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者:周励    更新时间:2016-02-23 15:04:55

第四章

当灾难降临时

9.11五周年回顾:与纽约人对话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2006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晚上,我刚刚乘坐大西洋号从伦敦飞回上海,一进家门就接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策划人章坤华的电话,他希望我为他们做一档节目。一开始我婉言谢绝,但资深电视人不肯让步;另一位编导陈敏小姐也一起加入诚恳动员。经过他们与我的几次协商,我同意为即将到来的9.11事件5周年作一个访谈,主题是:当灾难降临时。

几个朋友认为这个对话应当放到《曼哈顿情商》这本书中,因为这里有情商的基本要素:在灾难临头时的冷静、勇气和英雄主义。

一.主持人夏磊:周励,您好!您当时在纽约吗?请介绍一下9.11当天您在纽约的情况。

周励:我家住在曼哈顿邻近公园大道的东60街,在纽约叫“上城住宅区”,而世贸大楼大约4街至1街,在纽约叫做“下城金融区”,金融区位于曼哈顿岛面向大海的顶端。

9月11日那天早上碧空万里,我在家中正整理文件和行装,准备回国参加9月16日在南京召开的世界华商大会并聆听**总理演讲,同时携带纽约客户回国洽谈贸易。我记得还去阳台上看了看公园大道上的花坛和我自己在阳台上布置的鲜花盆景。阳光灿烂,心情很好,这本来是普通的一天。

突然,大约近9点时,一位朋友打电话来:“Julia,turn  on the TV!” (快打开电视!)我立即打开电视,在屏幕上看到一幢世贸大楼正处于烈火燃烧中,飞机在八点四十六分撞上第一幢大厦。我当时立即想:会是飞行事故吗?但天气很好,应当不会吧。不久,又在电视上看到第二架飞机撞上另一幢世贸大楼,那是九点零三分。接着看到一些人从世贸大楼高层的空中跳下,他们的领带在空中飘荡。我震惊得目瞪口呆,知道一定是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了。我在这个时候首先担心世贸大楼里的大批公司员工怎么办,同时,我也很焦急,深深担心在下城工作的先生和读书的女儿,生怕他们去世贸中心开会或者活动。我女儿很快来电话,她大声哭喊:“妈妈,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了!我看到许多人正在从窗子里往下跳!大家都在哭,好害怕啊!”女儿21岁正读大学,她的大学离世贸大楼很近。她刚刚听完一堂早晨的课程,正好遇到飞机撞大楼,她和同学一起跑到马路上,不久又遇到第二架飞机撞大楼,然后世贸双塔的倒塌。女儿哭着和众人一起奔逃,鞋子也跑丢掉。

我先生一早去下城世贸大楼附近金融区的公司上班,他来电话告诉我,他们公司全体人员安全,刚刚全部撤离;公司一位女士刚刚接到在世贸大楼86楼工作的丈夫打来的手机,对她讲:“亲爱的,我要跳楼了,我爱你。”

10点半左右,面色苍白,满头尘土的女儿终于走到家了(交通管制,只能步行),满眼是泪水,她讲世贸大厦突然倒塌时,她拼命随着人群向外围逃命,由于双脚发软,她曾经摔倒在路边,多亏一位好心的白领男士把她搀扶起来,还拉着她跑了一段。女儿哪里见过这样恐怖的场面?我见到女儿回家顿时放心许多,一边安慰她,一边母女两人立即去东76街接正读初中的儿子。11岁的儿子讲他的同学中有8位家长在世贸大楼工作,现在下落不明。

虽然5年过去了,我对那天记忆犹新。我和所有的美国人一样,心中被震惊、愤怒和恐怖所塞满。

二.主持人:您刚才和我们谈了您和家人在9.11那天的情况,您能否谈谈那天您所看到的纽约,这个城市是如何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的?

