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珍贵的六一礼物
来源:人民日报 选稿:严超杰 发布于:2017-06-01 点击:907
从“两百”到“两万”
陈 香
那么,今天童书出版的黄金期是如何到来的呢?读者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推行、市场机制的引入、童书品类的丰富与质量的提升,包括出版行业的共同努力,都可能是重要的原因。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现在,伴随着“学科阅读”的概念,大量的课外读物已经普遍走进了中小学,很多中小学还开设了阅读课程。其次,少儿出版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出版联动协作模式,从阅读活动到儿童文学与课堂的对接,各种社会资源都在与儿童文学发生联动,让它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市场。
当然,全国有551家出版社出版少儿图书,少儿出版成为“举国体制”。尽管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持续走高,近来,科普出版急剧升温,在少儿出版的11个细分类别中,占比约为16%,仅次于儿童文学和卡通(含漫画、绘本)。
从2014年开始,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组织各出版单位参加世界最大童书展——博洛尼亚书展,当年达成153项的版权输出;今年,中国展团实现了700多项版权输出,中国出版人在被誉为“小联合国”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担任重要职位。中国的少儿出版不断融入世界主流出版圈,并逐步变得越来越重要。
少儿科普图书的“进化”
陆 杨
2016年被称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发展元年,一些出版社率先吃螃蟹,开发出了一批不错的VR与AR少儿科普图书,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海天出版社的“小牛顿魔法科普馆”系列。VR阅读又被称为“沉浸式阅读”:读者可以用手机下载APP,然后戴上一副丛书附赠的VR眼镜,便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蕨类植物丛生的侏罗纪时代,你会看到身边悠闲走过的蛇颈龙和三角龙,还能看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风神翼龙。同时,纸质书则以绘本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和它们生存的环境。扫描AR图书的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中看到3D动态的书中人物和动物,就好像阿拉丁摩擦神灯后,看到了从神灯中钻出的精灵巨人。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以外,很多出版社还积极寻求选题创意、设计版式、内容主题、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突破。如在人文科普方面,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丛书用精美的图画、《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改变了以往地理科普图书呆板叙述的方式,着眼于启发孩子的地理思维。
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是一个吃力的精细活,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还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在这方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院长创作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令人眼前一亮。果壳网推出的《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使青少年掌握了很多野外生存的自救法则。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鱼大梦想”少儿科普丛书,将海洋科普知识与有趣的科幻故事融为一体。
此外,在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中,《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等等,都是少儿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向全国的青少年讲述了太空、海洋、天文、动植物等多学科知识,将无数条少儿科普的支流汇聚成了包罗万象的海洋。
故事的魅力
夏丽柠 王筱莹
《给孩子的故事》是中信出版社“给孩子系列”的第八部,由著名作家王安忆编选了25篇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及散文。
在编选过程中,王安忆跳出了惯常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从不是专供给儿童的作品里挑选。如何定义作为读者的“儿童”,她的意见清清楚楚:下限应是认识汉字,对书面表达能够理解,上限“大概也不排除十七岁,将成年未成年,我们称之为‘少年’。这个成长阶段相当暧昧,不能全当成大人,但要当作孩子看,他们自己首先要反抗,觉得受轻视”。多大年龄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还得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关于选本,王安忆说,第一,她并未拘泥于孩子认知,因为大人也未必比他们精灵。但孩子们是“素人”,希望这些故事带给他们一颗澄明的心,至少要有一种天真,要能明辨是非; 第二,为什么是故事,而不是小说?如果按照之前的“给孩子”系列,从诗歌,散文,自然就该到小说了。但小说可能更关注于技巧和延展,而故事更接近于内核。每个人都有依在奶奶怀里,听故事的经历。围炉听书的夜晚,恍然如梦,当翻开《给孩子的故事》时,那些过去的事情仿佛又回来了。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书中篇目,都出自名家手笔:汪曾祺、史铁生、莫言、余华、毕飞宇、贾平凹、曹文轩……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的主题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某种教育或灌输,而是以一种平起平坐的视角,将社会、人性、欲望、友情等等冷静而又不失温情地展示给孩子。
从《黄油烙饼》中,我们能感受到饥荒年代的生活场景,也能从萧胜的内心世界感触到他与奶奶的深厚情感;《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从题目上看就令人好奇,故事却很暖心,他们爱着对方,不去辩解什么,矮丈夫在妻子离开后,那雨天撑伞空出的距离,依旧让我唏嘘;《小尾巴》讲述了“拖油瓶”珍珍给妈妈带来的苦恼,打乱农活,甚至使妈妈丢了工作,但她依然是妈妈的全部,面对孩子丢失,那种焦急中渗透出的母爱,让人记忆犹新;《小偷》以“我”的自白,剖开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令人意外的结局为故事带来一线温暖,昭示出友情的珍贵……每每翻开,篇篇都有闪光之处。
