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五代史(2)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42:37

周太祖詔「諸州不得以器械進貢。」先是諸道州府各有作院課造軍器,逐季搬送入京。既留上供錢帛應用,又於部內廣配土產物,民甚苦之。除上供軍器外,節度使、刺史又多私造,以進貢為名,悉取之於民,至是始罷之。(周本紀)貢獻專以戎器馬匹,似亦適於時用而非無名,

  乃其害已如此。何況唐晉之竭民財以充進奉也。

  案是時,又有以進獻而免禍得官者。

  袁象先在梁時,鎮宋州,積貲千萬。入唐,輦其貲賂將相、奉宮闈,遂有寵。其卒也,長子正辭,當唐廢帝時,進其父錢五萬緡,領衢州刺史。晉祖時,又獻五萬緡,求為真刺史,乃拜雄州,雄州在靈武西,正辭不欲行,復獻數萬緡,乃得免。出帝時,又獻三萬緡,帝欲與內郡,未授而卒。(象先傳)

  李嗣昭鎮昭義,妻楊氏善積財,嗣昭夾城之圍,多賴以濟。嗣昭歿,子繼韜謀反,遇赦入朝,楊氏以銀數十萬隨之行,厚賂皇后及伶人、宦官,遂得解。莊宗轉寵繼韜。又一子繼忠,家於晉陽,貲尚鉅萬,晉祖起兵時,貸以充用,既入立,甚德之,以繼忠為沂、棣、單三州刺史。楊氏平生積財,嗣昭父子三人皆賴之。(嗣昭傳傳)

  房知溫歷諸鎮節度,積貲鉅萬,其卒也,子彥儒獻其父錢三萬緡、絹布三萬匹、金百兩、銀千兩,遂拜沂州刺史。(知溫傳)

  歐史所謂「功臣大將死,子孫率以家財求刺史,物多者得大州善地。」蓋是時風氣如此。

  魏博牙兵凡兩次誅戮

  魏博六州號天雄軍,自田承嗣盜據後,召募牙兵,皆豐給厚賜,年代既久,父子相襲,姻黨膠固,變易主帥如兒戲。自田氏後百五十年,主帥廢置,出於其手,如史憲誠、何全皞、韓君雄、樂彥禎,皆其所立。小不如意,則舉族被誅。

  唐天德元年,樂彥禎為牙兵所囚,彥禎子從訓乞兵於梁以攻之,彥禎遂被殺,從訓亦戰死,牙兵因立羅弘信。弘信雖為主帥,而兵愈驕橫。迨其子紹威嗣襲,心益懼,欲盡誅之,而畏其強不敢發,乃遣親吏臧延範密告梁祖。會梁女之適羅氏者死,梁祖乃遣馬嗣勳以千人入魏,聲言助葬,實兵仗於橐中,肩橐而入,夜半,與紹威親軍攻牙兵,盡殺之,死者七千餘人,嬰孺亦不留。此魏兵第一次誅戮也。

  其後梁祖令楊師厚屯魏州。梁祖崩,師厚逐節度使羅周翰(紹威子襲位者)而據其地。梁主友珪即命為天雄軍節度使。師厚復置銀槍效節軍,皆選驍銳,恣豢養,復故時牙兵之態,又將為梁患。

  會師厚死,趙巖與邵贊為末帝畫策,分相、魏為兩鎮,以相、澶、衛為昭德軍,張筠為節度使;魏、博、貝仍為天雄軍,賀德倫為節度使,分魏兵之半入昭德。德倫促之就道,親戚相訣別。效節軍將張彥曰「朝廷以我軍府強盛,設法殘破之。」乃與眾執德倫,置之樓上,末帝遣使宣諭,彥不聽,使者再往,彥裂詔書於地曰「梁主聽人穿鼻。」遂逼德倫降於唐。莊宗時方為晉王,梁由是失河北。德倫既降,陰遣人訴彥於莊宗,莊宗斬彥而後入,即以魏軍自衛,號帳前銀槍軍。

