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元史(2)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51:48

乃明宗、文宗本紀僅書暴崩二字,並不著被害之跡,並稱皇太子入哭盡哀,雅克特穆爾以皇后命,奉皇帝寶,授皇太子登極。竟似授受得其正者。

  直至雅克特穆爾傳:寧宗崩後,皇太后召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舊名妥歡帖穆爾)於廣西,雅克特穆爾以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恐帝追理前事,故遲留數月不立。於是明宗被害之實,至此始一見。全部元史只此一、二語,此外紀傳,並無有錯見其事者。

  順帝至元六年,追廢文宗廟主之詔,謂「文宗躬迓之際,與伊魯布哈(舊名月魯不花)、阿哩雅(舊名也里牙)、呼棟阿(舊名明里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是雖著明宗被害之跡,又不以坐雅克特穆爾之罪,非本傳中實與謀逆一語,雅克特穆爾不且漏網乎?

  北魏書體例:凡弒逆之事,雖本紀只書暴崩二字,而散見於各傳者必詳,茲何以諱之太深乎?

  許有壬因詔罷科舉,力爭以為不當罷,不聽。明日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之,侍御史普化謂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矣!」有壬以為大恥。此事詳於徹里帖木兒傳,而有壬傳不載。

  蘇天爵傳後:至元二年,朝廷庶務多所更張,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案順帝在位,惟耽樂之從,何曾有求治之意?亦讕語也。

  凡此,蓋皆舊史原文,所謂詳於紀善,略於懲惡者。

  惟葉李傳:敘其立朝建白,居然一代正人。而傳末特載李淦劾其黨附桑哥一疏,謂「人皆知桑哥用小人之罪,而不知葉李薦用桑哥之罪。」此則善惡兩不相掩,所謂存是非之公者。

  又舒穆魯宜孫傳(舊名石抹宜孫)以儒學副提舉劉基為經歷,又辟胡深、葉琛、章溢參其軍謀。案宋濂等修史時,劉基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於元之處,直書不諱,此亦為直筆。

  又金與蒙古拒戰二十餘年,惟完顏陳和尚大昌原、倒回谷諸戰以大捷著,其餘則每戰輒敗。哀宗正大八年,蒙古拖雷入饒風關,渡漢江而北,金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禦之於鄧州之禹山。

  金史合達傳謂:北兵小卻,二相(合達、蒲阿)輒以大捷告,其實虛張捷報,並非實事云。

  然據蒲阿傳敘此事,謂:戰三交,北騎少退。北兵之在西者望蒲阿親繞甲騎後而突之,至於三,為蒲察定住力拒而退。時高英軍方北顧,而北兵出其背擁之,英軍動,合達幾斬英,英復督軍力戰,北兵稍卻觀變,英軍定。復擁樊澤軍,合達斬一千夫長,軍殊死鬥乃卻之。北兵即回陣南向來路。是此戰亦實有卻敵之功,不得謂全虛也。

  元史拖雷傳亦謂:十二月,與金人戰禹山,徉北以誘之。徉北者,蓋即金史所謂北兵小卻也。拖雷傳又云:攻鄧州不下,遂引而北,別以三千騎命扎剌率之為殿,大霧迷失道,為金人所襲,殺傷相當,拖雷以扎剌失律,罷之。是蒙古軍亦未嘗無敗衄之處,而金史反謂合達等虛張捷報。

  此則元人修金史,為本朝迴護也。及明修元史,則記載俱在,是以據實書之耳。

  元史附傳有得失

  按竺邇傳:先世居雲中,父公為金群牧使,驅馬歸太祖,終其官。按竺邇幼孤,育於外祖朮要甲家,訛言為趙,因姓趙氏。是既詳其家世矣。則其孫趙世延傳可不必再敘。乃又云:曾祖公為金群牧使,太祖得其所牧馬,公死之。(是公之死係殉節,又與按竺邇傳異)按竺邇幼育於外大父朮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焉。蓋祖孫二人本各有一傳,修史者並收之,而不及刪其複處也。

