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1)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26:42

北朝經學

  六朝人雖以詞藻相尚,然北朝治經者,尚多專門名家。蓋自漢末鄭康成以經學教授門下,著錄者萬人,流風所被,士皆以通經績學為業,而上之舉孝廉、舉秀才,亦多於其中取之。故雖經劉、石諸朝之亂,而士習相承,未盡變壞。

  大概元魏時經學以徐遵明為大宗,周、隋間以劉炫、劉焯為大宗。

  按北史儒林傳,

  遵明講鄭康成所著易,以傳盧景裕、崔瑾,是遵明深於易也;

  尚書之業,遵明所通者鄭注之今文,後以授李周仁等,是遵明深於尚書也;

  三禮並出遵明之門,傳李鉉、祖雋、熊安生,是遵明深於禮也;

  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乃晉永嘉舊本,遵明讀之,手撰春秋義章三十卷,河北諸儒能通服氏春秋者,並出徐生之門,是遵明又深於春秋也。

  至隋,劉焯於賈、王、馬、鄭章句多所是非,著有五經述議行世。與劉炫齊名,時稱二劉。

  炫尤博學多識,韋世康問其所能,炫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註,凡十三家,並堪講授。周易、儀禮、穀梁,用功差少。」在朝知名之士七十餘,皆謂炫所陳不謬,是炫之深於諸經也。

  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

  如李鉉從李周仁受毛詩;劉子猛受禮記;房虯受周官、儀禮;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又受業徐遵明者五年。

  楊汪受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

  劉焯亦受詩於劉軌思;受左氏傳於郭懋;問禮於熊安生,又以劉智海家多墳籍,就之讀十年。

  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其業既成,則各有所著以開後學。

  如劉芳撰鄭玄所註周官、儀禮音;干寶所註周官音、王肅所註尚書音、何休所註公羊音、范寧所註穀梁音、韋昭國語音各一卷。衛冀隆精服氏左傳,難杜預春秋六十三事。賈思同又駁冀隆乖錯者十餘條。姚文安難服虔左傳解七十七條,名曰「駁妄」。李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釋謬」。劉獻之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毛詩序義一卷。李鉉撰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合三十餘卷。沈重著周禮義三十一卷、儀禮義三十五卷、禮記義三十卷、毛詩義二十八卷、喪服經義五卷、周禮音、儀禮音各一卷、禮記音、毛詩音各二卷。樊深撰孝經、喪服問各一卷、七經異同三卷。熊安生撰周禮、禮記義疏各三十卷。樂遜著孝經、論語、毛詩、左氏、春秋序論十餘篇,又著春秋序義、通賈服說、發杜氏違。劉炫著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三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魯世達撰毛詩章句義疏四十三卷。張仲撰春秋義略,異於杜氏者七十餘事,及喪服義三卷、孝經義三卷、論語義三卷。

  此又可見當時治經者,各有心得,筆之於書,非如後世記問掇拾之學也。

  其所以多務實學者,固由於士習之古,亦上之人有以作興之。

  梁越通經,道武帝命授諸皇子經,官上大夫。

  盧醜當太武帝監國時,入授經,後以師傅恩,賜爵濟陰公。

  張偉當太武時,以通經官中書侍郎。

  張靈暉通經,南陽王綽奏以為王師,官三品。

  孝文帝尤重儒學,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劉芳、李彪諸人皆以經書進用。

  董微通經,宣武帝徵入璇華宮,為諸王師。

  此元魏之崇尚經學也。

  李鉉、邢峙皆以通經,齊文宣帝詔授太子經。

  馮敬德博學,武成帝為後主擇師,命為侍講。其子元熙,又以孝經授緯太子。

  此高齊雖荒亂,亦尚知以經術訓子也。

  周武帝以沈重經學,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熊安生在齊精三禮,周武帝滅齊,安生遽令掃門,家人怪之,安生曰「周帝崇儒重道,必來見我。」已而果至。

  樂遜通經,節閔帝命為小師氏,自譙王儉以下,並束修行弟子禮。

  此宇文周之崇尚經學也。

  下至僭偽諸國,亦有重儒術者:

  姚興時,耆儒姜龕、淳于岐等,經明行修,教授長安,諸生皆自遠而至,興每引龕等講論道藝。胡辨講授洛陽,關中諸生赴之者,興敕關尉勿稽其出入。於是學者咸勸,儒風振焉。

  劉延明深於經學,涼武昭王以為儒林祭酒,及沮渠蒙遜平酒泉,亦躬往致禮,至牧犍又尊為國師,親自致拜焉。蒙遜平酒泉時,又以宋繇博通經籍,特擢之曰「不喜克李氏,喜得宋繇耳。」蒙遜又以闞駰通經,甚重之,常令在左右訪以政事,牧犍待之愈重。又程駿有文學,牧犍擢為東宮侍講。(皆見晉書載記)

  可見北朝偏安竊據之國,亦知以經術為重,在上者既以此取士,士亦爭務於此以應上之求,故北朝經學較南朝稍盛,實上之人有以作興之也。

  南朝經學

  南朝經學本不如北,兼以上之人不以此為重,故習業益少。統計數朝,惟蕭齊之初及梁武四十餘年間,儒學稍盛。

  齊書劉瓛傳,謂「晉尚玄言,宋尚文章,故經學不純,齊高帝少為諸生,即位後,王儉為輔,又長於經禮,是以儒學大振。建武以後,則日漸衰廢。」

  梁書姚察論曰「崔伏、何嚴等遭梁之崇儒重道,皆至高官,稽古之力,諸儒親遇之。」

  陳書儒林傳序,亦謂「梁武開五館,建國學,置博士,以五經教授,帝每臨幸,親自試冑,故極一時之盛。陳初,未遑勸課,間有以經學名者,亦皆梁之遺儒」云。

  益可見經學之盛衰,總由於上之輕重也。

  今并敘南朝經學諸儒所著述於此:

  伏曼容著周易、毛詩、喪服集解、論語義。何佟之著禮義百餘篇。嚴植之撰凶禮儀注四百七十九卷。賀瑒著賓禮儀注一百四十五卷,其子革亦通三禮,又兼治孝經、論語、毛詩、左傳。崔靈恩集註毛詩二十二卷、集註周禮四十卷、三禮義宗四十七卷、左氏經傳義二十二卷、左氏條例十卷、公羊、穀梁文句義十卷。孔子祛著尚書義二十卷、集註尚書三十卷、續朱异集註周易一百卷、續何承天集禮論一百五十卷。皇侃撰論語義十卷。何允著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王元規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二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三卷。張譏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顧越著喪服、毛詩、孝經等義疏四十卷。沈不害著五禮儀一百卷。

  而宋懷方、戚袞并自魏入梁,以名其家。懷方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臨死謂家人曰「戚袞若來,以此付之,否則殉葬。」戚袞在梁亦著三禮義記,遭亂亡失,惟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其時自北來者,崔君恩、宋懷方、戚袞外,尚有孫祥、蔣顯等,並講學而音辭鄙拙,惟盧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是可見梁武之世,不特江左諸儒崇習經學,而北人之深於經者,亦聞風而來,此南朝經學之極盛也。

  後魏多家庭之變

  穆帝為其子六修所弒,昭成帝為其子實君所弒,道武帝為其子清河王紹所弒,太武帝為中常侍宗愛所弒,獻文帝為其母文明太后所害,孝明帝亦為其母胡太后所害。統計後魏諸帝不得令終者凡六人,而禍皆出於家庭之間,蓋剛戾性成,其俗固然也。

  齊諸帝皆早生子

  魏道武帝十五歲生明元帝,景穆太子十三歲生文成帝,文成十五歲生獻文帝,獻文十三歲生孝文帝。北齊後主緯十四歲生子恆,緯弟儼被誅時,年十四,已有遺腹子四人。按高澄年十二,尚魏孝靜帝妹馮翊長公主。蓋魏齊之間,皇子皆早娶,故生子亦早。

  魏諸帝多幼年即位

  魏道武帝年六歲即位,太武帝十六歲即位,文成帝十三歲即位,獻文帝十一歲即位,孝文帝五歲即位,宣武帝十七歲即位,孝明帝六歲即位。

  元魏時人多以神將為名

  北朝時人多有以神將為名者。魏北地王世子名鍾葵。元叉本名夜叉,其弟羅本名羅剎。孝文時又有奄人高菩薩。爾朱榮子一名叉羅,一名文殊。

  梁蕭淵藻小名迦葉。隋時漢王諒反,其將有喬鍾葵。隋末有賊帥宋金剛。唐武后時嶺南討擊使上二閹兒,一曰金剛,一曰力士,即高力士也。

  財婚

  魏齊之時,婚嫁多以財幣相尚。蓋其始高門與卑族為婚,利其所有,財賄紛遺。其後遂成風俗,凡婚嫁無不以財幣為事,爭多競少,恬不為怪也。魏文成帝嘗詔曰「貴族之門多不奉法,或貪利財賄,無所選擇,令貴不分賤,虧損人倫,何以示後?」此可見財婚由來久矣!