  自是與梁戰河上,數有功。胡柳之役,逐梁兵下土山,皆其力也。許滅梁而重賞,及梁亡,雖數賜予,猶懷怨望。莊宗令楊仁晸率之戍瓦橋關。同光四年,代歸。又有詔令駐貝州,軍士以貝、魏相去一舍而不得歸,咸怨。皇甫暉因倡亂殺楊仁晸等,而逼趙在禮為帥,入魏州。莊宗遣李嗣源討之。會軍變,與魏軍合,嗣源犯闕,莊宗遂至弒亡。皆此軍肇禍也。

  明宗(李嗣源)既即位,在禮懼禍求解去。明宗乃令房知溫率魏效節九指揮使戍盧臺,不給兵甲,惟長竿繫幟,以束隊伍。明年,遣烏震往代知溫戍軍,夾水東西為兩寨,震至,與知溫會東寨,效節軍為變,知溫亟乘馬出,亂軍擊殺震,執轡留知溫。知溫紿以「馬兵皆在西,今獨步軍,何能為也!」即登舟渡入西寨,以騎兵盡殺亂者。明宗詔悉誅其家屬於魏州,凡三千餘家,驅至漳河上殺之,漳水為之變色。魏之驕兵至是而盡。此第二次誅戮也。(見梁、唐各本紀,及羅紹威、苻道昭、馬嗣勳、楊師厚、賀德倫、趙在禮、皇甫暉、烏震、房知溫等傳)

  一軍中有五帝

  唐莊宗為晉王時,與梁

  五代諸帝皆無後

  梁祖朱溫子

  彬王友裕早卒。

  郢王友珪以弒逆被誅。

  養子博王友文為友珪矯殺。

  均王友貞嗣位,是為末帝,唐兵入,自殺於建國樓。

  康王友孜,末帝時先以謀反誅。

  賀王友雍、福王友璋、建王友徽,歐史謂此三人不知所終,薛史亦不載其卒,而王禹偁五代史闕文,謂唐莊宗入,盡誅朱氏。則友璋等皆被殺也。通鑑則謂唐師將至,末帝疑兄弟乘危謀亂,盡殺之。