  月乃合傳:其曾祖仕金為馬步軍指揮,以官為氏,因姓馬氏。其傳末云:曾孫祖常博學能文,鄉會試皆舉首,由翰林拜監察御史,直言忤上官去。數年,起為翰林待制遷御史中丞,卒諡文貞。是祖常全傳已附於其祖傳內。乃馬祖常又另有傳,則月乃合傳後,此段文字即應刪卻,而又仍之。

  又直脫兒傳:既詳載其從子忽剌出,而忽剌出又有傳。

  杭忽思傳:既詳載其子阿塔出矣,而阿塔出又有傳。

  床兀兒封句容郡王,武宗紀既以此事繫於至大三年,仁宗紀延祐三年又載此事。

  可見修史者之不暇彼此訂正也。

  惟兀良合台傳:詳載其子阿朮從征雲南、交趾等功,而阿朮又另有傳,則專敘其滅宋勳績,一則代父立功,一則為國出力,固不嫌其兩傳也。

  又察罕帖木兒傳後,附其子擴廓帖木兒傳。擴廓在明史入群雄中,而其人究為元季一大關係之人,不得因其應入明史,遂不為立傳;而係察罕之子,又不必另立一傳,故以其元季事跡附傳於父之後,而他日與明爭戰之事則不書,此最為位置得宜也。

  元史補見夏金宋殉節諸臣

  夏、金、宋皆滅於蒙古,夏無史,金、宋二史皆有忠義傳,載末造抗節死事之臣。然以元史核對,尚有未備者,今為摘出,觀者可以覽焉。

  李恆傳:元太祖攻西夏,有守兀納剌城者,夏主之子也,城陷不屈死。(李恆即其孫)

  郭寶玉傳:從攻西夏,斬夏將佐里。

  穆呼哩傳(舊名朮華黎):石天應擒送金驍將張鐵槍至,穆呼哩欲降之,張厲聲曰「我受金朝恩二十餘年,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義之,諸將怒其不屈,竟殺之。(史樞傳:鐵槍者,名資祿)

  黑馬傳:金武仙據真定,黑馬從孛魯討之,金將忽察虎以兵來援,為黑馬所殺。

  德海傳:攻金鄭州,殺金將左崇。

  按竺邇傳:金亡後,金將郭斌尚保金、蘭、定、會四州,按竺邇圍之,食盡城陷,兵入城,斌手劍驅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兒出,授人曰「將軍止此一兒,幸哀而收之。」言畢,復赴火死。

  史天倪傳:金完顏合達陷於蒙古,遂降之,已而與監軍王守約連謀越海歸金,天倪來追,殺守約。

  張榮傳:榮攻金沛縣,將唆蛾侯來擣營,榮追殺之。

  趙宏偉傳:金亡,有總管王昌張雲又起兵,宏偉夜襲雲,斬其首。

  紐璘傳:宋將蒲擇之來攻成都,紐璘敗之於靈泉山,擒宋將韓師勇,斬之。(亦見石抹按只傳)

  憲宗本紀:帝攻蜀,苦竹隘守將楊立出戰,兵敗被殺。先渡馬湖獲宋將張實,實遁。(先者,獲張實在先,殺楊立在後。帝遣實招諭苦竹隘,實遁)既克苦竹隘,獲實,支解之。進攻鵝頂堡,守將王佐死之,並誅佐子及徐昕等四十餘人。張德潤攻拔禮義城,殺宋宣撫使張資。

  楊大淵、楊文安二傳,記擒殺宋將尤多。大淵傳:攻禮義城,獲總管黃文才、路鈐、高坦之。攻通州,獲統制白繼源。戰巴渠,獲知軍范燮、統制魏興、路分黃迪、節幹陳子潤。後諜知宋總統祁昌由間道運糧來,乃率兵襲之,擒祁昌。

