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2017年4月号陈家桥中篇《玉米》一个母亲的执著与孤独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上海文学 发布于:2017-03-30 点击:821
2017年第4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陈家桥中篇《玉米》,农妇王大良寻访律师,要为自己被枪毙的儿子平反,这一过程中既遭遇种种艰难,也感受到他人的善意,一直到王大良去世,平反的事依然没有结果。小说以聂树斌案为原型,视点别致,抒写人的孤独与执著。陈永和中篇《丑女桑桑》,移民家庭里的两个女儿,一美一丑,小说讲述她们之间的情感矛盾与认同,对抗与妥协,语言温情而幽默,着力于两代关系以及同辈间的角力与共融。
王祥夫短篇《牛皮纸袋》,同样执拗的父子,因一场官司而结怨,亲情的力量终于让僵持的格局开始松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写来从容不迫。武歆短篇《长命锁》,小小的风波一步步走向令人震惊的结局,“长命锁”成了一个具有反讽意味的隐喻。陈言《静瑜》,中年男人的相亲经历,体察并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
“凝视文学与人”本期王蒙与池田大作对话《和平友好的新果实》,作为该专栏的结语,两位老人交流彼此的人生哲学,回顾历史,展望将来。
杨炼专栏“诺日朗因缘”,本期《<山海经>人物》,和汉学家顾彬的交往,用生动的细节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老顾”。
张辛欣专栏“我的5G”本期《我的伪造生涯》,剖析历史与个人的空洞如何形成,又如何涂抹,最终在空洞中逼近本我。
“作家讲坛”栏目刊登张炜《超验阅读及其他》,从“超验阅读”、“大路与陷阱”、“现代之结”和“也说世界性”四个方面谈论阅读和写作中的问题。
“理论与批评”栏目刊登李国华《现代主义与抑郁症》,梳理与抑郁症相关的文艺作品,将抑郁症作为审美问题,探讨其与现代主义之间复杂的家族关系,角度独特。
“心香之瓣”刊登陈丹晨《魂兮归来》,讲述赴台迎取父亲遗骨的感人经历。
“人间走笔”栏目刊发安谅《左邻右舍》、赵荔红《金钏儿之死》。
“新诗界”栏目刊登王学芯《被触动的隐衷》、凌耀忠《天降甘霖》、陈霞《午后的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