  是梁祖後無子孫也。

  唐武皇李克用

  有子落落及廷鸞,洹水、晉州二戰,皆為梁所擒殺,見於梁本紀。而薛史宗室傳、歐史家人傳俱不載。

  見於二史者,

  長子莊宗存勗為郭從謙所弒。

  睦王存義以郭崇韜婿,先為莊宗所殺。

  永王存霸、申王存渥,國變後俱逃太原,為軍士所殺。

  通王存確、雅王存紀,為霍彥威所殺。

  惟邕王存美、薛王存禮,薛史謂皆不知所終。通鑑則謂存美以病風偏枯,得免居於晉陽。

  是武皇後,僅存一廢疾之子也。

  莊宗子

  魏王繼岌,聞莊宗之變,自縊死。

  繼潼、繼嵩、繼蟾、繼嶢,薛史謂並不知所終。惟清異錄謂唐福慶公主下降孟知祥,莊宗諸子削髮為僧,間道走蜀,知祥以公主之姪,厚待之。則莊宗子有延於蜀者。

  明宗

  長子從審,莊宗改為繼璟,為元行欽所殺。

  次秦王從榮,以率兵入宮,為安從益所殺。

  宋王從厚,即位是為愍帝,失國後以酖死。

  從璨先以戲登御榻,為安重誨陷死。

  許王從益,廢居於洛。契丹主北歸,蕭翰令知南朝軍國事。漢祖入洛,賜死。

  愍帝有子重哲,見明宗紀,而薛、歐二史皆無傳,蓋亦不知所終。

  是明宗後無子孫也。

  廢帝

  長子重吉,為愍帝所殺。

  次雍王重美,同廢帝自焚死。

  是廢帝後無子孫也。

  晉高祖子

  剡王重允(本高祖弟,養為子)、虢王重英,皆高祖起兵時,為唐廢帝所誅。

  楚王重信、壽王重義皆為張從賓所殺。

  齊王重貴嗣位(本高祖兄敬儒子),是為出帝。後降契丹北遷。

  夔王重進、陳王重杲,早卒。

  少子重睿,從出帝北遷。重信有二子及出帝子延寶、延熙,皆隨北遷,不知所終。

  是晉帝後亦無子孫在中國也。

  漢祖

  長子魏王承訓先卒。

  次承祐嗣位,是為隱帝,為郭允明所弒。

  次陳王承勳,以廢疾不得立。廣順初,卒。

  是漢祖後無子孫也。

  周祖起兵於鄴,漢以兵圍其京邸,子青哥、意哥皆被誅,是周祖後無子孫也。

  世宗以養子嗣位,其子宜哥、喜哥、三哥先在京邸,同為漢所誅。

  次恭帝,遜位於宋。

  次熙謹,宋乾德二年卒。

  次熙讓、熙誨,不知所終。

  而恭帝遜位後,又十四年而殂,周子孫封崇義公,歷宋三百餘年,世襲不替,比於諸帝,獨幸矣!

  周祖四娶皆再醮婦

  周祖初為軍校,會唐莊宗崩,明宗出其宮人各歸家。有柴氏者,莊宗嬪也,住逆旅,有一丈夫過,氏問逆旅「此何人?」曰「郭雀兒也。」氏識其非常人,遂以所攜貲半與父母,留其半嫁周祖,資其進身。(見東都事略,而薛歐二史皆不載其出自唐宮)即世宗之姑也。後歿,周祖即位,追諡為聖穆皇后。

  有楊氏者,已嫁石光輔,光輔卒,周祖之柴夫人適棄世,遂聘之,氏初不肯,使其弟廷璋見周祖,廷璋歸,為言「周祖姿貌異常,不可拒。」乃嫁之。後卒,追冊為淑妃。

  周祖又娶張氏,張氏亦先嫁武從諫之子而寡。適周祖之楊夫人歿,乃納為繼室。周祖起兵於鄴,張氏與兒女俱在京邸,為漢所誅。後追冊為貴妃。

  周祖既為帝,有董氏者,舊與楊夫人為鄉親,楊常譽其賢,已嫁劉進超,適嫠居,周祖憶楊之言,又娶焉。是為德妃。

  統計前後四娶,皆再醮婦,亦不可解也。

  寵待功臣改賜鄉里名號

  新唐書:朱滔將叛,劉怦諫之曰「司徒兄弟,恩遇極矣!今昌平有太尉鄉、司徒里,不朽業也。」云云,是唐時寵待功臣本有賜鄉里名號之例。(案劉子元傳:好著述,封居巢子,兄弟六人俱有才名,人號其鄉曰「高陽」,里曰「居巢」,然則改鄉里名號,本民間所榮獎之舉,而朝廷因之。)及唐末而益濫。

  唐昭宗以朱溫有功,封沛郡王,詔改其鄉錦衣里為沛王里。

  梁開平中,錢鏐奏改其所居臨安縣之廣義鄉為衣錦鄉。(俱見梁紀)

  此皆出於特恩也。

  唐長興元年,詔群臣職位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者,並與改鄉里名號,則並著為成例矣。(後唐紀)

  晉天福三年,詔帶使相、節度使者,自楊光遠以下七人,並改鄉里名號。又詔宰臣趙瑩、桑維翰、李崧,亦改鄉里名號。

  荊南節度使高從誨,本貫汴州浚儀縣王畿鄉表節坊,詔改為擁旌鄉浴鳳里。(晉紀)

  馮道長樂老傳,自敘因官貴,敕以其所生來蘇鄉改為元輔鄉,朝漢里改為孝行里。後於河南置宅,又敕其所居三州鄉改為上相鄉,靈臺里改為中台里。及官益進,又改上相鄉為太尉鄉,中台里為侍中里。此隨官而屢改也。

  天福四年,中書奏以太原潛龍莊,改為慶長宮,使相鄉改為龍飛鄉,都尉里改為神光里。使相都尉名號,蓋皆未即位前所賜,至是又改焉。觀馮道之隨官改鄉名,則帝王潛邸自亦宜改稱矣。