  楊文安傳:得漢城之戰,擒宋將陳亮。攻開達,擒統制張剛、總管伏林、方富。攻金川,擒路鈐、趙貴等。略開州,獲統制陳德、副將劉安仁。掠達州,擒其將蒲德、范伸、王德、解明、周德新、王遷、王仁、袁宜、何世賢、楊普、時仲、陳俊、滿桂、王順、王道、張俊、楊桂、蔡雲龍、李佺、李德、孫聰、張順、李貴、雍德、吳金、王元、閻國寶、張應庚、秦興祖、譚友孫、葉勝、鄭桂、莊俊、嚴貴、竇世忠、趙興、孫德、柳榮、趙威、趙章、韓明、王慶。攻梁山,擒部轄景福。攻小江口,擒總管李皋、花茂實、薛忠。攻紹慶,擒守將鮮龍。以上諸被擒者,其生死尚無明文。

  至如文安之攻奪金州,殺其將梁富。襲開州,宋將龐彥投崖死,宋兵來救,又殺其將張德。攻梁山,殺守將王智。攻萬州,殺守將何威。又萬州守將上官夔拒守甚力,文安諭降,不聽,踰月,拔其外城,夔猶不屈,文安盡銳攻城,破之,夔巷戰而死。宋六郡鎮撫使馬堃守咸淳,文安與之同鄉,諭降不從,乃力攻斬關入,堃巷戰死。此十數將,則皆顯然盡力戰守被殺者。(宋史無傳,以上皆蜀將)

  按竺邇傳:攻文州,守將劉祿數月不下,諜知城中無井,乃奪其汲道,攻陷其城,祿死之。(案宋史忠義傳有文州守劉銳,當即是此人。傳聞而誤其名耳)

  張庭瑞傳:宋兵圍虎嘯山,庭瑞出擊,殺其統制欒俊、雍貴、胡世雄等。

  伯顏傳:元兵自郢順流而下,郢將趙文義、范興來追,伯顏手殺文義,又擒興殺之。至沙洋,以文義首招降王虎臣、王大用,不應,攻獲之,並殺二將。又破陽邏堡,斬其將王達。既克臨安,以獨松關張濡殺奉使廉希賢,斬之。

  李恆傳:攻陽邏堡,宋夏貴遣其子松來拒,恆射殺松。

  阿塔赤傳:宋馮都統自真州率兵二千、船百艘,來襲瓜州,為阿塔赤所敗,馮都統赴水死。

  阿剌罕傳:追襲宋嗣秀王趙與檡,斬其步帥觀察使高世達,生擒與檡,斬之。(宋史與檡有傳,餘缺。)

  阿里海牙傳:破瓊州,執安撫使趙與珞、冉安國、黃之紀,皆裂殺之。(宋史與珞有傳,餘缺。)

  唆都傳:攻興化。獲宋將陳瓚,支解之。

  懷都傳:攻樊城,斬宋將韓撥發、蔡路鈐。(不著其名)(撥發、路鈐皆官職)

  昂吉兒傳:文天祥起兵舒民,張德興應之,昂吉兒討殺德興。又趙孟濚亦同起兵,兵敗被殺。

  烏古孫澤傳:文天祥開府南劍,守臣張清同起事,澤八戰,殺清。

  趙宏偉傳:天祥使羅開禮、葉良臣謀復臨江,宏偉斬良臣,俘開禮。

  高興傳:取婺州,擒宋將章焴,斬之。

  朱國寶傳:宋亡,惟辰、沅、靖州未下,宋將李信、李發據險固守,國寶擊擒之。張世傑挾二王入廣南,恩、新州人何華、張翼起兵興復,國寶擊殺二將。

  世祖紀:至元十五年,禿滿荅兒等攻克瀘州,斬宋將王世昌、李都統。東川副元帥張德潤攻涪州,斬宋將王明及其子忠訓、總轄韓文廣、張遇春。又湖南制置使張烈良、提刑劉應龍與周隆、賀十二起兵,行省調兵往討,周隆、賀十二被殺,烈良等逃入蠻洞,元兵襲之,二人皆戰死。

