就写下来,在紧急状态中写,否则就会迷失在想要尽快回到常态的欲望中。”
“在这场流行病期间,我们能关注的只是数字,”他认为数学是理解“隐形敌人”的工具,“流行病是数学上的突发事件,降低R0是我们自我牺牲背后的数学理由。”自我牺牲,或者说把别人的需要放在我们的欲望之上,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他写道:“我们做与不做什么,已经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点,即使在一切结束之后。”
如何在隔离期间保持专注和创造力
5月2日出版的英国《卫报》刊出专题“如何在隔离期间保持专注和创造力”,以下节译自英国青年小说家乔•邓索恩的回答——
刚开始时,我不断看手机。我把手机带上床,分分钟滚动着疫情更新,试图入眠却无法入睡。我的妻子快要生了,但这也没什么帮助。不用说,这段时间我也没怎么看书或写作。
从那以后,我一直试着与危机重新拉开些距离。最有帮助的事显而易见:少看新闻。我发现可以设置手机上的 “成人内容 ”来屏蔽特定网站。所以现在,如果我想在手机上阅读疫情新闻——或者看情色内容——那么我的妻子就必须输入一个密码。我保证这是一个很好的威慑方法。还有一个挑战,那就是你试图集中注意力时,家里有个不断引起混乱的室友——我的儿子。
即使我找到了些不被打扰的时间,编辑也似乎比写作更有吸引力。我可以开心地花一个小时来修改一些逗号。但没有什么比得上在沙发上麻木地躺着更让人解脱。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BBC iPlayer的编辑把印第安纳•琼斯的电影《夺宝奇兵》放在首页夜新闻的链接旁。我终于上了一节励志的人生课。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印第安纳•琼斯证明了,如果你发现了你真正在乎的东西,即使在最极端的压力下,你也有可能集中精力。看看他是如何欣赏古埃及的头饰的吧,那时毒矛正从他的头上飞过。
Zoom戏剧:《我们需要谈些什么》
理查德•尼尔森的《我们需要谈些什么》发生在视频会议软件Zoom上,这一次,Zoom不是令人恼火的技术妥协,而是不可或缺的情节点。亚历山德拉•施瓦茨在5月18日出版的《纽约客》上撰文,称赞尼尔森的这部新戏是“第一部伟大的、关于隔离的原创戏剧。”
该剧是尼尔森 “苹果家族 ”系列中的意外收获。兄妹们没有像平时那样聚在餐桌旁,而是相聚于网上,在一天结束后用Zoom聊上一个小时。先出场的是芭芭拉,她刚从新冠肺炎中康复出院。而在家中隔离的哥哥理查德负责做饭,并告诉我们妹妹的病情曾有多严重。(导演用一对夫妻演员来饰演芭芭拉和理查德,因此整部戏的制作过程亦未违反社交隔离政策。)随后苹果家族的兄弟姐妹们陆续上线。
剧终时,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下线,留下余下的人继续聊天,直到芭芭拉又一次独自一人。她盯着屏幕,看着自己的脸,仿佛才注意到她还在这里。
演出当晚,五千多名观众观看了Youtube上的回放。
在世界末日吃橄榄
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在4月12日的《纽约书评》Daily专栏发表了一篇短小说。现节译如下——
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而我却在吃橄榄。原本的计划是吃披萨,但当我走进杂货店,看到货架上空空荡荡时,我意识到我可以不用再想披萨面团和番茄酱了。我试着和快速结账区的收银员交谈,那位老妇人正用手机以西班牙语与某人Skype,但她头也不抬地回应我。她看起来很沮丧。
“他们买走了一切,”她喃喃地说,“只剩下月经垫和泡菜了。”
泡菜架上唯一的东西是一罐甜椒酿橄榄,我最喜欢的那种。
当我回到收银台时,收银员已经泪流满面。“他就像一块温暖的面包,”她说,“我可爱的小孙子。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再也闻不到他的味道了,我再也没机会拥抱我的宝贝了。”
我没有回答,而是把罐子放在传送带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五十块钱。“没关系,”当我意识到她不打算收钱时说,“不用找零。”
“钱?”她冷笑着说,“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你却要给我钱?我拿这些钱到底有啥用?”
我耸了耸肩。“我真的很想要这些橄榄。如果五十块还不够,我就再多给点,不管多少钱……”
“一个拥抱,”泪流满面的收银员打断了我的话,张开双臂,“你要给我一个拥抱。”
我现在就坐在家里的阳台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奶酪和橄榄。好不容易才把电视弄出来,但如果现实如此的话,那就没有比看星空和一个阿根廷烂肥皂剧更好的结束方式了。现在是第436集,剧中的人物我一个也不认识。他们很美,他们很情绪化,他们用西班牙语朝彼此大喊大叫。没有字幕,所以很难听懂他们到底在喊什么。我闭上眼睛,回想着杂货店的收银员。当我们拥抱的时候,我努力表现得小一些,努力表现得比实际上的自己更温暖。我试着让自己身上的味道像刚出生不久的样子。
连环杀手专家承认谎言
据5月13日英国《卫报》报道,已出版四十多本书、销量超百万的法国犯罪小说家斯特凡•布古安日前承认,他的很多履历都是编造的。他曾声称自己采访过七十多位连环杀手,并在弗吉尼亚州匡提科的FBI基地受训,而自己的妻子亦在1976年被人杀害,两年后凶手被捕时供认了十几起谋杀案。
但在1月,匿名组织“第四只耳”指责他对自己的过去撒谎。如今,布古安向法国媒体承认,他所说的被谋杀的妻子从未存在过——他曾在佛罗里达州的一间酒吧里短暂认识了一位叫苏珊•比克罗斯特的年轻女子。1975年,24岁的比克罗斯特被连环杀手杰拉德•斯塔诺杀害,凶手后来承认杀害了41名女性,并于1998年被处决。他也从未在FBI受训,从未采访过查尔斯•曼森,见过的凶手也比他之前声称的少得多。
“我的谎言让我心情沉重,”他在上周接受《巴黎竞赛画报》采访时说,“现在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而周二接受《巴黎人》杂志采访时,他将自己描述为“谎言癖患者”。他向《费加罗报》表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所有这些谎言绝对是荒谬的,因为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估我的作品,我认为作品本身就足够了”。
文学奖快讯
4月27日,38岁的德国女作家及诗人诺拉•波松获托马斯•曼奖,奖金为25000欧元,颁奖仪式将于11月12日举行。
5月4日,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揭晓。罗杰•罗宾逊的《便携式天堂》(A Portable Paradise)获奖,奖金为一万英镑。
5月4日,普利策奖揭晓。科尔森•怀特黑德《镍币男孩》(The Nickel
Boys)获最佳小说奖。安妮•博耶《不死之人:痛苦、脆弱、必死性、医学、艺术、时间、梦想、数据、疲惫、癌症和关怀》及格雷格•格兰丁《神话的终结:美国思想界的开端与尽头》获最佳非虚构奖。本杰明•莫泽《桑塔格:她的生活和工作》获最佳传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