  封述傳:述為子娶李士元女,大輸財聘。及將成禮,猶競懸違。述忽取所供像,對士元打碎為誓,士元笑曰「封翁何處常得此應急像?須誓便用。」述又為次子娶盧莊女,述訴府云「送騍乃嫌腳跛,評田則云鹹薄,銅器又嫌古廢。」皆為財聘以致紛紜,可以見是時習尚也。

  高門士女

  北齊書:郭瓊以罪死,其子婦范陽盧道虞女也,沒官。齊神武以賜陳元康為妻,元康地寒,時人以為殊賞。(元康傳)

  孫搴為神武所寵,賜妻韋氏,既士人女,兼有色貌,時人榮之。(搴傳)

  魏太常劉芳女,中書郎崔肇師女,其夫家皆坐事,齊文宣並以賜魏收為妻,人比之賈充,置左右夫人。(收傳)

  魏齊斗秤

  漢書匈奴傳:嚴尤諫王莽伐匈奴曰「調兵出塞,計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晉書傅元傳:魏初課田功,白田收十餘斛,水田收至數十斛。宋書劉傳:每二萬人,歲食米四十八萬斛。此非古人所食之多,田之所收者廣也。乃古之斗斛小耳。

  又晉摯虞傳:陳勰掘地得古尺,尚書奏今尺長於古尺,宜以古尺為準。是古時尺度亦短。

  其大斗、長尺及重秤,則起於魏、齊、周、隋之間。孔穎達正義:「魏齊斗秤於古二而為一,周隋斗枰於古三而為一。」顧寧人所謂「古今斗尺權量之一大變局也。」

  然即以魏而論,其制亦先後不同。

  魏初斗秤亦大,自孝文帝遷洛後,詔「改長尺、大斗,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本紀)是斗秤全以古制為準,並無所謂以二為一也。

  孝文之後,又日漸加增。按張普惠傳:孝明帝時,尚書欲復綿麻之征,普惠疏曰「高祖廢大斗,去長尺,改重秤,本以愛民,而軍國需綿麻之用,故絹上加稅綿八兩,布上加稅麻十五斤,其時百姓免長尺大斗重枰之苦,故樂於供輸。其後尺漸長闊,而綿麻又徵,以致百姓嗟怨。自後大臣不知去其幅廣度長及秤重斗大,而特免綿麻之征,以苟悅天下之心,所謂悅之不以其道也。」

  然則魏斗秤自孝文改從周制後,仍未久而變。穎達所謂二而為一者,蓋宣武、孝明時已變之制也。

  餘見陔餘叢考。

  假官

  後魏孝靜帝時,吏部令史張永和、崔闊等偽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本紀)此荒亂之朝,吏弊官邪,固無足怪。

  至隋文帝以綜核為政,宜無敢有作偽者矣!乃有向道力者,偽作高平郡守將之官,薛冑遇諸途,疑之,使主簿按問:「有徐俱羅者,先為海陵郡守,已為道力所代,秩滿而公私未悟。」俱羅亦曰「道力已代我一任,使君豈容疑之?」冑不聽,遽收道力,道力果引服。(薛冑傳)

  郡守非卑秩,任滿非暫時,乃作偽而莫之悟,亦可見法網之疏矣!然亦有不可信者,彼既為偽守,則真守何在?豈肯聽人之假冒數年而不出理者?恐作史者之謏聞也。

  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兩間王氣流轉不常,有時厚集其力於一處,則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氣亦各有所聚。

  晉之亡,則劉裕生於京口,蕭道成、蕭衍生於武進之南蘭陵,陳霸先生於吳興,其地皆在數百里內。

  魏之亡,則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於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鮮卑遷武川,陵生系,系生韜,韜生肱,肱生泰,是為周文帝。楊堅五世祖元素,家於武川,元素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禎,禎生忠,忠生堅,是為隋文帝。李淵三世祖熙,家於武川,熙生天賜,天賜生虎,虎生昺,昺生淵,是為唐高祖。區區一彈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員尚小,隋、唐則大一統者,共三百餘年,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