  元人譯詔旨雅俗不同

  忙哥撒兒傳:憲宗以其生前多所殺,及卒,人多騰謗言,特降詔於其子,今載傳中,乃全用尚書體,竟與宇文周詔書相似,此當時繙譯者之有意潤色,以為典冊高文也。

  及泰定帝登極一詔,則所譯全是俗語,無異村婦里老之言,而元史亦遂不加改潤,或有意存之,以見當時政體之陋耶?

  元史人名不畫一

  宋元兀良合,元史本紀作兀良合帶,本傳作兀良合台,阿海傳又作兀良合歹。

  金史完顏合達,元史雪不台傳作合韃韃,郭德海傳作哈達,李冶傳又作合答。

  金史移剌蒲阿,元史塔思傳作蒲瓦,德海傳又作蒲兀。

  金史:完顏訛可獲賊,輒以火燒之,人呼為「草火訛可」。元史塔思傳作完顏火燎。

  金史白撒,元史郭侃傳作伯撒。

  金史完顏承暉,元史本紀作完顏福興,以承暉本名福興也,耶律楚材及石抹明安傳又作復興。

  此以金、宋二史核對而不相符者也。修元史時,宋、遼、金三史已行世,竟不一互訂,已見草率,而元史中又自有岐互者。

  遠不台已作雪不台,分為兩傳,而按扎兒傳又作唆伯台。

  帝師八思巴有本傳,而本紀及阿尼哥傳作八合思八,薩理傳又作八哈思巴。

  和禮霍孫有本傳,而劉正傳作火魯霍孫,昂吉兒傳又作和魯火孫。

  塔察兒有本傳,而苫徹傳作塔塔兒。

  肖乃台有本傳,而史天澤傳作笑乃,王玉傳又作笑乃帶。

  宗王拔都罕見本紀,而忙哥撒兒傳作八都罕。

  一班珠尼河也,(見本紀)雪不台傳作班朱泥河,速哥傳又作班朮居河,麥里傳又作班真河,耶律阿海傳又作辨屯河。

  一篤列河也,(見雪不台傳)速不台傳又作禿剌河。

  又拔都者,勇士之稱,即今所謂巴圖魯也,而史天澤、趙阿哥潘傳作拔都,拜延傳作八都,魯苫徹及阿朮魯傳作拔都兒,劉國傑傳又作霸都。

  又羅鬼女子蛇節反,見劉國傑傳,而楊賽因不花傳又作折節。

  雖蒙古語本無正字,亦何至一書之中岐互若此?蓋當時各家碑志之類,各譯漢字入文,為國史院所收錄,明初修史時,即據其成文編入,不復彼此互訂以歸畫一,亦可見其草率從事也。

  蒙古官名

  金史有國語解一卷,譯出女真語,令人易解,元史無之,且金官制純用漢名,元則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難識別。今就紀傳所載,可以註釋者列之。

  達魯花赤

  掌印辦事之長官,不論職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縣,皆設此官。

  太祖時授扎八兒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木華黎以谷里夾打為元帥達魯花赤,又帖木兒補化為鞏昌都總帥達魯花赤。

  世祖以別的因為屯田府達魯花赤,唵木海為隨路砲手達魯花赤。

  多蒙古人為之,漢人亦有官此者,劉好禮為永熙路達魯花赤,張炤為鎮江路達魯花赤,張君佐為黃州達魯花赤,張賁亨為處州達魯花赤。

  探馬赤

  軍名,謂兵之矯捷者。太祖命木華黎伐金,分探馬赤為五部,合置將一人,見闊闊不花傳。

  扎魯忽赤

  本紀:太祖開創之初置此官,位在百司三公上,猶漢之大將軍也,亦名斷事官,得專生殺,故最尊,見忙哥撒兒及布魯海牙傳。亦作扎魯火赤,見亦力撒合及唐仁祖傳。宗人府又有也可撒魯火赤,見朵爾直班傳。又布智兒為大都行天下也可扎魯忽赤,亦作扎魯花赤,見昔班傳。

