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无边光景一时新
——漫说钱汉东的《古瓷香炉文化研究》
汉东君首先是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建树。接着他又当记者、编辑,尔后又办起了杂志。他办的《新读写》甫一问世,立刻从大批语文教育辅导杂志中脱颖而出,抢占了同类刊物的制高点。我正惊叹汉东的能量和潜力时,他竟又在百忙的社会工作中抽身进入了考古学界,并且又很快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接连出版了《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大部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著,令同行刮目,更令我这个在文学方格中的慢爬者羡慕不已。岂料,没过多久,他的第三部学术专著《日照香炉》又问世了!
我诧异汉东无论进入哪个领域,干哪一行,总是能得心应手,很快地做出了成绩,而且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这部《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则又是在浩如瀚海的中国古文化研究领域里,找到了一个前人几乎没有涉猎的领域——中国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同步的。自人类进化为会思维的高等动物以后,就产生了一个最原始也是最深奥的问题——这就是我(人)是谁?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促使人类不断地思考和追寻。于是,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类对天地、鬼神和祖宗的敬畏;从而也产生了占卜和祭祀这种追寻和敬畏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的占卜和祭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伏羲时代,距今大约八千至一万年,这已经是有考古发掘可证的了。古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占卜从蓍草、龟甲到河图八卦、易经;而祭祀则是从人类自己享用的食物供献,到活着的动物、奴隶等作献祭;而盛献的礼器,也从陶器而青铜器、瓷器等不断发展。到了夏朝,除普通百姓祭祖外,国王的祭天地仪式已十分隆重。夏禹铸九鼎的历史传说就已说明问题。夏王武乙硬是与天作对,他用皮革做了个口袋,里面盛了牲口的血,将它高高挂起当作天,然后用箭去射它,称为“革囊射天神”。他的不敬天的叛逆行为遭到了各部落、百姓的一致谴责,最后导致了他的统治的灭亡。到了周朝,祭祀的礼器青铜鼎已经成了国器(国家的象征)。楚庄王向周王问鼎的大小就成了楚王觊觎周王室权力的代名词。而《诗经·豳风·七月》中,也可见民间已盛行“献羔祭韭”的风俗了。
可以说,从原始部落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祭祀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隆重完备了。然而,祭祀时人神怎么沟通呢?也许,古人早就发现了“烟”这种东西。它袅袅升起,直上天际,是可以将人祭天祀神的信息上达天庭或通知神灵的,因此便派生出了燃烧时可以产生烟雾的“香”(它产生烟时还有香气散出,可更显祭祀的庄重和虔诚)。而要燃香,就必须要有燃香的器具;于是香炉也便应运而生了。
然而,祭祀时人们用香炉焚香究竟始于什么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却从未给出明确的结论。而这个题目,就被汉东在古陶瓷的研究中抓住了。他从我国古瓷熏炉和香炉的研究入手,进行了艰苦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细致的比较与鉴别,终于得出了香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熏炉的结论。他认为,当时的熏炉,本来是人们在其中燃香料用来驱邪避恶、醒脑提神,以达到净化居室用的。而香炉,则是在熏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它真正的广泛使用,则是始于佛教开始在我国流行的东汉,而盛行于南北朝。
汉东为了研究香炉文化,搜集了大量的古陶瓷香炉实物。他对自己精心觅得收藏的近300尊古代香炉,逐一进行了年代、造型、纹饰、釉彩、窑口出处等的仔细研究鉴别,写出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美文。他将与这些香炉有关的历史掌故、文化背景、奇闻逸趣用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得到有关古代香炉文化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
将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专著用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撰写,是汉东治学上的一大创新。其实,上面提到过的他先前写的两部古陶瓷研究专著,也都秉承了这种风格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光无限,但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研究册集也汗牛充栋。后来的研究者如何从中开辟新天地呢?这就需要治学者有旧地觅新、标新立异的精神了。
其实,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术文化研究,甚而至于文学创作,全都不外乎一个“新”字;用当今的网络语言表达,它的关键词就叫“创新”。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南宋的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著名的咏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从“等闲”中觅到了“新”的光景,万紫千红的局面自然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了。文化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无不如此!
