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第安纳波利斯找“冯内古特纪念图书馆”,找了老半天,有些费劲。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是印第安纳波利斯人,他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一直到他去康奈尔大学学化学。在新建没几年的印第安纳博物馆的文化名人廊里,有他的照片,将他和斯蒂尔(美国早期印象派画家)、贝尔(当代小提琴演奏家)并列为“印第安纳三杰”。应该说,这里是他的故乡。但是,这里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因为他是德国人的后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对德国人没有好感,他从小便受到歧视。
车行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北城偏东的地方,这里是波利斯的德国区,当年德国移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波利斯如今是印第安纳州的州府,南北战争驱赶走印第安人后,逐渐建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是冯内古特的祖父这一批德国人19世纪来到这里,和其他移民一起,亲手建立起来的这座城市。可是,这座城市却对他施以冷眼。更何况,母亲患神经病自杀、妹妹患癌症、妹夫车祸身亡……摩肩接踵的打击,伴他度过整个青春期,残酷而窒息得让他差点儿自杀。这座城市留给他的是浓重的阴影,他怎么会喜欢这座城市?
车子在德国区东拐西拐,如今这里,当年德国人居住的老房子剩下不多,剩下的,也显得破旧,屋顶烟囱里冒出稀疏的炊烟,越发显得有些寥落。醒目的是当年那些石头砌起的高大建筑物,显示了德国人的气派和工艺水准。那一天阳光格外灿烂,照射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上,溢彩流光,丝毫没有觉得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筑物。我们在一座楼顶镶嵌有“德国之家”字样的深红色大楼前停下,以为“冯内古特纪念图书馆”应该在这里。走进一看,这里是集剧场餐厅会议厅为一体的大楼,一打听,不在这里,离这里还有好几条街。
驱车继续寻找的路上,望着车窗外的街景,我在想,这里就是冯内古特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没准儿他和我们一样,当年也曾经从“德国之家”出来,奔走在阳光刺眼的街道上。只是,按照冯内古特自己的说法,当年没有这些纵横宽敞的街道,这里只是一座建立不久的小镇。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冯内古特,我以为他之所以能够写作成功,一是源于他在二次世界大战当兵的经历,特别是他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从屠场死里逃生的经历(他是仅存的七名美国俘虏之一);另一个便是源于他青少年时在波利斯的经历。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童年不幸的经历是能够成为作家的重要因素。
在波利斯的北城几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城中心,终于找到了“冯内古特纪念图书馆”。其实就在士兵水手纪念碑前面一点,走路的话,用不了十分钟。它只是偏安于一座铁锈红的大楼最底层的一角(这座大楼是家律师事务所),小小的,只有并排的两个房间,和布拉格的卡夫卡故居差不多大小。只在玻璃窗上写有“冯内古特纪念图书馆”一行英文,和一幅冯内古特的漫画头像(这是冯古内特的自画像,曾经印在他的最后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的封面上)。虽然窗框和门框都刷成了醒目的绿色,但在高楼压迫下毕竟不大,如果不仔细看,或者没有读过这本书、对冯内古特不大熟悉的人,很容易匆匆和它擦肩而过。
走进一看,右边一间屋里,靠窗陈列冯内古特曾经用过的一台天蓝色打字机;对面的一角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播放一些介绍冯内古特的视频,前面摆有两条长凳。三面墙上挂的都是画,其中有几幅冯内古特自己画的画,都类似于他的自画像,漫画风格,线条简洁,逸笔草草,灵动飞扬。其他的画,都是别的画家画的冯古内特的肖像油画,其中最大的一幅是冯内古特驾驶汽车的油画,车是敞篷车的一角,橙黄色,背景是高楼大厦、绿树和蓝天。很明确是在描绘冯内古特年轻时候曾经驾驶着一辆瑞典小汽车,就在这附近肆无忌惮地瞎折腾,汽车屁股冒出的黑烟,把整个小镇笼罩在黑暗中。其寓意更是明确无误,引用冯内古特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画外音:“燃料如毒品,人用上它就上瘾。我们用汽车狂欢了一个世纪。”
反战和反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是我读过的冯内古特作品的两大批判锋芒所在。作为一个反叛美国文化的偶像级作家,冯内古特以他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长期屹立在美国文坛之上。在我国,除了曾经出现过鲁迅,似乎再没有出现过这样以讽刺的风格和批判的指向见长的偶像级作家。我们的作家,如今似乎失去了刚粉碎“四人帮”1980年代初期的锐气,开始陷入中产阶级的柔软沙发和午后茶外加甜品的现实与梦幻之中。在讽刺方面,只有赵本山和郭德纲勉为其难地取而代之,只是他们的小品相声的讽刺,远没有冯内古特的力度和深度,只剩下浅尝辄止的搞笑。
另一间屋两面墙上各有一幅冯内古特的巨幅照片,一幅是头像,一幅是他正在演讲的画面,体现他对现实的介入态度,他不是一名室内乐的演奏者,更不是一名弄臣。靠窗的一角辟为出售冯内古特著作(其中有一本我国未曾出版的他的画集)和纪念品(最醒目的是印有冯内古特自画像的T恤)。最里面的一隅是一个沙发和一个书桌,旁边是一面直顶墙顶的书架,摆满冯内古特的著作,人们可以坐在那里读他的书。或许,这便是“冯内古特纪念图书馆”名字的由来吧。
这个名字,开始让我误以为它是依托冯内古特的故居(起码也是和他居住的地方有些关系)而建立的一座图书馆。我买了一件体恤,付款时顺便问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这个问题,他摇摇头告诉我这里和冯内古特没有任何关系。冯内古特是2007年去世的,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人们纪念他,已经找不到他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一点痕迹了,便创造出了这样的一角,让人们到这里来,既可以读他的书,也可以缅怀他的人。毕竟他曾经就生活在这里不远处。他便也就可以随时推门进来和我们喝一杯咖啡聊聊天。骂骂总是战火不断的可恶的战争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空气,然后和我们一起叹口气。或许他会对我们说他最后一本书最后那一段话,是一首题为《安魂曲》的短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如果大地可以言语……人们不喜欢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