周励:9.11那天晚上我走了一些地方,纽约的那一夜晚和历史上的任何一天都不同,让人刻骨铭心。

那天傍晚,因为我女儿害怕我家附近的布明黛尔百货公司,华尔道夫大酒店,广场大饭店等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一定要我和麦克把她送到康州耶鲁大学的男友那里去,她饱受惊吓,怎么也不肯在纽约过夜。那天交通管制,无法开车,我和麦克只好沿着公园大道从60街一直步行到东42街的大中央火车站,送女儿上开往耶鲁的电气火车。我女儿在车上还拉着我们的手恳求我们和她一起去。去42街的一路上,我看到的公园大道是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一片满含恐怖的寂静。这里原来和上海外滩一样热闹而优雅,但现在,虽然摩天大厦挡住了来自下城的硝烟尘埃,虽然每一幢大楼依然同往常一样下了班也灯火通明,皎洁的月亮下的公园大道花坛依然美丽如故,但今天这里既没有人,也没有车,没有声音。寂静,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伴随着恐怖的气氛。我记得我跳到一个花坛上,仰头环望,看着这个壮丽的,我度过了16年的城市,我在心里喊:

“恐怖分子要摧毁曼哈顿,我不逃,我要与她同生共死!”

送走女儿后,我向麦克提议:“我们去时代广场看看吧。”我们步行来到往日霓虹灯一片的歌舞天堂——西42街的时代广场。这里也是一片空荡寂静,无人,无车,无声。令人想起电影中1940的一天,伦敦突然遭到希特勒空军狂轰滥炸后,伦敦市民措手不及的情景一样。在历史上,纽约时代广场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片死寂的情景。突然,远处隆隆的巨响打破了寂静,我看到二三十部大吊车、铲车、掘土机,其中有几根挖掘钢杆足有二十层楼那么高,这些车队像战事的坦克车队一样,浩浩荡荡,排列整齐地隆隆驶过时代广场,开往下城去救灾。我这时仿佛听到瓦砾下面传来的呼救声,我记得当时有一种冲动,想请求大铲车的司机带我一起去灾难地救人!可能因为我曾经是内科医生,有一种职业本能的冲动。

当天晚上电视中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要求医院准备几千个床位,宣布开启紧急备用血库。但是一周后我们知道,在9.11那个晚上,从灾难现场,没有一个人登记入院,在双塔倒塌瞬间被活埋的人,没有一个被捡回一命。9.11那天的遇难者近3000人,包括340名消防员,包括消防大队长和警察局长。遇难人数超过了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和诺曼底登陆,是有史以来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最大灾难。

三.主持人:您看到的纽约市民反应如何呢?

周励:第二天一早,9月12日,星期三,我先打开电视,看了纽约市长在《今天》节目中的演讲,他讲纽约市民们会用行动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不接受恐吓,我们有能力克服灾难,重建金融中心和都市生活。朱利安尼市长不久前刚刚宣布他患上癌症,放弃与希拉利竞争纽约州参议员。他还有一小段任期。但在电视上他精神饱满,讲话铿锵有力,我们都被深深感动。

后来这位市长每天往灾难现场跑,到离任为止,他一共去了300次世贸废墟,领导救灾救援。

9月12日那天早上看完电视新闻,我步行穿过中央公园,来到西67街美国红十字会总部,想看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大约9点走到那里,在那里看到的情景与昨晚的一片死寂空旷完全不一样,这里有许多市民和学生,很拥挤。有几排队伍的市民和学生正挽着胳膊准备捐血(因为电视中市长讲了启动紧急血库),另有几排人拿着支票、信用卡和现金在捐款台前排队。我看到两名护士走出来,拉起一块白色布告,写着:“因为工作人员不足,今天捐血结束,请明天再来。”看来许多人清晨就来了。这样,原来排队捐血的队伍又拥向捐款台前,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前庭有一个篮球场一样大,全挤得满满的,有穿着西装笔挺的绅士,有上城住宅区的贵夫人,白领小姐,也有餐厅服务生,学生等。秩序很好,没有什么讲话声或者讨论声,很多人像我一样手里拿着当天的《纽约时报》,大家一边看报,一边默默排队。我看到《纽约时报》头版照片上有五名连续往下跳的世贸大厦白领,再看看身边静静排队的人们,突然泪水忍不住涌流出眼眶,这是灾难突降时,被纽约市民爱心感动的泪水,是对人类良心和正义重燃信心的泪水。

