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书业盛行“以书代酬”
发布于:2014-01-03 点击:1186
岁末书业盛行“以书代酬” 作者无奈扛书回家过年
随着春节临近,一些作者最近开始和出版社结算版税,拿了钱好回家过年。但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作者千盼万盼的版税变成了一堆自己写的书,而且因为无处堆放,只能当废纸论斤出售。“以书代酬”作为一种奇特的版税结算方式,正在出版界蔓延。其背后则是纸质出版低迷,书商不得不将风险转嫁给作者。
作家抱着自己的书回家过年
儿童文学作者“两色风景”这几天正忙着通过微博把自己的书送给读者。“两色风景”出了5部童书,按理来说也算高产,不用为生计发愁。但到了结算版税的时候,出版社竟寄来了大量他的库存积压作品,“以书代酬”了。所以“两色风景”索性来个“赔本赚吆喝”,声称读者只要转发一条他的微博,就有机会获得他的库存书。
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以书代酬”已经成为岁末书商应付“讨薪”作者的一个通行办法。但问题是,这让准备拿钱回家过年的作者们很是为难.
一位作者对青年报记者表示,他出了一本随笔集,原想最近可有五六千的版税入账,不料竟只收到出版社寄来的100多本书。“钱是没戏了。我准备扛50本书回去,签了名送给亲朋,其余的就当废品处理掉。”
按照出版的游戏规则,作者在出书之前,都要与出版社签订协议,规定版税和稿酬等事宜,但“以书代酬”之事一般很少见诸合同。也就是说,收到书的作者大多处于被迫的状态,可他们又都选择了隐忍。“说好付现钱,却只能拿到书,这显然是违约的。”那位作者对记者表示,“但对于不知名的作者,出版社总是很强势。与他们关系闹僵,将来只能是自费出版了。”
书商向作者转嫁出版风险
在接受采访时,书商一般将“以书代酬”归因于图书滞销,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为了支付版税和稿费,只能以书相抵。资深出版人李孝国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证实,实际情况大致如此。他告诉记者,目前出版社与作者结算方式有版税和稿酬之分,“起印版税”和“稿酬”都与图书销量无关,即便图书一本也卖不出去,出版社也必须支付。“近年纸质出版确实不太理想,一些书商卖书的钱,远不够支付作者报酬。所以才会想起用书来抵扣。”
在李孝国眼里,“以书代酬”的实质就是书商转嫁风险。“按理说,给作者多少‘起印版税’和‘稿酬’,出版社在签约前都应该有一个相对精准的判断。结果因为出版社风险意识不强,往往失算。亏了钱,又不想承担责任,就把风险推给了作者。”李孝国认为,合同说好付现款,即便亏了钱,出版社也应该支付现款,这是一个起码的诚信问题。只知分享盈利,不知承担责任,这不是一家优秀出版社所应有的品格。
不过另一个似乎更严峻问题是,一些出版社究竟为何甘冒“耍无赖”的骂名,也只能“以书代酬”呢?李孝国告诉青年报记者,除了出版社风险意识不强之外,纸质图书的一些发展环境之忧也是重要原因。在一些不公平的政策之下,书业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选稿:丛山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