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文学译介渐入佳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芳蓉 发布于:2016-11-16 点击:814
类型文学,也称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它是传统纯文学之外的更广泛和宽阔的文学创作形式,主要以“类型小说”为主,包括传统的武侠、言情、侦探、推理、科幻、历史演义以及新崛起的惊悚、悬疑、谍战、玄幻、穿越、职场等十几个门类。近年来,类型文学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大有与纯文学一分天下之势。然而,类型文学始终被认为是仅供读者消遣的“逃避文学”,难以比肩讲究原创、重视创新并深入探索人类精神领域的纯文学。因此,在国家设立的数十个中国文学译介工程中都难以见到类型文学的身影。21世纪以来,为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次掀起中国文学译介的热潮,但译介作品数量的增加并未带来读者群的相应扩大,其影响力仍大多局限在高校和学者圈,未激起大众的阅读兴趣。
然而,2014年11月,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作品“地球往事”系列(后改为“三体三部曲”)第一部《三体》在美国一经推出,便立即引起美国普通读者的热烈反应,其受欢迎程度超过了任何当代纯文学作品。《三体》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约翰·W.坎贝尔纪念奖、普罗米修斯奖等五个国际幻想文学奖的奖项提名,并最终斩获2015年度雨果奖 “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郝景芳的科幻文学作品《北京折叠》继《三体》之后再获雨果奖殊荣。可以说,类型文学海外译介的春天已然来临。
科幻小说海外译介接受度高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的类型文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分化出来的,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海岩的公安小说是较早的类型小说。金庸可谓现代武侠小说之集大成者,在全世界拥有几亿读者,但其有限的英译本却是读者寥寥,只因书中独特的武侠世界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使翻译难度过大,并不易为海外读者接受。汉学家闵福德曾翻译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但译本却遭到不少中西方学者诟病。中国评论家认为其操纵原文,对原文片段进行了较多删减和调整;而西方学者则批评其对武术套路等过于直译,且冗长繁琐。武侠小说海外传播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科幻小说的海外译介在类型文学中相对起步较早。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小说是文学中最具有“世界性”的题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存在着优势。从2012年开始,刘慈欣的12部短篇科幻小说就已在亚马逊图书网站出售,读者反馈评价颇高,而《三体》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从亚马逊北美销售排行来看,自发行始,《三体》的英译本一直稳居亚洲文学类的销售前三甲。译者刘宇昆也曾在2015年对刘慈欣的访谈中透露,《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销量已逾两万册,也有文章指出其销售量已经达到三万多册,是中国图书美国销售量的波峰数值。
据悉,《三体》外文版版权已引起了十余个国家近30家出版机构的关注和争夺。目前,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确定将“三体三部曲”的德文、匈牙利文版权输出至欧洲,两个语种版本将分别落户兰登书屋德国分公司和匈牙利欧洲出版社。此外,资深科幻作家王晋康、优秀青年科幻作家宝树的部分长篇科幻代表作品也将陆续译介至海外。同时,悬疑文学领域也逐步走上国际舞台。目前,中国教图已签下悬疑小说家蔡骏、周浩晖的七部长篇小说的外文版版权。2014年,悬疑文学作家麦家的代表作 《解密》英文版通过企鹅出版社和法勒、斯特劳斯和吉鲁出版社(简称FSG)在英美同步上市。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三体》在海外获奖、销售量、赢得专业和普通读者高度评价等方面获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大因素:第一,优秀的译者选择;第二,宏大的原作构思;第三,多元的推广方式;第四,明确的读者定位。它的成功译介告诉我们:中国文学若无法走进普通读者,何谈影响力?
多年来,纯文学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中的绝对主流。中西文学及文化价值的差异和叙事方式等不同,使得中国文学与海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重合,从而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缺乏影响力。但从类型文学 《三体》在亚马逊上的近千条读者反馈来看,绝大多数读者折服于刘慈欣作品中恢弘的构思和对人类未来的积极憧憬,并非常渴望通过阅读《三体》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因此,海外受众想要了解中国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如何根据受众反馈来调整译介策略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译介内容方面,应适当提高类型文学译介的比例。从目前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看,类型文学的比例较低,而占据绝对比例优势的纯文学又未能成功走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三体》的成功恰恰告诉我们,只要在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方面找到契合点,类型文学也能讲好 “中国故事”。我们在“译介什么”方面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类型文学的比例,在主题选择方面可考虑西方读者较喜欢的科幻、侦探、悬疑等类型,作为对纯文学的有益补充。
第二,在译介受众方面,应锁定目标读者群,重视受众反馈。类型文学译介的优势之一就是目标读者群较为清晰,无论从海外出版社选择,还是图书推广途径方面,都可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式。比如,华裔作家裘小龙的侦探小说在美国拥有大批读者,就是因为他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并十分重视读者对其作品的反馈。
第三,在译介途径方面,应与国际接轨,开拓多渠道推广模式。从《三体》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首先应找准国外出版机构,积极争取多渠道合作,在此基础上寻求主流媒体和报纸杂志的积极推介,并通过参加国际书展、利用亚马逊全球销售平台进行销售,进行电影改编等方式来拓展作品的推广途径,以寻求较理想的译介效果。
第四,在译介主体方面,应选择译入语写作能力较好的译者,如有既能翻译又能写作的译者自然是上上之选。如《三体》和《北京折叠》的译者刘宇昆不仅为中国科幻“走出去”开疆拓土,也是中国科幻和中国文化“走进去”的成功范例。目前,汉译外人才缺口极大,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批来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他们可以成为未来汉译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土壤。
文学作品在异域获得成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如今,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西方社会对中国越来越重视,这给中国文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类型文学《三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仅取得了“走出去”的成功,也在普通读者层面实现了真正的“走进去”,是类型文学和纯文学都可资借鉴的成功译介范例。日前,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继《三体》之后再获雨果奖,是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科幻界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同时也是类型文学“走出去”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我们始终希望类型文学和纯文学能够以较平衡的方式共同助力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真正的“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