  北齊以廝役為縣令

  後魏光宅(建都)中原,頗以吏治為意。如明元帝神瑞元年,詔「使者巡行諸州,閱守令資財,非自家所齎,悉簿為贓。」二年,又詔「刺史守令惰逋今年租調者,罰出家財以充,不得征發於民。」太武帝行幸中山,免守宰貪污者數十人。神麚元年,以天下守宰多非法,精選忠良悉代之。太延三年,又詔「天下吏民得告守令之不法者。」是皆能整飭官吏,不至猥濫。及其末造,國亂政淆,權移於下,遂至宰縣者多廝役,士流皆恥為之。

  入北齊,其風更甚。僕射元文遙深見其弊,奏「縣令乃治民之官,請革其選。」於是密令搜揚貴游子弟,發敕用之,猶恐其披訴,乃召集神武門外,令趙郡王叡宣旨唱名,厚加慰諭遣之,士人為縣自此始。(元文遙傳)自是李仲舉、盧昌衡等八人,以門資並見徵用。仲舉為修武令,人號曰寬明;昌衡為平恩令,人號曰恩明,時稱盧李之政。(李仲舉傳)以親民之官而寄之廝役,衰亂之朝,何事蔑有?此亦可以觀世變也。

  按晉書趙王倫篡位時,奴卒廝役亦加爵位。每朝會,貂蟬滿座,時人語曰「貂不足,狗尾續。」又會稽王道子傳:孝武不親萬機,與道子酣飲,姏姆尼僧,尤為親昵,竊弄其權。許榮上疏曰「今臺府局吏、直衛武官,凡僕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奴婢),無鄉邑品第,皆得用為郡守縣令」云云。嬖人趙牙出自倡優,道子以為魏郡太守;茹千秋本捕賊吏,為諮議參軍。是又在北齊以前故事也。

  貂不足,狗尾續:晉官以貂尾為冠飾,司馬倫任官太濫,以致貂尾不足,而以狗尾代之。

  齊文宣帝能預知

  齊文宣帝沈湎於酒,昏醉如癡,沈酣既久,遂虧本性,然時或發言屢中,故時人謂之神靈。

  嘗問泰山道士曰「吾得為幾年天子?」答曰「得三十年。」帝謂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乎?吾甚畏之。」果以天保十年十月十日崩。

  先是,帝令邢邵為太子制名,名殷,字正道。文宣尤之曰「殷家兄終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後兒不得也。」邵懼請改名,帝不許,曰「天也!」因謂昭帝(即帝弟演)曰「奪時但奪,慎勿殺也。」後殷即位未一年,為孝昭所廢,尋又害之。(俱齊紀)

  定州城門久閉不開,文宣過之,或請開門,文宣不許,曰「當有聖人啟之。」後隋文帝從周武平齊,除定州總管,至定州開此門入,人莫不驚異,後果登大位。(隋書本紀)

  北齊宮闈之醜

  古來宮闈之亂,未有如北齊者。

  神武以草竊起事,本不知有倫理。魏莊帝后爾朱氏,榮之女也,建明帝后小爾朱氏,兆之女也,以及魏廣平王妃鄭氏,名大車,任城王妃馮氏,城陽王妃李氏,皆魏宗室之妃,魏亡後,神武一一納之。是開國之初,已肆情蕩檢。

  長子文襄(高澄)踵其淫風。

  以薛寘妻元氏有色,迎入欲通之,元氏正詞哭拒,文襄使崔季舒送付廷尉罪之,陸操曰「廷尉守法,須知罪狀。」文襄怒,以刀環築(觸擊)操。

  又高慎妻美,文襄挑之,不從,衣盡破裂,奔以告慎,慎遂降西魏,慎妻不及從,入逆口中,文襄盛服見之,乃從焉。

  又納孫騰妓元玉儀,封琅琊公主。

  玉儀姊靜儀,黃門郎崔括妻也,文襄奪之,亦封公主。括由是見擢。

  文襄又與神武妃鄭氏(即大車)私通,為婢所告,賴司馬子如掩覆而事寢。

  文襄又烝於神武之妻蠕蠕公主,生一女。此文襄之所為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