我捐款后(后来收到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伯纳丁·希利亲笔署名的感谢信),即走向浓烟滚滚、战争废墟般的下城,一直走到相当于第三街被大批护栏挡住,走不过去为止。一路上我一直在忍不住地流泪。我常带大陆贸易公司或贸易代表团来世贸中心顶楼观光,顶楼的“世界之窗”餐厅也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我没法形容看到一片废墟时的感觉,就好像看到自己的亲人被烧焦一样难受伤心。

那时人们还担心下一波何时发生:再攻击帝国大厦?自由女神?联合国总部?生化武器?每个人的心像悬挂在天空一般,感到困惑和忧心。

9月12日下午,我去第五大道上看我的几家纽约客户公司,因为交通管制,公司大部分关门,我看到了一位总裁,他伤心地对我讲:“Julia,美国不再是原来的美国了。”

那天傍晚,当麦克向儿子解释为什么发生这一切时,我来到中央公园,这里靠近湖边的小山坡上一排排地坐着三百多人,我估计大多数人住在中央公园附近,现在大家走出房间,坐在这里互相寻找安慰。一个吉他歌手站在湖边,面对着小山上的人们一边弹,一边唱《Amazing Grace》,大家虽然彼此陌生,但跟着他一起唱。这是一首悼念亲人的歌,那种气氛非常感人。我也看到了一些白天在红十字会看到的人。我突然感到,这就是大难当头时美国人民的凝聚力。

四.主持人:那个时刻,您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情景?

周励:是的。9月12日,即双塔倒塌的第二天,后来成为纽约新市长的亿万富豪布隆伯格宣布由他包下灾区附近所有的麦当劳,免费向附近受影响的居民开放,他不久后临危上任,自愿拿每年一美元年薪,领导重建饱受摧残的纽约。比尔·盖茨的微软、GE等大公司宣布捐款从上千万到几个亿的美元,帮助殉职的消防队员家属、罹难人士和下城重建。我有一对住在炮台公园的好友,他们原来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先生叫冷麟,出国前做过复旦生化系主任,现在是耶鲁大学专家,太太小赵在哥大医学院工作。他们一家以及他们的美国邻居们被请进最豪华的、各国总统的下榻之地:华尔道夫大酒店长期居住,直到他们的房子安全为止。全部免费:由饭店老板出资金。我去看望他们时真的很感动。(他们的社区被附近倒塌大厦的烟尘笼罩,空气严重污染。)

全美国的影视明星、世界一流歌星,从相对安全的西海岸和欧洲纷纷飞到纽约,免费开大型演唱会,为纽约市民助威,并追悼遇难的人们和英雄。

9.11和12日两天中我接到了许多电话,包括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和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的电话,李肇星关切地询问我和我的家人是否安全?

除了许多美国朋友外,中国常驻联合国的官员以及中国贸易公司官员也来找我,一起吃饭,我们共同度过了那些难忘的日子。

9月12日晚上,13频道公共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吉姆·莱瑞向国务卿鲍威尔提出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如此仇视我们,宁可自己死亡也要千百颗美国人头落地?”也有人在电视对话节目中提出:“不能老是用手指头指别人,我们是否也应当问一下自己,是否哪里出了问题?”

在灾难面前,纽约人以空前的凝聚力、互助精神和认真思考,度过了这个特殊的灾难时期。

五.主持人:您能否谈一下在这场灾难中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比如美国华人在灾难降临时的杰出表现?