  張全義馮道

  張全義媚事朱溫,甚至妻妾子女為其所亂,不以為愧。及唐滅梁,又賄賂唐莊宗、劉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祿位。馮道歷事四姓十君,視喪君亡國,未嘗屑意,方自稱長樂老,敘己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二人皆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

  然當時萬口同聲皆以二人為名臣、為元老。

  晉天福中,全義子繼祚同張從賓等謀反,當族誅。李濤上言「全義有再造洛邑之功,乞免其族。」(通鑑)詔「繼祚顯從叛亂,難貸刑章,乃睠先臣,實有遺德,遽茲乏祀,深所軫懷。所有祖父墳墓祠堂,可交付其骨肉。」(晉紀)此全義之宥及後嗣也。

  耶律德光入汴,責劉繼勳為晉出帝謀,絕兩國之好,繼勳諉之馮道,德光曰「此老子不是好鬧人,毋相引。」(繼勳傳)郭忠恕亦謂道曰「公累朝大臣,誠信著於天下,四方談士,無賢不肖皆以為長者。」(五代會要)道死年七十三,論者至謂與孔子同壽。(本傳)此道之望重一世也。

  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譽,至身後尚繫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蓋五代之亂,民命倒懸,而二人獨能以救時拯物為念。除本傳所載,不必再述外,其見於他書及別傳者:

  全義事朱梁,以免兵革,招復流亡,使得仰父俯子。每出行,見新麥、新繭輒喜,民竊言「王不好聲伎,惟見好蠶麥則笑耳。」(洛陽縉代詩話)觀此亦可見其勞棶安集之功也。

  馮道在唐明宗時,以年歲頻稔,勸帝居安思危,以春雨過多,勸帝廣敷恩宥。(唐紀)對耶律德光則言「此時百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論者謂一言而免中國之人夷滅。(通鑑)在漢祖時,牛皮禁甚嚴,匿者死。有二十餘人當坐,道力爭得免。(洛陽縉紳舊聞記)

  初漢祖在河東,大聚甲兵,禁牛皮不得買賣及盜用,如有牛死,即時官納其皮。及即大位,三司仍請禁天下牛皮法,與河東時同,天下苦之。乃有上黨民犯牛皮者二十餘人,論罪俱當死。

  且秦王從榮敗時,其僚屬俱應坐罪,道獨以任贊、王居敏等,素以正直,為從榮所惡,力言出之。(唐紀)史圭以銓事與道不協,道反薦圭為刑部侍郎。(圭傳)韓惲性謹厚,道為相,嘗左右之。(惲傳)是道之為人,亦實能以救濟為心,公正處事,非貌為長厚者。

  統核二人之素行,則其德望為遐邇所傾服,固亦有由。至於歷事數姓,有玷臣節,則五代之仕宦者,皆習見以為固然,無足怪。鄭韜傳謂:自襁褓迄懸車,凡事十一君,越七十載,無官謗,無私過,士無賢不肖皆頌之。以歷事十一君之人,而尚謂無官謗,可見當時風氣,絕無有以更事數姓為非者。宜全義及道之訾議不及也。

  五代人多以彥為名

  彥本美名,故人多以之為名,然未有如五代時之多者。

  唐末本有宰相徐彥若、左拾遺徐彥樞、供奉官史彥瓊、宦官支彥勳、魏博樂彥禎(凡言州鎮者,皆其節度使)、東川顧彥朗及弟彥暉、彥瑤。

  其著於梁者:鐵槍王彥章,人所共知也。然同時統兵大將又有謝彥章,此外則滄州盧廷彥、同州寇彥卿、鄜州李彥容、靜勝軍李彥韜(本名溫昭圖)、宣義軍霍彥威。又滄州盧彥威、左龍武統軍李彥威(即朱友恭)、都指揮使楊彥洪、蔡州刺史王彥溫、大將李彥柔、左天武使劉彥圭、左僕射押牙王彥洪、楊劉守將安彥之、幽州騎將高彥章、蔡州軍校張彥珂、雷滿之子彥恭、彥雄、彥威。

