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有没有前世后世?——没有人说得清楚,不过我们似乎还是愿意去相信它有,即便我们无从知晓、或者根本无法去证实它的存在。
大凡人的愿望皆以自己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穷人相信有,因为他们希望来世能够改变自己今生的贫困;富人相信有,是自己的财富一生来不及挥霍,希望能把它带入自己的后世;恋爱中人也渴望有,幸福的人白头到老也不嫌长,有缘无分的男女,则希望有后世能够给自己重新来次机会。总之,前世能够解释你今生的富贵与贫贱、快乐与烦恼的起因,后世给了我们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悖论,一切因果是有因才有果,还是可以通过今生的行善结德而改善?
人类普遍认为,前世后世仅仅是一种佛教的“因果”关系,佛教相信人有轮回,而且有“六道”转世之路,昔日因调戏嫦娥被贬人间受苦的天蓬元帅,就是在当年转世时,不慎滑入畜生道,而投胎做猪八戒的。不过,无神论者认为那不过是民间的传说,迷信使然,人死了怎么会有来世呢?
但据说国外有好事的心理学家曾经为人做了深度催眠试验,结果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发现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且不说他们的试验是否称得上是科学,但我们跳出单纯的有无轮回的悬念,从更博大的角度去分析,也许我们确实不可以轻易去否定我们这个世界某些现象的有或无了。
现在有科学家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言辞凿凿的找出了所谓的科学依据,说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开始膨胀的,有了宇宙的膨胀,才有时间的存在,而且宇宙膨胀到一个极限时,就会收缩,就是说时间会倒流。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人还会经历一次做人,时间的倒流,意味着我们到时将从坟墓中爬出来,或者骨灰中重新组合起来,我们将从老活到小,再被医生送到母亲肚子里去,然后再等到宇宙的又一次收缩到极至后的膨胀,无限循环。
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时间倒流,乾坤颠倒,万物生长有枯到嫩,人生在世有老走向婴儿……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属于天然的技术问题,难以被我们现在人类的思维所能理解和接受。但正如细菌看到的是一个平面的世界,我们人类所见的是三维空间,据说,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维空间”,现在有世界多维空间论者认为,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我们人类看不见的一维空间,它的切入口存在于某个特殊的物理空间发生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它来回于我们的前世后世,即所谓的“时光隧道”。
也许我们人类从本性上愿意有这样的空间存在,因为它让我们的人生似乎有可以重来的机会,一切失败之人,可以通过重新把握成功的机遇,一切因失恋反目成仇之男女,可以吃到后悔药,重新开始相爱,一切有缘无份的有情人,可以终成眷属……
无神论鼻祖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人类所认知的世界,是我们现在的科学能够认知的世界”。——这听起来仿佛等于没说,也仿佛告诉了我们:万物的存在,一切皆有可能。
二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常有人会这么想,我也不例外,曾经为此苦恼。不过我们静下来再想一想,人活着为什么要被所谓的“意义”所累?再深究下去,什么是“意义”,其实我们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怎样活着才算是有意义。
我曾经自以为是的总结过人活着的“意义”,我说,人一生的意义分三个阶段,小时候为父母活着,或者说父母让我活着,他们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意志,强迫我们接受我们并不感兴趣的知识,甚至强迫我们增加营养,而我们的一切都按照父母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在活着。到了成年,自己结婚生子后,我们开始为孩子而活着,一切看孩子的脸色,我们有时工作的很累,真想不干了,但一想到孩子,我们就忍了下去,就是我们夫妻不和、甚至根本没有感情了,想分手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可一想到孩子,也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也许,我们到了老年时,我们又开始回归了自我,为自己而活着,那时,我们心里想的只是自己,我们想着自己如何活的更久,孩子如何的以我们为中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私”了,然而,一个人这样的自私、这样的为自己活着的自由能够维持多久?