(写于2009年)
18 往事哪得香如许
——我读散文集《岁月留香》
我一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爬格子”的人。但我爬的是小说,而且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长篇;再加上不会用电脑,依然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因此很少与文化界联络,孤陋寡闻也是出了名的。不过,朋友赠我的书籍,一般我都要、会认真阅读的。这是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同时也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然读后的感觉,我很少公开表达,因为怕把握不准,贻笑大方;再则我不善议论,常常即使想说,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最近读了文友钱汉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岁月留香》,倒禁不住想说些感想。
因为与作者是同代人,并且都是安徽插兄的缘故,我对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有一种亲切的认同感。无论作者在“人物传真”中向读者介绍的那些命运各异的人物——中华女杰陈香梅,作家姚雪垠、黄宗英,徒步旅行家余纯顺,蚂蚁专家吴志成,还是在游记中对一处处文化历史名胜的纵古论今的描述,除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知识面的广博和思维度的宽泛以外,还都或多或少地展示出对生活层面的发掘力度和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就是那些以随笔方式写的最普通的休闲生活,例如书法钱币、考古寻梦,或者读书编书,穷究文史典故,或者享受天伦之乐,挚爱亲情,也都透视出一份浓浓的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
我自知散文和随笔非我所长。但是,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从生活中寻找感悟和升华人生哲理,发扬人性和真善美,这恐怕是所有文学形式的共同使命。起码我至今仍然是这样认识的。我说我对汉东的作品有亲切和认同感,实际上,也是基于他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出发的。仔细想来,这种认同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思考。我们这一代人,曾经过时代巨浪的激烈冲刷,在生活的激流中翻过跟斗甚至呛过水,对此有切身切肤之感。这种观点也许会被新潮派嘲笑为老土和过时货,认为我们这代人老是背着生活中沉重的十字架不放;现在的读者和年轻人厌倦“重”,喜欢生活中的“轻舞飞扬”;于是当今的许多诗、文、小说都讲究“后现代”起来。不要生活,不要情节,不要人物,甚至也不要语法修辞,不讲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据说只要一时一瞬间的某些感觉,就能制造出读者喜欢之“轻”的作品。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一些无根的浮萍,轻飘的云絮,轻则轻矣,但轻得没有内涵,没有意义,只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有的甚至连这种感觉也琢磨不透。我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它,读者为什么要读它。
其实,人类自诞生于这个蓝色的星球以后,他们的生存本身一向是艰难的,尤其是组成社会以后,由利益组成的各阶层的矛盾从来没有间断过,就是当今社会,也充满了矛盾斗争甚至是恐怖。生活本身是沉重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忘记真实反映生活的使命。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做“与时俱进”,我想也应该包括文学。而文学的“与时俱进”则就是正视当代人的痛苦与失落,追寻与梦想。因此,文学创作是无法逃离生活中的沉重面的,作家也没有本事自己坐在箩筐里而又想拔着箩筐将自己提升起来,飞到虚无缥缈的天上去。
当然真实地反映生活并不是让作家按某种需要和口号去图解生活;或者拿人家彼时彼地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中写出的作品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再贴上某些时髦的标签,克隆出一部时髦的东西来。这样的作品,不管如何炒作和走红,仍然是没有出息和生命力的。创作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艺术灵感的完美融合而不是拼凑,更不是无病呻吟。
扯得太远了,就此打住。但最后还要说的是,汉东的作品语言字斟句酌,明晰顺畅而规范,这也是当今许多作品所忽略的。须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功夫是一个作者最起码的基本功。也许汉东得益于当过许多年的语文教师的缘故,这也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19 长篇小说《云间柳如是》序
