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十小时接力朗读,接续城市文脉 “直播上海文学地图”活动在申城开展,作家、评论家们漫步于文化地标

十小时接力朗读,接续城市文脉 “直播上海文学地图”活动在申城开展,作家、评论家们漫步于文化地标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姜方 许旸  发布于:2017-08-18  点击:795


8月17日的北外滩流光溢彩,来自国内外的多名作家齐聚一堂,每人诵读了自己钟爱的诗作,向文学经典致敬。这里,是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的起点,也是“直播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力的结束地。但诗意仍余音袅袅,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首次举办的创新活动,叶辛、李敬泽、金宇澄、黄德海、徐则臣等作家、评论家,从昨天上午九点至晚七点间的不同时间段里,分组漫步于十个沪上文化地标,接力诵读了包括茅盾、巴金、鲁迅、萧红等名家在内的文学经典作品。


诵读从上海书展主会场展览中心开始,途经上海作协、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故居、柯灵故居、茅盾旧居、鲁迅故居与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馆、思南文学之家,直至诗歌之夜举办地结束。这项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全程直播,在线观看突破八万人次,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提问,反响热烈。


“自近现代以来,上海一直都以不断创造和探索的精神,立于全国文化的前沿,并积累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学传统和文化底蕴。”评论家、作家李敬泽在鲁迅纪念馆前的世界文豪广场感慨万千,“当我一路走过茅盾旧居、鲁迅故居等地标,感觉又重温了它们所承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记忆”。


可阅读的文化地标,兼具人文底色与人性温度


不难发现,此次活动串联起的多个文化地标,镌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闪光点。而当后辈作家漫步于这些街区与场所,轻声读出曾打动他们的名篇佳作时,建筑本身也成为了可阅读的对象———钢筋混凝土的背后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乏人性的温度与人文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叶辛是接力活动的首名朗读者,他站在上海展览中心广场的喷泉前,手捧小说新作念出片段,明媚阳光映着水柱,引来不少逛书展的读者驻足倾听。选择上海书展主会场作为活动的起点,别具深意———十几年来,每个夏天,这座极富历史渊源的建筑便被书香浸润,迎来送往无数求知若渴的爱书人。“我曾在上海展览中心工作过,上世纪90年代它还被评为上海十大优秀景观之一,能在这里朗读自己的小说 《孽债》 和新作 《古今海龙屯》 片段,我感到非常高兴。”叶辛说。


有的作家则选择了相伴几十年的精神栖居地。另一位朗读者、作家金宇澄在位于上海作协的 《上海文学》 杂志办公室里,朗读了他的长篇小说 《繁花》第15章第三节,以及鲁迅 《萧红作〈生死场〉 序》 《“京派”和“海派”》等名篇。“阅读鲁迅时,是最真实的我。”金宇澄告诉记者,他曾亲手画过一幅画,画中鸟儿背着 《鲁迅全集》,象征着他少年时代的重要启蒙读物。在朗读前,他也和市民读者们分享了上海作协建筑背后的故事,并讲述了 《收获》 《萌芽》 《上海文化》 等上海作协下属刊物的过往与现在,让人领略了巨鹿路675号聚拢原创文学佳作的强大平台魅力。


此后,作家们又依次来到巴金故居、柯灵故居、茅盾旧居……在这些文化大家曾经的居所中,藏书、信件等珍贵文献,让名家生平鲜活映现眼前。从巴金的 《怀念萧珊》 《愿化泥土》 《家书》,到柯灵的 《巷》 《浮尘》,再到茅盾的 《子夜》,李敬泽、唐颖、弋舟、杨庆祥等作家声情并茂地接力朗读着,向这些现当代文学史经典篇章,表达敬意。


诵读接力创意十足,让品质阅读抵达心灵深处


多位参与活动的作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场朗读接力颇具创意,在拓展了经典传播可能性的同时,也鼓励更多人贴近城市的文化空间,静心感受文学的魅力,让阅读与生活水乳交融。


青年作家马伯庸朗读了小说新作《草原动物园》 和废名的 《田园小说》中的片段。在他看来,朗读接近于“深阅读”,经由声音的演绎,能帮助读者深入到文本中去。“在诵读过程中,废名的文字从一个个躺着的汉字块,仿佛变成一段段韵律,更显隽永幽深;朗读也能检查自己的文字是否流畅,读起来顺不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阅读,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直抵心灵的力量。”


在另一位参与者、科幻文学作家韩松看来,线上线下的许多人突破地域空间局限,一起在上海文学地图中穿行和阅读,声音与思想交织,这本就是颇具奇幻色彩的美丽温情画面。“从一个侧面来说,上海书展期间的这场经典朗读接力,也体现了全民阅读的深入人心和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文学之美弥散四面八方,这场直播是文学传播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