自己的一生为了别人活着,在我们这个社会相当普遍,因此我们总感到尽管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自己的精神世界仿佛越来越空虚,一生忙碌真正给自己留下的快乐实在是难以成章。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传承,人文思想、道德标准,几千年来扭曲着我们的人性,一方面我们那些已经不健全的人性仍在默默的反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以符合我们传统的道德要求去表演给别人看,明知对方是装的,我比你装的还要像会事,其实这样很累。
其实人原本就不是单纯的人格体现,人有时候会表现出“双重”的人格魅力,表现高尚时,会使我们感到心情舒畅,表现自私时,也会有一种轻松的如释重负,然而人一旦处在不同人格的断层之间时,却会因茫然而不知所措。
然而高尚也罢、自私也罢,也许它们在人的身上,原本就是并非对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为的把它们分割成对立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人生是苛刻的标准。把一种根本做不到的教条主义,强加给我们自己,并试图人格化,无疑,我们看到的情况便是虚伪的表象。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因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其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就我而言,我的处事方式、待人接物,有我自己的行为标准。当然,正如人有自私的一面一样,人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会损害到其他人的一些既得利益,它是不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
也许我并不屑于让人看到我高尚的一面,但我总是在努力去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要去害人。如果说,人生既是一种游戏的话,那么无论我们是循规蹈矩的遵循游戏规则,还是试图突破它的条条框框,出牌前一定要谨慎,出牌时一定要果断,出牌后一定不要后悔。说什么出牌的意义,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想——赢。
三
“我思故我在”的话,常出现在一些富有个性的人口中或者文章里,其大概想表达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这句话并没有那么的简单,这句话出之笛卡儿的著名“二元化”理论,该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的脱节,他认为,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事是“我思”(即我在思想),由“我思”才能证实“我在”(即我存在)。
对笛卡儿来说,“我思”乃是在各种探索中和论断中已经存在着的东西,是某些不言而喻的东西,是人类整个科学的前提,因而他把客观的东西,当作了“对象物”来思考或者证实。
但是事实上,客观存在的东西,并非是“我思”而来,万物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思考与否并不能决定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像一年前我没有来网易博客前,这家博客仍然存在的一样,它并非是通过“我思”,才被证实其“我在”的。
尽管,笛卡儿被认为是“唯理论”者,但其理论的精髓,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他在强调了人的作用同时,否定了物质的存在性,甚至他的“二元论”把人与物质进行了脱离,从这点看,又好象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理论相仿,克氏认为,如果把个人与整体联系在一起,就等于否定了个人。按照他的论断,人只有在超越的对方关联中,才能规定自己的存在,什么是“超越对方”,说明白点,就是上帝,人是上帝的奴仆,他的矛盾点在于自己的理论看似主张“个人的存在”,却反而否定了所有人的存在。
所以说,无论是笛氏还是克氏,他们的理论在追求个人存在的同时,反而是否定了人的存在。当然他们的理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克氏,他的主张虽然凸现了人的存在,又是一种被矮化了的存在,虽然被矮化,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上帝的奴仆,这种人格的存在,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矮化上,其实在根本上,还是消极的。
但是这种消极的存在,到了萨特这里,进入了歧途,成为了一种几乎颓废的存在概念。存在主义到了萨特那里,其核心成了“他人就是地狱”,究其原因,与当时“二战”时期,法国沦陷成为亡国奴的背景有关。当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开始对人的存在产生怀疑,在没有自由与被压迫的痛苦中,任何人的存在,仿佛都是对自己的存在是一种威胁,每个人的存在,即是对方存在的敌人,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死我活”,一开始是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相互排斥,到后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从而即否定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又否定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
所以,在今天我们学习存在主义理论、或者去领略它的思想时,千万要先弄明白它的时代背景、它的理论实质。“我思故我在”,固然赋予了我们独立的思考能力,但难免也会产生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是由谁的“我思”决定的。因此就其内在的含义而言,它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它们对于我们个人有什么直接关系?今天,当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如果我们想把它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工具,那么一知半解不行,只有深入了解了它的本质,那么“取其精华,删去糟粕”,倒是可以为我所用,毕竟在我们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崇尚拜金主义的人越来越多,人在经济至上的压迫下,越来越损失人格,“我思故我在”从正面的去理解,它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因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在我们今天每个人的心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离开了群体是难以有作为的,所以当我们在独立思考某些问题时,切不可以个人为中心,我思固然我存在,这个世界少了任何一个人,世界照样存在的。个人的作用在于集体的力量之中。
四
摘一段萨特在《厌恶》中的话,很能代表你们所说的那种“选择”——“我”像所有这些忙碌奔波的存在物一样,既不是来自任何地方,又不是前往任何地方,无论在什么地方,存在永远多得茫无边际,无论在什么地方,存在只被存在所限制。我乖乖地坐在长凳上,被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存在物弄得不知所措,呆若木鸡......