松江地处东海之滨,襟长江而带太湖,山水颖秀、物产富饶,鲈鱼堪脍,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因此又别称“云间”。这里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一大批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抒志展才的一处大舞台。其中,以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为首的抗清斗争尤为人传诵;然而,与夏氏父子一起贬褒时局、关注国家民族命运、诗文酬酢的知识精英群中,有一位十分活跃的杰出女性,则常常被忽略了。她——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柳如是。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柳如是,一向是被看作一个青楼女子或者至多是当作一位卖艺不卖身的艺伎定位的。然而,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却在晚年盲目的情形下,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以翔实的史料写下了一部80多万言的巨著,为这位杰出的女才子翻了案、正了名。
为历史人物翻案,当今已几成风气。但我们见到的,大都是或为了配合某种政治需要、或企图吸引读者眼球。真正以扎实的史料和自由的良知而做的有理有说服力的案例,窃以为当首推陈先生穷经皓首而写成的这部《柳如是别传》了。
的确,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宝贵的精华,然其封建伦理道德包袱之厚重,也举世绝无仅有。因此,中国的历史(包括文化史),也一向打着权力的烙印,是为强者书写的;时代的变迁最多是从帝王将相史中又加进了农民革命造反史;但却始终没有弱者的灵魂史、人格史的抒写。尤其是按照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妇女是弱者中的弱者,因此更不可能有她们的地位,有的,就只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和红颜祸水的故事。因此,直至当今,学界的一些名流仍然认为,柳如是最多不过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而最终又变成了一个大地主的夫人。然而陈寅恪的《别传》,却写出了柳如是的侠气、骨气和才气,将她短暂而又多彩的一生写成了一部弱者、妇女的心灵史、人格史。有人甚至认为,这部《别传》,可以与《红楼梦》媲美。
而吴春荣老师的这部《云间柳如是》,则显然秉承了陈寅恪先生的思路和观念;所不同的,只是《别传》卷帙浩大,洋洋80 余万字,考证与述评互见,文字半文半白,一般读者难以卒读;而《云间柳如是》,则用的是通俗、流畅的现代白话,且又重新深入挖掘了柳如是在松江的有关史料,单以她在松江这段时间里与当地名士陈子龙之间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为情节主线成书的。小说故事情节虽单纯,但结构严密、人物关系纠葛设计巧妙,对江南吴地水乡的风土人情、景物、细节描写,细腻生动传神;文笔明快,所用语言,虽有吴地特色,但又在汉语的规范之内,毫无生涩之感。
说实在话,我自上世纪80 年代起一直在沪郊嘉定深入生活已近30 年,几乎走遍了嘉定各地,但读了吴春荣老师的这部长篇里写到的嘉定、南翔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景致,除了有 一种亲切感之外,仍然使我感到新鲜而独到。
《云间柳如是》这部长篇,的确给了我很多感触。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柳如是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这部作品,如果单从故事情节上说,是一部纯粹的言情小说,但作者并不是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通过柳、陈二人的这段感情历程,写出了柳如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里,与严酷的社会命运抗争与搏斗,并且在抗争与搏斗中蔑视封建礼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自尊自爱,追求爱情和思想自由的精神;而在这样的追求中,又将一个性格正直放诞、文采风流、柔情如水的奇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读后让人荡气回肠。
由吴老师笔下的柳如是的艺术形象,不由得令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诸多女性。贾宝玉将她们比作“水”;而柳如是则自名为“云娟”、“朝云”,自比为“云”;“云”和“水”,其实都是女子命运的写照。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云是生活在天空的倒影。当你明白了浮云,也就明白了生活。”于是,作者就给柳如是做了这样的艺术定位:聚是缘,散也是缘,缘起缘灭如浮云。这就是这位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
为了挖掘和弘扬松江丰厚的文化宝藏,吴春荣老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功不可没。他仅以退休后的业余时间,就先后完成了《民族英雄夏完淳》、《黄道婆》和《云间柳如是》等三部长篇,其才情和毅力,令我感佩!
