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协筹备网络作家协会
发布于:2013-12-20 点击:1174
“《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暨第十届“十月文学奖”颁奖仪式举行,铁凝致辞———
只要文字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消亡
12月15日,走过35年历程的大型文学期刊《十月》杂志,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创刊35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仪式,第十届“十月文学奖”同期颁发。
凭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永远有多远》两部作品入选该名单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颁奖现场向文学编辑表达了敬意。在她的印象中,《十月》是由一批有信仰、有热情、有境界的编辑创办的文学杂志,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历史的耐心、时代的激情和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操守。正是他们的心血成就了这本杂志的辉煌。铁凝说:“文学真的不是常胜不败的事业,每当我在文学上感到失败的时候,给我最多鼓励的是那些文学编辑。优秀的文学编辑不可替代。大家虽然把奖投给了我,但我觉得,其实是投给了大时代不具表演性的小人物。”
铁凝表示,作家应该避免表演生活。她以个人写作经验为例,“一旦我想急切地表演生活,那必是我失败的时刻,因为生活不是表演,生活不是用来打分的,生活是用来生活的”。在她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但她有幸入选的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网民们投票不是投给我的,而是投给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这也许是因为,在文学这里,再大的时代,它的呼吸和生态往往是由一些不具有表演才能的小人物们完成的。”
某种意义上,此次包括李準、陈世旭、白桦、宗璞、礼平、王蒙、古华、汪曾祺、高行健、张承志、铁凝、莫言、张洁、海子、贾平凹、池莉、方方、陈建功、范稳、叶广芩、刘醒龙等在内的28位作家的35部作品,也是由“一些不具有表演才能的小人物”选出来的。他们中有文学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占更大基数的是网络读者。《十月》杂志社曾有多种担忧,他们担心网络空间里年轻人居多,年轻人是否了解历史,也担心媒体记者相对熟悉时新的作品,却未必了解曾经的经典作品。让他们惊讶和欣喜的是,除有个别遗珠之憾外,三方投票结果竟然大体集中。这些入选作品恰如与会学者谢冕所言,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即使在文学多元化的当下,优秀的文学作品依然有其相对恒定的文学史标准,也因为始终坚持了这一标准,作为新时期以来国内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文学杂志,《十月》 成就了自己的重要影响,这35年堪称一部“新时期文学简史”。创刊伊始,该杂志就打破以往文学期刊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办刊思路,以刊发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形式和体裁的作品,先后发表了《苦恋》《黑骏马》《绿化树》等重要作品,在思想解放和艺术解放潮流方面开时代之先,杂志发行量迅速跃居全国文学期刊前列。近年,《十月》又发表了《生死疲劳》《豆汁记》等有影响的作品,深受专家和读者好评。
可以说,《十月》见证了新时期文学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了一批优秀作家的成长。多位作家表达了自己对这份杂志的深厚感情。莫言在颁奖现场说:他是读着《十月》 走上文坛的,“我还记得当年在部队里,与战友们忍着泪一起读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时的激动心情;也记得我当年在军校教的一批女学员,在读完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模仿小说中有个性的女主人公,扎上红头绳的情景”。张洁则在书面发言中感叹:“三十五年,其实就是我的文学生命的始末。”王安忆说:“我是和《十月》一起走来的,回头一看,脚印一串,深深浅浅,相互伴随,相濡以沫。”他们的感言也引起网友的共鸣。有网友称:“和一首老歌一样,这35部作品给人也是时光的记忆、温暖的怀旧。好作家与好作品是给时光和心灵立传的。这也是文学不会过时的原因。”
在颁奖现场,铁凝以一个作家的自信,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文学做出见证。她说,“永远”这个词,在新世纪的多种喧哗中时而嘹亮时而沉默,时而衰弱时而结实,但什么都不能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爱、相信理想、相信生活,只要有文字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消亡。“我最近看到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没有诗就没有未来’。我不敢说没有诗就没有未来,未来还是会有的,但假如我们的未来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文学,那么那样一个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吗?”
第十届“十月文学奖”同期颁出,22部优秀作品获奖。这些作品从2011、2012双年度刊发在《十月》杂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叶广芩《状元媒》等获长篇小说奖;邓一光《台风停在关外》等获短篇小说奖;白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等获散文奖;于坚《于坚的诗》 等获诗歌奖; 鲍尔金娜等以《摸黑记》获新人奖。
选稿:丛山 来源:文学报 作者:傅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