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作者:穆紫荆    更新时间:2018-12-19 11:30:52

现实中的人性没有格式

——再读紫荆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

老  木

第二次看过紫荆的《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这部长篇小说,觉与第一次看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除了她擅长的真情渗透、热情洋溢和阳光正面的行文风格,和会讲动人故事的特色以外,在长篇的结构安排、逻辑衔接、人物特色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用心和提升。

《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这部长篇是紫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早在她立意书写时,她就把她的构想告诉我,征求我的意见。我除了说了自己的看法,也告诉她,我觉得她的中篇《黑眼珠、灰眼珠》已经展示了把握中长篇文字的能力,将要写的又是改造了的自己身边的故事,会写好。在她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偶尔会提及和讨论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所以知道她的写作进度很快。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料到,不到半年,她就完成了这部十八万字长篇小说。

要知道,她正与我合作写我们2015年共同参与完成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单骑送铁证环球行”项目的那本近50万字的纪实文学一书。紫荆为了写作,自16年起,给自己换成了半日工作。工作之余,她还要操持家庭、管理若干诗歌和文学群、经常为文友编辑出书、参与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她是协会理事、也是协会出书的主要编辑之一)的工作。除此之外,2016、2017连续两年在网络上收集我的言论,编辑出版了两本都在30万字左右的《微言百则》……天知道她在多项交叉的工作缝隙中,怎么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我曾开玩笑说她,如此高效的行动力,是不是荷尔蒙高企啊!没想到她竟毫不忌讳地坦然地承认他们家有高荷尔蒙遗传基因!笑话归笑话,说到底,紫荆所做得这些纷纷杂杂的工作,无一不是与文学有关的。如此或者可以换个角度说,是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使得她乐意为文学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文学和写作的忙碌中,她感到充实和快乐。

再读《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这部我基本熟悉结构和内容的小说,我觉得上一次看过之后的评论(或称为推荐语)基本上表达了我对这部小说看法的概要:

“小说围绕着战争摧毁人性又反思人性的主题,利用二战、犹太人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构建了战争与人性,男女人性与东西方社会和文化这样一幅带有不同时代印记的画面。结构完整而巧妙地安排多重复杂的线索,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细节设计十分用心,主要人物勾画清晰,特色鲜明。语言熟练顺畅,情感充沛(荷尔蒙满满!)。史料详实充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的结构安排了三条主要线索:

中国方面,以德国犹太人瓦伦斯坦家族的Benjamin和他的两个中国女人和一个混血孩子大伟的线索,通过犹太人到中国做生意的过程,描述二战中来到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以及中国国内社会中,上海、天津的城市境况和场景,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对外国、外国人的态度;

欧洲方面,以曾经的经历纳粹的瓦伦斯坦一家、沙拉一家、老兵达尼尔、阿菲的长辈一家在二战及战后的生命轨迹和生活进程为引线,展开欧洲的德国自纳粹上台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悲惨地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伤痛延宕至今的历史和人文画面;

通过王芍琴、大伟、阿菲的情感线索和身世纠葛,巧妙地把前述两个线索穿插编织在一起,让自二战开始,以及后来至今的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场景自然而然地借着这条情感线索有机交叉、重叠、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复式的动态诱人图景。

第一次写长篇小说就建构如此复杂的结构,几条线交错展开又相互交叉、衬托需要相当的功力,是很不容易的。

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无论是Benjamin和他的两个中国女人以及孩子大伟、沙拉一家、阿菲的叔叔一家、达尼尔的法国女人蕾阿,还是老兵达尼尔、王芍琴、阿菲这三个主要人物,都根据他们不同的出身、生命的经历、所处的环境等特定因素,给定了人物特定的形象、心理、性格和语言特征,让每一个人物以独特的形象在故事中“立”起来,给读者留下不同而深刻的印象。

紫荆写作一贯突出的特色是她的书写情感和语言。情感充沛,正面积极、不加隐晦的表述会让读者感觉亲切明快。或许这里头有源自她的宗教信仰而带来的善意待人、处事积极、胸怀宽阔、疏于记恨等宗教法条等原因。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随时都可以看得出源于她的宗教理念而展示出来的这种积极豁达的表达方式。