一个好的故事,必然有触动人心的源点,在这些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爱的纽带联系。它们为孩子打开了想象天地,更是孩子审视自我、塑造心灵的渠道之一;它们不仅仅是为孩子,也让我们这些成年读者享受到了最原初的阅读乐趣。在故事里,我们都想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让心灵与自然碰撞
王丽杰
梭罗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野外的泥土芬芳,清溪涓流,荒漠戈壁……都以原始而朴素的笔调诠释着自然的神奇,撞击着人的心灵,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自己是多么幸运,能处在伟大的大自然的怀抱。而露营,是走进自然最直接的途径。
《去野吧:美国经典儿童大自然探索百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手脑互动探险百科,为7—14岁年龄段的读者倾心打造,以轻松易懂的文字和幽默丰富的手绘插画,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户外、进入户外,培养生存力。书中不仅列出了户外探险必备工具,应该掌握的基本户外知识,还讲述许多户外技能和活动的由来,并且涉猎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等学科知识。
全书共9章,教孩子们规划路线、打包装备、搭建营地、观察天气等户外生存基本知识,还有各种美味食谱,好玩的项目、活动、实验,以及待在野外——甚至是自家后院——可以做的手工。孩子们将学会基本的露营技能,例如打绳结、看指南针、看云识天气等,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还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跟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趣味小知识,比如关于制作使用指南针后面,有这样的趣味知识:人类并不是唯一会利用磁性来导航的生物。不仅候鸟,连蝴蝶、鲸、细菌都会在一年中某个时候迁徙,它们没有地图和指南针,是怎么知道方向的呢?科学家认为这跟它们体内的指南针有关系,动物体内有颗粒非常小的磁性矿物质,在地球磁极的帮助下能够进行定位。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普知识,更能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和探索力,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本书引导孩子用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同时,极具操作性的户外考察,帮助孩子了解地球野性的一面,比如看到种子如何传播,一些生物怎样回收利用有机物,水如何流经植物,让孩子学到一些博物学家的记录技能和观察技能。另外,也让孩子学会从周围的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学会用想象力创造出奇妙的艺术品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丹佛邮报》曾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本有着丰富经验的探险家写的书,书里提到很多儿童求生技巧,对读者很有帮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遥远的荒野中,一定要把它带在身边。”
的确,本书的作者林恩·布鲁内尔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一位狂热的大自然探险家,她经常徒步登山旅行。这本书是她专门写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热爱冒险的孩子们的。不管是到野外还是就在家附近,都能让孩子们见识新事物、找到新的乐趣,感受与大自然相处的美妙。与此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乐观地生活。
从里到外的美好
谈凤霞
文如其人。孙卫卫的儿童文学写作,向来追求简洁、内敛、朴实、淳厚。从我最初读他的儿童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起,就感觉到了渗透在其文章骨子里的真诚之脉,让人亲近、喜欢和尊敬。他的小说《一诺的家风》(希望出版社)又是一部诚恳之作,汩汩流淌着善良之心、正直之气、温暖之意与和谐之风。
当下专以家庭为题材的儿童小说似乎并不多,而以家风为主旨的更是凤毛麟角。家庭是儿童精神成长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凡名家贤士,均有良好的家风习染。比起那许多谆谆告诫、赫赫有名的“家训”,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榜样对孩子的引导尤为重要。孙卫卫对“家风”的关注,源于他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这一环境以“家”为圆心,同时还辐射到更广阔的外在环境,延及学校与社会。由此,这部小说的旨意也得到了扩展。
角色的命名往往包含作者对其性格特征的暗示,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学生唐一诺名字的含义即取自“千金一诺”。他跟家人从农村到城里,以其善良、纯朴、热情、勤奋、通达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喜爱。故事的开头,他想打一份小工,挣的钱用来交乒乓球特训班费用和贴补家用,可见其自立和懂事。随着故事的展开,唐一诺的家人纷纷出场,才知他的诸多美好品质都源于他的家庭教养。全家人都朴实厚道,彼此关爱,十分和睦。在大学做水电修理工的爸爸和曾经是小学老师、而今四处打工的妈妈,为人热心肠,做事讲原则。他们为了给领养的弃儿一言治病,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作者还不遗余力地追溯“家风”至一诺的祖父母。唐一诺就是在这样的温厚家风的吹拂中,茁壮成长为一棵身姿挺拔的小树苗。
作者在唐一诺的家风之外,还旁及他的同学蒋松风、周宇飞这两家的风气:前者是企业老板,纵然家产显赫也要让孩子学会俭朴和吃苦,懂得做人的道义;后者则揭示了官员之家的问题。此外,唐一诺在学校的遭遇还点出了一种清廉的校风:老师坚决退卡,以肃清当下盛行的家长给老师送礼的风气。这些都联系着时风和世风,拓宽了故事的表现层面。
题目《一诺的家风》明显地蕴含了社会教化的旨意,但作者并非直接以故事来图解主题。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写得很温婉,注重以鲜活、丰富的细节来传递动人心弦的力量。作者精心构思小说的情节和布局,在平实的生活场景间安排戏剧性的插曲,从而使得波澜迭起。
在创作了《男生熊小雄和女生蒙小萌》《班长上台》等多部别有情趣的儿童校园小说之后,孙卫卫这部家庭题材的新作,显现了他对于自身文学轨迹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