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文学之五阶” ——闽籍旅荷作家林湄文学座谈会侧记

“文学之五阶” ——闽籍旅荷作家林湄文学座谈会侧记

作者:邹建英  发布于:2016-12-08  点击:1484


近日,闽籍著名旅荷(兰)作家林湄女士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杨际岚先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茹老师等,在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举行“林湄文学座谈会”。闽南文化研究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者向忆秋、陈启钟、徐纪阳、李金梅、杨鹏,研究生邹建英、孙艳飞、陈彦廷、姬克和部分本科生参与座谈。座谈会中,杨际岚先生对漳州作家群倍加赞赏,并对在座同学多有鼓励。


林湄文学座谈会现场


林湄女士早年担任中新社香港分社编辑、记者,采访过沈从文、巴金、钱钟书、冯友兰等著名作家、学者。1990年移居欧州,曾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文文学写作会主席、欧洲华文纯文学杂志《荷露》主编。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天望》《天外》兼属“十年磨一剑”的巨作,深受学术界关注及好评。林湄女士多次在中外获奖,2016年11月,其长篇小说《天外》喜获我国国侨办“文化中国”项目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这次受向忆秋博士、副教授邀请,与选修《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课程的研究生及在校学者、文学专业本科生座谈。


从左至右依次为向忆秋博士、王茹博士、杨际岚先生、林湄女士


座谈会上,林湄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畅谈“文学之五阶”。


第一阶段,爱好文学和写作。


林湄受母亲基因影响,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上学期间,所写的文章总是被老师当成范文给全班同学阅读。小学考初中作文考题是《难忘的一天》她写的“暴风雨之夜”获满分进入初中。入学后即开始在校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等。林湄视这段时期的写作是天性的、朦胧与纯真的个性的流畅形态。它不一定能持续或有未来。


第二阶段,初尝人生苦涩。


林湄高中毕业为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锻炼。两年多的农村生活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她以作家特有的敏锐,“听、看、想”三管齐下,观察村民生活,感悟淳朴人生。正当她被保送,即将前往大学名校深造时全国爆发文化大革命,随后屡遭批斗,备受屈辱。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创,初尝迷茫、成败、苦难意识,感悟生存的不易与人性的诡咋,挣扎于爱好与生计难以一统的十字路口,为之后的写作积累题材与加添对人性的认识。


第三阶段,书写殖民地的社会人生。


1973年林湄移居香港,因爱情婚姻的变化而生活艰难,边工作边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殖民地人民崇拜物质与金钱的生活,在文化边缘化处境里寻找心灵家园的同时,体会人生的命运和际遇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是习习相关的,便将思考与目光从小我情感体验转向对社会人生、政经环境、性别差异等等问题的关注,因而,创作题材与人物命运就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投影,以及藉此展露作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社会人生的领会与思索。


第四阶段,跨文化、跨地域、跨视角、跨民族等的写作。

1989年林湄从香港移居到荷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加深漂泊、流离生涯的感受,将社会人生融入地球村思考,从中拓宽了写作的题材,以 “边缘人”的视角书写新生活新景象新感受,创作渐渐进入对题材的沉淀与筛选,灵魂在磨难中因信仰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与超越。并将“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探究点。


第五阶段,追求“天地境界”。


林湄出生泉州,祖籍福清,辗转到香港、荷兰,期间曾因写作过度疲劳得病而与死亡擦肩而过,这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内心越发强大、坚强,淡泊名利,面对孤独寂寞气定神闲,从容豁达,进一步立足高原放眼世界,用宽广的胸怀对待命运与文学。她说:“作家要保持自省,将自我提升到一定境界,才能创作出对读者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要感恩命运,才能激励你勇攀文学高峰。”林湄与师生亲切交流,唤起了诸位学者、同学们的深切认同、热情回应。


最后,林湄以自己50多岁才开始学电脑的例子,鼓励年轻后学遇到困难时,要坚持,终会有收获。在写作上要保持独立思想,不跟风,淡泊名利才能创造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