在紫荆这部小说的诸多写作特点中,我最看重的是她通过故事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在一般人的眼里,纳粹士兵通常都是凶神恶煞、残暴凶狠的形象。而《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书中的达尼尔却给人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随大流效忠纳粹和元首,抱着“为国家服务”的单纯愿望,被社会潮流裹挟着稀里糊涂加入纳粹军队的单纯青年形象。他第一次上战场上会吓得双腿颤抖;后来击毙了一个英军伞兵之后吓破了胆,并尿了裤子,然后连续做噩梦;受了枪伤之后先是毫无知觉,然后是后怕,再后来是庆幸——若不是因伤而少参加了若干次战斗,说不定就死在战场上了;进了盟军俘虏营后,恐惧与卑微地顺从盟军的鄙视与劳动虐待;当关押环境放松之后,又会不顾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公然与法国寡妇建立用劳动交换得来的,几乎说不上太多情感的性关系……紫荆似乎是要通过这个人物所表达的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在达尼尔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展示个体人在时代洪流中不能自已的被动与无辜,以及不同环境对个体人人性的扭曲和限制,导致个体人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展示出人性的两面性——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个体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善恶表现,较少来自个体本性的因素,远远不如源自社会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大——环境改造人。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小说中没有脸谱式的“定性”人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所处的不停变化着的客观环境中,在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氛围里默默改造着自己的人性诉求以适应身处的社会:Benjamin逃出德国谋生, 他的两个中国情敌女人为了生存而结成“特殊家庭”,达尼尔为了活命而忍辱苟且偷生,阿菲父亲逃避战争的努力……小说中的人物在所处的带有强制力和生命威胁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改造自己的诉求和外在生活态度。从而间接揭示了:人在环境中的自我改造的动力,首先是生命先天的生存需要,然后才是后天的情感和喜好等等……

我以为,这才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现实中的人性没有格式”。先天的生存之后才有后天的善恶、优劣、高低、好坏。这就在告诉人们:看待人和事物,只有从人的生存环境出发,通过对环境的判断才能找到人性的本质。试图强调可以用超人性的意志力来扭曲人性,特殊例证肯定会有,但却不会具备普遍意义。大众的大概率人性规律,总是把生命的生存放在首位。

乐观豁达的达尼尔曲折的生命轨迹,让读者难以区分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大约多数读者会是同情和接受这个人物的。或许,这是紫荆这部小说刻画人物表达作者“人性”理念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知道,紫荆《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中的人物大多都有现实生活中的“模特儿”。比如老兵达尼尔、王芍琴、阿菲,Benjamin和他的两个中国女人以及孩子大伟、阿菲的叔叔一家、达尼尔的法国女人……这些既是紫荆写这部小说写得顺畅,得以快速完成的有利条件,也限制了她“自由构建”故事,把经历、和耳闻的事件更加“典型化”处理的程度。她还曾经想把老兵达尼尔和大伟的故事分开写成不同版本作品,经过调整合并才有了如今复调的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如此来说,提升写作“虚拟故事”的信心该是紫荆今后写作的发展空间。我的另一个期待,是今后紫荆更加留意与自己的性情豁达和写作快速优点对应的不足——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表达。

事实上,表达本是紫荆的长项。或许她太忙了来不及仔细斟酌,又或许她第一次写这样大的作品,心气还没调整顺畅。毫无疑问,以她具有的功底和实力,今后一定会继续拿来出色的作品呈献给喜欢听她讲故事的读者。

2018.8.21于 布拉格

李永华,笔名老木,捷克华侨商人,著名华文作家兼文学和时政评论家。盐城师范学院特聘教授(2017-2020)。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欧洲华文诗歌会创始人兼荣誉会长。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曾任副会长。个人著作:「老木诗选」、散文集「石子路」、中短篇小说集「垂柳」、长篇小说集「新生」、随笔集「直觉世界」、杂文集「心系故园」以及时政集「微言百则2016」、「微言百则2017」、非虚构长篇小说「义人」、旅游集「拈花与拾得(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