平心而论,我阅读长篇是比较挑剔的。尤其是当下的许多长篇,不管它们的名气有多大、被炒得多红火,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实在凤毛麟角。而这部《云间柳如是》,却给了我阅读的愉悦与美感;柳如是这位蕙心兰质、性格正直坚强、追求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拂去。为此,作为朋友与同道,我衷心地祝贺吴春荣老师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重大收获。
(写于2010年)
20 一部小说,四度时空
——我读长篇小说《柳的四生》
我常常在阅读一本书时,随着思维的瞬间跳跃,立马去寻出那忽然联想到的与阅读内容有关连的另一本书来,将它们放在一起对照思考。最近,我读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名叫《柳的四生》的小说,就忽然去找来了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
“呵,膜的新奇世界,里面有如此美妙的生灵!”这是这位当代大科学家对宇宙的富有诗意情怀的表述。按照他的理论,我们所处的宇宙,只是一个从“无”中升起的泡泡,而我们就生存在组成这个泡泡的膜上。这样的泡泡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它们被称为平行宇宙。而如果你能超光速进入时空隧道,穿越虫洞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也许你就能回到过去,或者追寻到自己灵魂的归处。
无独有偶,《柳的四生》中也说:“我们的前世、今生、未来,不是轮回,而是平行进行的。”
《柳的四生》是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人物故事却穿越了四度时空。关于时空穿越的小说甚至电视剧,早已成为了一种时髦。但我所看到的,大多只是编些离奇的故事,或者在形式上搞些颠倒,令读者(观众)一头雾水。而《柳的四生》则不然,它写了一对兄妹的现在(清末民初)、过去(明朝)、未来(当代)、以及天上仙界的四种命运遭际。这四次生命轮回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心理状态的描绘,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意义,孤独、幸福等人生价值观念,对生活进行了哲理的剖析和思索。这样,就赋予了这部小说以一种新形式下的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
读完这部小说掩卷思考,还能品味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那位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一心想反清复明的主人公,当他真的回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明朝以后,他的人生道路却仍然是悲剧。这就让人体悟到,在封建极权体制下,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实是相同的;而民族主义,只会走进一个怪圈。
《柳的四生》虽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但语言规范生动,简短有力,有较深的中文古文底子,因而使得小说散发出一股优雅的文学气息。这和当今文坛上那些以反逻辑反修辞、语法的半通不通的所谓现代派文字大相径庭。
还想说的是,法文版的《柳的四生》,在1999年即获得了法国卡兹文学奖,而作者山飒(中国名閻妮)小姐,则是一位中国的70后。她15岁就出版了三本诗集,17岁赴法留学,23岁起用法文写作;用她的话说,她追求“每句法文都要融进中国意境。”正是这样,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兰西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还创作出了《围棋少女》、《女皇》、《天安之门》等长篇小说。其中《围棋少女》获法国“龚古尔中学生奖”,《天安之门》获“龚古尔小说处女作奖”、法兰西文学院文学创作奖等。
由于她对法国文学的贡献,2009年法国政府向她颁发了“文学骑士勋章”。2011年又获法国总统荣誉骑士勋章。
山飒还是一位是师从法国当代大画家巴尔蒂斯的著名画家。
(写于2011年)
21 我们的生活需要目标
——古永立散文集序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劳作不息;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人又是生活在感情中的:亲情爱情,朋友之情,构成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情愁。人同时又生活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的,于是人类才有别于动物世界,人才有情趣、有意义、有价值。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可以说就是一个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拮取花絮,与大众共同探讨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节目。
女主持人谷永立小姐主持的这档节目,我很喜欢看。这不光因为我是一个作家,对生活本身有着自己的**,还因为主持人对生活中的许多议题分析得既客观中肯,又入情入理,在许多切入点上还鞭辟得十分透彻,发人深思。于是,谷小姐的许多话题,常常与自己在写作中正在苦苦思考与探讨的问题不谋而合,产生了共鸣。比如节目中关于“相亲”,关于“再婚”,关于“婴儿抱错”,甚至关于“球迷行为”的话题,归根结底,它们都涉及到每个人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目标。不管相亲的方式是现代还是老套,不管中老年人再婚的阻力来自何方,也不管血缘亲情与养育亲情的矛盾,甚至球迷们对待球赛的热情与疯狂,全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理解与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的行为道德规范。
囿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目前仍需要从封建意识的奴役和束缚中挣脱出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勇气,寻觅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的物质生活正在逐渐丰富的过程中,但必须使我们的精神文化也同步发展,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真正步入世界先进和文明的民族之林。要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我们不需要去争论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优劣,而是仍然需要大力宣扬“德、赛”二先生,需要摈弃自私和狭隘,弘扬为全民族全人类的大爱精神,需要树立为大爱而奋斗的激情、勇气和行为规范。一句话,需要真正的“先进文化”。然而,追寻这个目标的过程是从生活中进行艰巨的淘洗和熔炼的过程。因为真正的金子(真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在谷永立小姐将她在节目中对生活的见解与感悟——她的淘洗和熔炼过程——变成图书出版,我以为是极有意义的。
(200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