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作者:肖复兴    更新时间:2017-06-09 15:23:19

这一片茂密的森林叫黄树林,离布鲁明顿市大约十公里左右。当年,即1907年到1926年,斯蒂尔(T. C. Steele)曾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他是美国早期富有盛名的印象派画家,在1900年巴黎、1904年圣路易斯、1918年巴拿马三届世博会上都有画作展出,他的很多作品画的就是这一片森林风光。

斯蒂尔的林中故地很好找。醒目的标志牌,指示着公路往西拐两英里即是。在一片坡地上,散落着几座红色的房子,被绿树簇拥着,童话般,很醒目。正是雨后的下午,林中的空气清新而湿润,微风中的树叶飒飒细语,远近的树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是远遁尘世的隐者,陪伴着这位已经逝去了八十八年的画家。

走进红房子,先看到的是办公室、美术教室和博物馆。博物馆像一座谷仓,我猜想是后建的,里面陈列着斯蒂尔的生平照片和不多的画作,他的大部分作品收藏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美术馆、印第安纳博物馆和印第安纳大学里。我第一次见到斯蒂尔的画,便是在印第安纳大学。还有一幢尖顶房子,沿坡地斜立着,面对草坪,四周百合、萱草和太阳菊,是专门为画家而设立的,现在这里定期会请一位画家住在这里绘画,体验当年斯蒂尔的生活。

再往前走,才是斯蒂尔的故居,是一排平房,褐色的坡顶,红色的墙身,很长,一侧有一个开阔的露台,很熟悉,那是斯蒂尔当年画过的,画得很漂亮,一看就怎么也忘不了。只是,画中的露台前有一株参天的大树,如今没有了,露台前簇拥着一丛灌木,绿意葱茏,如浴后披散秀发的女人。屋前是宽敞的小院,花木扶疏,斯蒂尔也曾经画过,画面上曾经出现过他的外孙女,那时还是个孩子。如今,岁月如风长逝,当年的小姑娘即使还在人世,也多年的媳妇成婆婆了。可惜的是,房子里住着人,大概是斯蒂尔的后代,无法进去仔细看。

斯蒂尔出生在印第安纳州欧文镇,那里离这里不远,我曾经去过一次,是一个袖珍小镇,大约离这里二十多公里。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兼做马鞍,家族里没有美术因子的遗传。所以,我相信,绘画是一种天才的本领,后天的学习,只会让他如虎添翼。斯蒂尔七岁学画,却没有接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长大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和芝加哥靠画广告和人像为生,其经历和如今北京聚集在宋庄的一批流浪画家类似。如果不是一个叫赫尔曼的好朋友鼎力相助,也许他就一辈子泥陷“宋庄”。赫尔曼找了十二人,每人出资一百美元,加上他本人的积蓄,一共凑出一千三百美元,送他到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条件是学成回来送他们每人他画的画。这一年,斯蒂尔三十三岁。五年后,他毕业回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留学镀金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他还是靠画广告和人像为生。不过,他的心里已经展开了新的画卷。他不想总是画广告和人像,最想画的是风景,他的画风因此大变,不再像以前那样色调阴沉晦暗,而是色彩明朗而丰富,光线在画面上跳跃,有了印象派的风格。他甚至攒钱买了一辆马车,为的就是到乡间和林间旅行,画他最想画的风景。他在那时候来到了这里,相中了这一片美丽幽静的黄树林。

1894年,是他命运转折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他四十七岁。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学会在芝加哥举办美术展览,选中他多幅风景油画。这一次的展览,让斯蒂尔声名大噪。他的画开始卖出了大价钱。1900年,印第安纳艺术学会买下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廷克大厦,创办了海伦艺术学校,斯蒂尔也搬进廷克大厦居住。1907年,斯蒂尔有了足够的钱,终于买下了黄树林这片他钟情的林中绿地,买下了眼前我看到的这幢红房子,经过翻修改造,变成了他人生后二十年的栖息地。

他称廷克大厦是他的冬宫,称这里是他的夏宫。他还非常富有诗意地把这幢红房子叫做“唱歌的风”。

房子露台一侧,沿石砌的台阶走下,是一片轩豁的草地,再往前走,便是密密的森林。林子前,有一座古老的小木屋,看屋前牌子的介绍,叫“路边博物馆”,是1870年苏格兰人造的房子,原在离这里五英里的地方。1907年,斯蒂尔来这里时便看中了这座小木屋,后来把它买下,移到这里。移到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斯蒂尔修的小路,沿着这条斗曲蛇弯的小路,可以通向密林深处,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因为是雨后,沉积去年落叶的小路有些泥泞湿滑,左右横刺过来的枝条牵扯衣裳,阳光被枝叶筛下变成暗绿色,时光在那一瞬间回流到以前,想像着斯蒂尔每天走在小路的情景,仿佛和晚年达尔文与卢梭常常散步的林间小路一样,帮助他们思考和写作,使得达尔文有他的《进化论》的著作,卢梭有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斯蒂尔也有如神助般有了他那样一批美轮美奂的画作。

斯蒂尔将这条小路命名为“沉默之路”。为什么沉默?想起如今的喧嚣和舌灿如莲的热闹,或许沉默才显得可贵而难再。对于一切富于创造性的工作而言,沉默永远是最需要的。沉默源于并依赖于内心。森林就是沉默的。

晚年的斯蒂尔把他住的红房子和这片静谧的森林以及这条“沉默之路”,称作是“精神避难所”。他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精神避难所是必要的。对于保持身心健康、继续成长,是有必要的。在这里,我选择了‘避难所’这个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个地方不是为了娱乐休闲,而是为了受到启迪。”

或许,这就像我们先辈所说的天人合一,让大自然洗礼我们尘埋网封的心灵和精神。或者,像是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养育了一批画家一样,大自然是艺术最好的老师和守护神,也养育了斯蒂尔等一批画家。事实上,自斯蒂尔来到这里后,一批画家也先后来到这附近,印第安纳一批画家在这片森林中成长并蔚为成名。

1926年,将要八十岁的斯蒂尔因心脏病逝世于这幢红房子里。

站在这幢红房子面前,想起斯蒂尔当年称它是“唱歌的风”。风还在习习地吹,只是不知谁还能如斯蒂尔一样听得见四面林中吹来的歌声。

你听到了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