  唐、晉間有中書焦彥賓、供奉官劉彥瑤、宦官馬彥珪、伶官史彥瓊、右監門衛上將軍王彥璘、兵馬都監夏彥朗、皇城使李彥紳、宮苑使史彥容、遊奕將李彥暉、龍驤指揮使姚彥溫、馬步軍使馬彥超、樞密李虔徽之客邊彥溫、步軍指揮使藥彥稠、戶部尚書韓彥暉(薛史作暉,歐史作惲)、河中安彥威、義成李彥舜、安國楊彥珣、彰義張彥澤、昭順姚彥章、鎮州副使李彥珂、興元副使符彥琳、鄚州刺史白彥球、天平軍副使李彥贇、河陽行軍司馬李彥珣、靈州將王彥忠、西川董璋有將李彥釗、安重榮有將趙彥之、杜重威之子名彥超。

  晉、漢間有泰寧慕容彥超、保大軍張彥超、徐州王彥超、同州張彥贇、知安陽州苻彥倫、丹州指揮使高彥珣、如京使甄彥琦、監軍楊彥朗、何彥超、先鋒指揮使史彥超、步軍指揮使宋彥筠、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沂州刺史房彥儒、汾州刺史武彥弘、慶州刺史郭彥欽、登州刺史郭彥威、鎮州副使李彥琦、元從都押牙蘇彥存、後宮都押牙李彥弼、虢州刺史常彥卿、徐州守禦使康彥環、西京判官時彥澄、保寧軍都頭劉彥章、安州軍校武彥和、彰義張萬進之子名彥球、同州指揮使成殷之子名彥璋。

  漢、周間有苻彥圖、彥超、彥卿、彥饒、彥能,皆苻存審之子。又尚輦奉御金彥英(本高麗人)、監軍李彥從、內客省使李彥頵、左衛上將軍扈彥珂、金吾衛上將軍張彥成、水部員外郎韓彥卿、鎮州副使趙彥鐸。此皆見於薛、歐二史者。

  此外則劉守光有將史彥璋。楊行密有壽州將王彥威、軍使彭彥章。南唐有壽州大將劉彥貞、楚州將張彥卿、袁州刺史袁彥章。徐知訓有行酒吏刁彥能。南漢有大將伍彥儔、指揮使暨彥贇、宦者許彥貞。北漢有遼州刺史傅廷彥、石州刺史安彥進。蜀有先鋒使尚彥暉、招討使高彥儔、副使呂彥珂、使介趙彥韜、客將王彥球、袁彥超。閩有學士廖彥若。楚馬殷有左相姚彥章、大將姚彥暉、劉彥韜、朗州帥雷彥恭、彥雄、虔州將李彥圖。甚而遼有鄚州刺史王彥徽、寰州刺史趙彥辛、武州刺史王彥符、牙校許彥欽。黨項亦有拓跋彥昭、威州有拓跋彥昭。回鶻有首領楊彥詢。南寧蠻有酋長莫彥珠。亦見薛、歐二史。

  至宋初猶然。陳橋兵變,有軍校羅彥、王彥昇。後有龍捷指揮使趙彥徽、武信軍節度使崔彥進、步軍指揮使靳彥朗、晉陽巡檢穆彥璋。伐北漢時,有防禦使張彥進。伐南漢時,有部將冉彥袞。伐蜀時,有部將高彥容、折彥贇。又杜太后之兄子彥超、彥珪、彥遵、彥鈞、彥彬。太宗時尚有供奉官陳彥詢、崇化副使閰彥進。征并州時,有尚食使石彥贇。征契丹時,有沙州觀察使杜彥圭。此又見於宋史者。

  統計五代至宋時,名彥章者七人、彥超者十一人、彥威者七人、彥卿者七人、彥進者四人、彥溫、彥韜者各三人,競相倣傚,各以彥為名,亦一時風尚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