萨特在“茫无边际”的地方,“被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存在物弄得不知所措,呆若木鸡”,哪里还有挑战“存在”的勇气和迹象?有人认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要义是“存在在于选择”。有人如是说,萨特的“存在在于选择”理论是在存在面前没有逃遁的诠释,从这点看,他起码没有无视存在,或许我们可以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它,只有直面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二战时,法国成为亡国奴,很多人精神颓废,以为这是“天意”,即“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到极端的时候,萨特的哲学归纳成了——“他人就是地狱”,亡国奴的哲学本质就是这样,那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吗?
上个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彷徨年,文革后,人们对人生的价值观需要重新认识,所以,一时间,在思想领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在文化领域,伤痕文学、朦胧诗等也甚嚣尘上,在哲学领域,关于人的异化问题,也争论个不休......总之,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挑战传统...。一直到89年,这种长期的压抑,终于以反腐败的口号下,爆发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人似乎抛弃了他们曾经热衷于的哲学问题思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而所谓信仰已经不在重要的了。所以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没有思想家,也不会有哲学家,可能有的就是经济学家,要么就是投机家、冒险家。
我认为,任何对原创的解释是不可能超越原创本身的,我们学习哲学,并不是去迷信某条哲学理论,而是要“拿来”,并不是全盘的拿来,而是选择为自己所用的、能够正确指导自己人生的哲学,今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存在主义哲学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我建议多学一些马克思的辩证法,这门哲学对我们今后是有用处的。
诚然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就是为了武装自己的头脑。
五
学生时代我一直比较喜欢哲学这个课程,当时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的《矛盾论》《实际论》,后来我对哲学发生了兴趣,业余时间常常读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有关文学书籍。我学哲学当然不是因为时髦,有关哲学一词的解释世界上有不少独特的诠释,我个人认为,马克思的界定最为精辟,即: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
既然它与我们人的世界观有关,那么哲学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世界上有许多派别的哲学体系,鲁迅讲的是“拿来主义”,所以一切对自己的世界观有用的哲学,我都会把它作为人生过程中的工具,帮助自己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判断。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哲学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事物本质的工具,万物的存在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其相似之处,问题有时只是个表象,透过这一表象,可以看到它的本质。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被人为的弄复杂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每可以遇到一些简单的事物被人为的复杂化,它使得我们疲于应付而失去清醒的头脑,对此,我个人总结了这样的一些规律,它可以帮助我在遇到类似事情时,了解该事物的本质,以便于从容面对。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一切事物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以相互交流形成某种关系链,而交流的本质是坦诚。坦诚的交流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明了,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让我们非常的烦恼。
其实人物之间的任何关系,其背后都有利益关系相互依托,没有利益双方的平衡,就不会有彼此的合作,老板与打工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前者付合理的价格,买后者的劳动力,两者出现严重的不对称,那就一定是走人的结果。
两个朋友聚在一起,礼尚往来是他们的平衡点,大多两个男人在一起,无非是吃喝玩乐,一方慷慨而另一方吝啬,他们往来的时间不会太久,因为一方所付出的成本,并没有获得合理的分担,彼此疏远是时间的问题。
夫妻之间也是依托其平衡点相维持,相互尊重是首要的平衡,一个外面赚钱,另一个便持家多一些,男人心甘情愿把赚回来的钱交妻子打理,女人便也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交给对方。但是有钱的男人心都放在外面的,所以在一个这样的家庭里,男人有情人,女人必然也会红杏出墙,或许这就是婚姻得以继续维持下去的另一个平衡点。
对于我们经常遇到的那些被认为错综复杂的事情时,同样应该首先找出它的平衡点在哪里,当事物的发展由原先的稳定,趋向于不稳定时,那一定是其中有人在故意搅局,就像做买卖一样,价格与商品之间失去等价时,中间商就可以赚取其中的差价,因此,当我们看明白其中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后,那么该事物的本质就豁然开朗了。
有一个规律我们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股市既不可能长期牛气冲天,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在稳定的走势上,因为证券公司是靠股民们频繁的“低吸高抛”,赚取手续费的,那些庄家是靠内部交易、以及操盘手的走政策边缘牟取暴利的,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目前14%个老百姓快乐的炒股,是多么的愚蠢。
今天,当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应该去认识,谁代表了国家——是那些投机的所谓精英,还是我们的全体人民?
