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上海文学》2017年6月号何立伟《昔有少年》透视少年懵懂内心

《上海文学》2017年6月号何立伟《昔有少年》透视少年懵懂内心

来源:《上海文学》  选稿:葛文静  发布于:2017-05-24  点击:890


2017年第6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何立伟短篇《昔有少年》,昔日小伙伴的命运,在大时代的动荡下,悄然发生着变化。作者以“过来人”的目光,透视一个“少年”懵懂的内心,将他的委屈、痛苦、迷惘看得通透。周洁茹短篇《到直岛去》,看似琐碎无聊的旅行经历,实则映射人生的种种困境,叙述细致,饶有意味。宫敏捷《关于我的生活断章》,中年离异男的日常,生活的秘密在无数细节中深藏。

葛亮中篇《罐子》,一段小镇奇闻,一次灵异复仇,也是一段历史创伤的往事追忆。“罐子”的意象如同小说的一个扳机,激活了过去与现在。殷俏威《犀牛》,青年成名的诗人艰难前行的生活,表现文化人的精神颓丧和命运的不可把握。

“海上回眸”栏目本期刊登宇秀《那年的粉红叫的确良》,风轻云淡中流露社会变革之际的一丝紧张,是上海的历史印记。

杨炼专栏“诺日朗因缘”,本期《“柏林式写作”》,在异乡漂泊中的创作、生活体悟。

张辛欣专栏“我的5G”刊登《富孩子+穷孩子=视频》,讲述富二代和穷摄影师两种截然不同的视频制作经历。

“文学访谈”栏目刊登张莉、路内、张楚三人谈《在夹缝中生存未必是坏事》,各自从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的视角,谈“70后”一代的危机与局限、焦虑与探索。

“作家讲坛”栏目刊登老翻译家潘庆龄的《我与The Scarlet Letter的未了情》,对霍桑《红字》书名的译法提出质疑,以及自己与该书的渊源。

“理论与批评”栏目刊登马兵《作为隐喻、记忆与经历的历史:“80后”历史书写三调》,从三个角度探讨“80后”作家的历史书写。

“心香之瓣”刊登陈永和《妈妈家的旧事》。

“人间走笔”栏目刊发梁鸿鹰《执子之手》、航鹰《喜鹊佳佳》。

“新诗界”栏目刊登冬青《光阴摆渡》、田原《诗二首》、征帆《荒芜的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