周励:我想谈9.11中几个我敬仰的英雄:两个华人,两个美国人。

1.  华裔青年曾喆。9月11日,曾喆在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消防队员抢救伤员,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现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曾喆的事迹震动了美国社会,现在曼哈顿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当时他本来已经向母亲报了平安,正要离开现场,但他看到消防队员人手很紧,许多人受了伤,连走路都走不动,需要帮忙,他就奋不顾身加入救援的队伍,协助人们快速安全离开灾难现场。有人最后看见他在帮助一个受伤后坐在轮椅中的人,接着大厦倒塌了。美国人尊称曾喆为灾难中“真正的英雄”。

2.  华裔空姐邓月薇。在9.11事件数以千计的众多死难者中,旧金山华裔空姐邓月薇临危不惧。在9.11四周年纪念期间,Discovery频道播出了有关邓月薇的纪录片,其中包括首次播出邓月薇和地面控制中心的20分钟通话纪录。

邓月薇是在第一架撞入双子塔的American Airline11号客机上,首位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客机被劫持消息的空姐。20分钟冷静的描述,她提供的消息帮助了航空公司和政府高层得知劫机者的身份,并宣布紧急封闭全美空港。邓月薇躲在机舱过道后面悄悄地打电话报告,如果被恐怖分子发现,她随时会被残害,如已经发生的刀割一位乘客的喉头。通过她冷静的报告,官方电视台立即宣布纽约遭到恐怖袭击,封闭全美空港。这个消息通过电话传到了另一架原来正飞向华盛顿途中的劫持飞机上,那时乘客们得知世贸大厦被撞,他们有了清晰的概念:宁可机毁身亡,也不让恐怖分子的下一目标得逞。“Let’s do it!”(让我们干吧!)这是勇敢无畏的乘客们留下的最后遗言,他们齐心与劫机者打斗,结果飞机半途坠毁,否则那架飞机再撞到什么目的地,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人们称第一个从空中报告信息的邓月薇是“我们的天使”。

“9·11”事件发生10天后,旧金山市长布朗宣布当天为全市“纪念邓月薇日”。

六.主持人夏磊:这两位华人的英雄事迹,我们国内也有报道,他们确实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请您再谈谈那两位美国人吧。

周励:我要谈的第一位是理查德雷特斯拉先生。

摩根·斯坦利公司(中国简称“大摩”)是世贸双塔的最大公司,安全主管理查德·雷特斯拉先生在大厦被撞机后,在各个办公室用扩声器高喊,催促和指挥每个员工穿过浓烟乘坐各种能用的电梯,或者通过楼梯迅速离开世贸大楼,他救了3700名员工的命,让他们死里逃生,使公司死亡人数减少到6人:当他还在帮助最后5个人逃生的时候,大楼倒塌了。如果没有理查德·雷特斯拉奋不顾身的英雄主义和应急撤退指挥,9.11死亡人数和美国金融界的损失将会更大。

我要谈的第二位是纽约市消防队精英“救援一号”队长特里。

他曾经荣获过19个勋章,救人无数。他有个当消防队长的父亲,他本人是全美顶尖的消防专家。在9.11危机中,所有的人往外逃生,但他镇定地带着消防队伍,不顾华氏2000度的险恶大火,每人背着20公斤重的消防援救器材往大楼里冲。在大楼倒塌前,他们救出了许多卡在倒塌的墙壁里或者被困在电梯里的人,特里队长不断地和地面联系,领导救援,自己最后和300多名消防员一起壮烈牺牲。

因为有了消防队员、警方人员和像曾喆,像雷特斯拉,像特里队长这样的英雄,9.11那天,他们共同完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救援行动,当天2.5万人得以捡回生命。(泪水止不住涌出)

9.11之后的一个月内,各国元首到世贸废墟现场参观。德国总理施罗德、英国首相布莱尔、俄罗斯总统普京眼里都满含泪水。普京说:这事也可能发生在莫斯科。

今天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发生恐怖袭击,纽约人在灾难中的行动,让我们回想起二战领袖邱吉尔的一句话:

勇气,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

2006年7月20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录制。于9.11事件五周年之际播放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