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这个南方乡野一团葱绿的自然景观,最初被化作人名符号印在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上(儿童散文集《老水牛的眼镜》)是在1978年,我结束了六年的插队生活之际回到上海,并很不容易地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当儿童文学编辑之际。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这部“文革”后为知青发出第一声呐喊的作品,既把我推上了不容回首的文学之路,也为我带来了厄运。尔后调入《上海文学》编辑部工作,并于1980年参加了“文革”后中国作协举办的第一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学习结束后我“自甘寂寞”地去了沪郊农村深入生活和写作,至今已近二十个春秋。1989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20年来,乡野的风吹皱了我的肌肤,乡野的雨滋润了我的心田,乡野的阳光沐浴我成长。我默默地在我的土地上耕耘,我的收获也不少。我所出版的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夜明珠》、《晨露》、《苦楝树》、《女巫》、《挚爱在人间》、《流血的太阳》等。
中短篇小说集:《地狱与天堂》、《蜕》、《天堂里再相会》、《年年岁岁花相似》、《蛇枕头花》、《心花》、《街头SKETCH》、《蛇枕头花及江南故事》(英文版)等。
散文集《蓝色勿忘我》、《阁楼上的天空》。
并有《竹林文集》1-5卷。
再往前回溯,就是1949年我出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市西中学,本名王祖铃。
回首已逝的人生旅程,定格成上述这几行,我的心是迷茫的:不知是我选择了竹林这个艺术符号,还是竹林这个艺术符号选择了我。不过,能在旷野的贫瘠中生长的竹子,无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它既能挺拔地傲立,也能柔韧地弯曲,尤其是还能在最艰难困苦、濒临绝境时开花结果。
我十分崇敬这种植物。我愿永远默默地耕耘,永不艳羡灿烂的花期。
(写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