六
世界上有很多真理。是不能被“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上真理不仅有“时效性”,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真理,就曾经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真理,现在看来,他们全都是扯蛋,现代科学发现,不要说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了,银河系外面还有宇宙,就是银河系也只是整个浩瀚的宇宙中的一粒芝麻,而宇宙无边,又哪里来的中心之说?这就叫做“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真理同样也有它的“区域性”,真理的本质是客观的反映物质的存在性,往大了说,西方的民主思想,在西方被奉为真理,但是东方就不认同,你西方人凭什么说我们东方的民主方式是坏的?民主的简单方式是举手表决,现在让你们西方人连手带脚加在一起,和我们东方人的一只手比民主如何?
所以,所谓真理不能被简单化,也不能随便被生搬硬套,去论证其他事物的。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他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消亡,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解释,简单说,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不适应这个地球的自然环境,你就会自己退出地球这个舞台,也就是自我淘汰、物理消亡。
达尔文的进化论描述的是生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残酷性,并不能被简单的运用到我们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而成为可以合法的剥夺别人的生存权。
在资本社会中,经济市场化表现的就是这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你适应不了这个法则,你就得被淘汰,看起来很合理,这叫“公平竞争”。但问题是,这个公平竞争是由谁来判定胜负的?
有人说是“市场”。既然是市场,那就有市场准入和操作规则,但是在一切以资本运作为前提的经济活动中,“规则”是资本持有人制定的,也就是富人通过手中的财富,去游说一个貌似公平的、有富人组成的集体制定而成,这种垄断资本下的“市场规则”,穷人永远是被淘汰的群体。
富人阶级在他们制定的规则叫“法则”,理直气壮的剥削和淘汰了一大批“不适应”他们“法则”的穷人,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权,美其名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往往是依靠富人的经济垄断,夺得这个社会的发言权,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也是对他们一贯鼓噪的所谓民主思想的一种讽刺。
西方国家的民主含义,本质上应该是争取所有人的公平性,这种公平性不是两个人对阵,输的一方就滚蛋,民主不是体育竞赛,而是所有人都有生存权。打个吃饭的比方,如果四个人里有三个人要吃西餐,另一个人要吃中餐,那么三个人就去吃西餐,一个人去吃中餐,不仅如此,那三个人还要为你一个人提供吃中餐的地方,让你能够尽情享受自己的美餐。——这就是西方的民主应该追求的人人享受生存权的精髓。
但事实上现实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这样做,他们砍掉了中餐,你不习惯吃西餐,你就得饿死,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吃中餐,说明你“不适应”这个“法则”,这样关于吃饭民主就是个空谈,如果我们按照不能简单的“生搬硬套”的逻辑去就事论事的谈论这个民主,既然西方推崇的是民主,那么为什么不让我们东方人自己去选择民主方式呢?所以,这就像资本主义社会在对待穷人的“法则”一样,所谓“优胜劣汰”,无非是淘汰穷人的竞争权利和生存权利。
所以,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表现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方面,在对保护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上,需要去认真反思。
当然,我不是说吃大锅饭,个别的不适应,社会应当积极的向个别提供能够适应的生存环境,而不是轻松的淘汰,事实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被淘汰下来可以重新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戴蒙德理论”,随着下岗的工人下岗时间越久,他们身上已有的生产技能就越弱。因此,在社会培训机制和重新就业环境没有得到真正建立和体现的话,当初的“优胜劣汰”,将演变为永远的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所以,这不全是自己的不努力,而是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没有更多的向人人享受生存权的理念去倾斜,所以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不仅是残酷的,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它是剥削阶级为了将自己的剥削合法化,而滥用的进化理论,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没有人性的“法则”,必将会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在这样的竞争下,最后全世界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使穷人越来越普遍,直到资本主义经济自己走向死亡,去体验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开启我们头脑的一把钥匙,它是关于人类世界观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