  火兒赤

  佩櫜鞬(櫜嶰ㄠ,櫜以受箭,鞬以藏弓)侍左右者,見塔察兒及徹里傳。又察罕傳謂掌服御事者,阿剌罕傳作火而赤。

  寶兒赤

  者燕不花在英宗時,為進酒寶兒赤,見本傳,而阿剌罕傳作博而赤,闊里吉思傳作博兒赤。

  必闍赤

  知書通文義者,見立智理威傳。

  賽典赤

  貴族也,見贍思丁傳。

  默爾傑

  善射之尤者,見忙哥撒兒傳。

  禿魯花

  太祖立質子軍,號禿魯花,見拜延傳。

  哈剌赤

  世祖以哈班察善挏馬乳(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色清味美,因目其屬曰哈剌赤,後其子土土哈請以所統哈剌赤屯田畿內??遂成軍名。又塔海當世祖時充哈剌赤。

  奧魯赤

  察罕為奧魯千戶奧魯赤,見本傳。

  合必赤

  軍名,完者拔都領丞相伯顏帳前合必赤軍。

  扎剌兒台

  脫脫傳:世祖曰「扎剌兒台如脫脫者無幾。」蓋亦貴族,如怯薛之類。

  速古兒赤

  掌服御事者,見亦力撒合傳,博羅普化為宿衛速古兒赤,又野仙入宿衛,掌速古兒赤。

  舍兒別赤

  伯都傳:儉樞密院事,領舍兒別赤,蓋亦軍名。

  溫都赤

  斡羅思傳:其孫直宿衛,為溫都赤。

  怯里馬赤

  見星吉傳:其祖父世事太祖、憲宗、世祖,為此官。

  昔寶赤

  亦軍名,阿沙不花傳:以千戶帥昔寶赤軍從征,乃顏又請以帷臺嶺隙地,為昔寶赤牧地。

  玉典赤

  蓋執役之賤者,許有壬言「今玉典赤、太醫、控鶴皆入流品,何獨於舉子吝之?」口兒吉之父由玉典赤改為千戶,領阿速軍。見徹里帖木兒傳。又見百官志,係中書省掾吏。

  貴赤

  世祖詔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不當差徭者萬餘人,充貴赤,見明安傳。

  怯里馬赤

  中書省掾屬,見百官志。

  金義宗

  金主守緒在蔡州,城破自縊,群臣哭臨畢,即諡曰「哀宗」,是日金亡,並未別加諡號,

  而元史雪不台傳:大兵攻汴,金義宗走衛州,又走歸德,走蔡州。

  又槊直腯魯華傳:金義宗在汴,勢力窮蹙,出奔,槊吉思魯華追躡之,遂據衛州,金義宗自黃陵岡謀復衛,不克,義宗奔歸德。

  又闊闊不花傳:攻壽州,以書喻城中,城中人感其意,以綵輿舁金公主送款。公主者,義宗之姑也云云。

  是金哀宗又有義宗之諡矣。考宋史亦無此說,豈金亡後,元初追贈耶?

  元建國號始用文義

  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

  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公孫述建號成家,亦以據成都起事也;

  賨人李雄建號大成,蓋亦襲述舊稱也。

  金太祖始取義於金之堅固,遂不以國邑而以金為號。(案金志:太祖以國產金,且有金水源,故稱大金。)然猶未用文義也。

  金末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始有以文義為號者。

  元太祖本無國號,但稱蒙古,如遼之稱契丹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