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2017(第三届)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导师“盲评会”心跳登场

2017(第三届)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导师“盲评会”心跳登场

来源:《萌芽》  选稿:葛文静  发布于:2017-06-15  点击:894


批评,是对创作者的最大敬意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萌芽》杂志和《联合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2017(第三届)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连续举办了两场精彩的导师讲座和一场刺激的“盲评会”。赞美和批评,灵感和火花,全在这里。



6月13日,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以下简称“两岸文学营”)在青松城举行了第一场导师讲座,来自台北的导师高翊峰和凌明玉分享了“为什么要写小说”。高翊峰对“一切可以通过文字创作的形式”感兴趣,他参与电视电影编剧、从事过广告文案,当过杂志编辑,进行小说散文写作,“我估计我会爱小说一辈子。”凌明玉强调“写作是对世界提问”,“要制造自己的房间,进行自我的剖析。”



高翊峰和凌明玉邀请营员上台,分享自己与文学间的纠葛:如何开始写作的?印证了凌明玉所说“生活平顺的人写东西是困难的”,每一则故事都足够精彩。有人的写作初衷是想讲故事给男朋友听,分手后决心放弃写作,当上了一名电子产品业务员;有人毕业后成为空姐,却惨遭上司打压,患上失语症,这才开始写作;有人喜欢《草样年华》,满心期待进入大学,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也谈不到恋爱,只好开始写小说进行“精神恋爱”。



晚上7点,两岸文学营最刺激的“盲评会”准时开火。原先温和的“盲评”流程被临时改动,四位导师就是这么“任性”。为了让营员们体验一下台湾文学奖的评选模式,“盲评会”请导师潘向黎、小白、高翊峰和凌明玉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从28篇营员作品中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4篇,然后,针对选出的作品进行讨论,可以为自己的选择拉票,也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鼓励针锋相对,欢迎火力全开。



九篇入围作品出炉,看到每一位导师在投票单上勾勾画画,就知道他们内心有多纠结了。差点入围、最后时刻被“杠”掉的作品,属于扎心之痛。凌明玉承认自己有“心机投票”,她料想几篇佳作会得到其他导师的青睐,决定将机会留给其他营员,让多一点作品有机会被拿来讨论。



因为采用了“盲评”,导师们并不知道作者究竟是谁。营员内心忐忑,又在竭力保持镇定。四位导师对入选的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细致到一词一句,更有提出严厉的批评。正如高翊峰所说:“选中了你,然后开始批评,这正是对创作者最大的敬意。” 



点评过后,导师分别给九篇作品1~9分的分数,总计得分最高的四篇是《跨界通讯》《暑假之家》《绝味》《闹鱼仔》。导师们抱着开放的心态,邀请营员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欢迎各种“不服”。



6月14日,两岸文学营的导师和营员参观了上海市作家协会和《萌芽》杂志编辑部——位于巨鹿路上的“爱神花园”,还品尝到热腾腾的上海特色点心鲜肉月饼。



第二场导师讲座在“爱神花园”中举行,来自上海的导师小白和潘向黎的主题呼应,一个是“作者是谁”,一个是“读者是谁”。两位根据自身写作经验出发,讨论了小说创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小白强调,写小说具有表演性,应该投射在“隐含作者”身上,假定一个写小说的人,由他来完成故事。潘向黎将“读者”分为七类,认为“设定潜在读者群可以让写作者不再任性”。



在营员提问环节,大家继续了前一晚“盲评会”的话题。潘向黎认为,四位导师的选择和意见不统一,恰恰是一件好事,“假设我们是四本不同文学杂志的编辑,分别觉得好的理由不一样,这就可以为写作者留下很大的空间。”



接下去,两岸文学营将会转战奉贤写作基地,展开第二场“盲评会”,这一次把时间和“武器”交给营员,让大家对作品发问,对文学发问,对彼此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