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的 “野 菜”
清明节假日的第一天,家中亲人祭拜祖先,中午一起享用馄饨。席间当听说吃得是荠菜做馅的馄饨时,表弟问我:“现在有荠菜了吗?”我略一迟疑,随即回答道:“应该有了吧!”表
弟媳在旁也表示:“现在有哦。”我随接又补答道:“荠菜最好是野的好吃!”
说到荠菜,才想到春天确实是姗姗来了,不禁想到此时乡野的那边该是到处有嫩绿的荠菜了吧?
此时遥想起小时候家乡的“野菜”了。当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荠菜与马兰头了,因为春天一到,暖风一吹,它们就都绿油油得爬满乡间的田埂与岸坡。小时候家里通常养着一群灰白家
兔,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赶紧做功课,而是背着“花袋”到田间头去“挑草”,晚上要喂给兔子吃。当走到稻田旁的田埂与河浜边的岸坡时,迎着和熙的春风,举目远眺,正是阳春三
月,莺飞草长,杂花生树,郁郁葱葱。一片片、一丛丛密密麻麻的杂草乱堆中,嫩绿的荠菜就“潜伏”在其中,隐隐约约的不易分辨。“挑草”时需耐心细致的拣挑,并与其他杂草分开放置
在花袋里。马兰头大都生长聚集在田埂与渠道的两旁,不会羼杂在杂草乱堆之中,所以很容易能分辨挑拣,顺便挑得一大把,回家只要用热水汆一下,加点调料凉拌着吃,味道清凉可口。
本来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挑草”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家务事,但你一旦发现到有这么多鲜嫩的荠菜与马兰头,每天在等着你挑回家去做成清香可口的美味,不禁使人兴趣盎然,充满诱惑
。于是总是悠悠然徜徉寻觅在田间的埂头与河边的岸坡,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中,怀窜着意外欣喜的收获,遐想到晚餐上即可享用的“野味”,家人津津有味,开心的笑脸,不觉心驰神迷。又
被黄昏间温熙的春风一吹,有点忘乎所以,陶醉般的乐颠颠回家了。。。。。。
当然家乡的“野菜”不至于荠菜与马兰头,还有“桑葚”与“无花果”,甚至还有“毛针”。桑葚树一般长在田野河边,大大的绿叶中掩映着小小的紫红色的桑葚,颗粒饱满,小伙伴们爬上树采摘下来,一尝有点青涩酸甜的味道,饥不择食的我们大把胡吃一通,吃得满嘴都是紫色的印记。无花果树一般长在人家的屋前屋后,不大不小的有点透红的青果很是诱人,剥开青皮
里面是细嫩洁白的果芯,一尝有点清香味甘,细细品味使人回味无穷。“毛针”现在大概已绝种了吧?那和“狗尾巴草”一起疯长的野草,随风飘扬,在田埂与岸坡边到处可见,曾是我们小
时候上学与放学途中随时享用的“野味”。随意信手拔几根出来,剥去薄薄的绿衣,里面就显出嫩白柔软似棉絮细条般的肌肤来,一尝也有点清香味甘,再软软的吃下去,真有一种清心舒服
的感觉,彷佛滋润进心口了。
对家乡的留恋与遣眷,不就是由这些个看似不起眼的低微的“野菜”所勾起得吗?!——那是心头挥不去的“家乡情结”。
永难忘家乡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