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枫    更新时间:2015-04-13 13:36:46

020  1939年5月16日,两位衣冠楚楚的商人,慢步走进了杭州西湖以东半里多路的六麟花园。这两位商人,正是国民革命第八路军120师秦晋独立纵队参谋长高品舟和特务一处处长罗正明。他俩奉贺龙师长和刘子东纵队长的命令,通过南京维新政府中爱国恨日的官员,来到江苏南京、嘉定、又转杭州,要与中共地下党上海市委的联络专员老开,在六麟花园秘密接头。

时间还早,两人就往花园里的一个大厅走去,这大厅的大门额石上,刻有“聊厅”两字,大门左右的对联,是“窗外有耳莫谈国是党是军是家是”;“杯里无酒,可聊家非军非党非国非”。高、罗走进聊厅,却见一个日本陆军少将,正在讲台上演讲,台下听众约80人,大多是维新政府的文武官员、上海、闽浙的商界老板、教育文化界人士,还有十几个日本军官。高、罗出示了中日东方国际合作商行的派司,落落大方地坐入第二排,装得很认真地听讲。

那个日本少将用流利的中国话,说起了大清的光绪皇帝。他说,中国大清的德宗,名叫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蒙古人称他为巴达古尔特托尔汗。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1874年,他被过继给四伯母兼姨母的慈禧太后为子。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然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制于慈禧,未曾掌握过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官民大疑,认其死因为慈禧太后派李莲英下毒。他死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帝亲兄弟有六人:五弟载沣,世袭醇亲王;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同时也是溥仪的父亲,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死后,载沣袭爵为醇亲王,是清朝最后实际的统治者。

啊,各位听听,这位光绪,从小入宫,享尽荣华富贵,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骑马血拼、谋略军政;到后来,居然连自己最心爱的珍妃,都給西太后抛进御花园的井里去了。所以,这位虚胖的大清朝的光绪帝的百日维新,相比于我们结结实实的大日本的明治维新,差得太远太远了!至于慈禧太后,我不想多说,哈,据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她不是满族、蒙古族人,也不是那个装腔作势会唱艳阳天的汉族小宫女。她,其实是兰江地区一个蓝洞族的土司的小女儿兰妞。蓝洞族最多300人,喜好跳转弯舞,而只有兰妞,能组织、领导250到285人的100转弯舞。啊,那东三省的八人转、五人转、二人转,就是兰妞的真传。

所以,在西太后和光绪的英明伟大的领导下,大清、中国,鸦片战争败了,八旗劲旅败了,甲午海战败了,北洋水师完了,洋务运动糟了。所以,我的学术研究的结论是,在我大日本甲午海战的最后一击下,大清灭亡了。而今,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和上海、北平、东三省,都給我们共荣了,民国的总统、主席蒋介石先生,已经躲到峨眉山去了。啊,哈哈,再过半年一年,我就要为大日本共荣整个中华民国,干杯啦!

021 台下的听众们,一声不响、神情漠然,罗正明有点火,但一看高品舟闭目养神,就也静下心来。这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人,不慌不忙地走上台去,有板有眼地说:“阿七中将,不,少将,你下台去坐好,听听我这个嘉定八老之一、江苏十二老之一的杨老礁的酒后胡聊吧。”

“呀,我不是阿七,是大日本陆军少将河口七郎!”

“哦哦,看我这个胡七搅八的脑袋,记不清楚啦,不过,你是七郎还是阿七,都没有错,而你刚才的学术研究的结论,却是大错特错的。我,不是将军不是专家不是部长省长,我,只是江苏昆山蓬阆镇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医,还当过几年老师。可是,今天,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阿七将军和所有听众,大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鸦片战争、更不是因为甲午海战。如果林则徐、关天培、冯子材、邓世昌、黄兴、蔡锷这样的能臣良将再多几个,那么,大中国的天下、地上、海上,哪会有英、法、德、俄、日的下下等的贱劣强盗戏!就是袁世凯的新军和横行霸道的北洋军阀,你小日本,恐怕也不敢打吧?”

022 阿七少将一听,悻然坐下。杨老慢慢喝了几口茶,正式开讲了;

 

现在,我来说说石达开、陈玉成和罗大纲。据我所知,号称大日本的1855至1920年的军官们,都从心底里惧怕他们三个。

啊,请听好了,第一位,石达开也。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之一。广西贵县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洪秀全再到广西密谋起义,闻其青年有为,亲自造访招召,石遂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左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翼王。

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分兵北伐、西征。石达开被派往安庆,经略安徽并节制西征军事。半年间,肃清境内残敌,出示安民,以本地人为乡官,发展农商,使安徽成为太平天国较稳固的基地,史称安庆改制。1854年春,回到天京,与韦昌辉一起协助杨秀清处理军国要务,并负责天京城防。秋,太平军西征受挫,再次奉命出京,指挥军事。1855年1、2月间,在江西湖口和九江大败曾国藩所率湘军水师,使战局扭转。太平军乘胜,第三次克复武昌。11月至次年4月,转战江西各地,克复五十余州县,困曾国藩于南昌。后率军回援天京,6月间会同他部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南大营。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讧,韦昌辉在洪秀全默许下(一说受洪秀全之命)杀杨秀清,又扩大事态,滥杀杨部将士。石达开大怒,从武昌回天京,责备韦昌辉滥杀,危及天国。但因韦昌辉气势不善,被迫出逃,在安徽起兵讨韦。洪秀全在朝臣协力下,处死韦昌辉,任石达开为通军主将,提理政务。

此时,武昌又失,皖中江北淮南大片州县也已失陷,东线江南大营又来犯天京外围。石达开部署谨守东西线而命陈玉成、李秀成在江北淮南开展反击,获得成功,使局势得到稳定。但由于洪秀全猜忌和洪秀全长兄次兄用事,石达开受到排挤压制,不安于位,甚至可能被谋杀。于是,石达开在1857年5月自天京出走,带兵二十多万,单独行动。后仍使用太平天国纪年和洪秀全所封职衔,宣布为天王开疆拓土,天京方面也与之维持名义上的关系。

 

石达开出走后数年间,先后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各地;扩军至30余万、途中,部将彭大顺、朱衣点、吉庆元等所率约23万人与之决裂,返旗回朝。1861年秋,石达开出广西,经湖南,湖北交界地区,突入四川东部,图建根据地。但因战事被动失利,遂于云南、贵州、四川边境分军迂回作战。1863年初(同治元年末),率一军从云南巧家厅(今云南巧家)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之宁远府(今四川西昌)境。5月14日,到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附近),拟渡河经雅安而取成都。由于河水暴涨,清军隔岸轰击,后路被土司兵截断,其部强渡失败,伤亡惨重,被困二十余日,以至粮草罄尽。石达开不得已致书清方主帅、四川总督骆秉章,表示愿“舍命以全三军”,请求赦免残部。骆伪称问意,诱其入营,尔后缚送成都,6月25日,石达开从容就义,其所遗紫打地部属二千余人,全被袭杀。而他散布在全国特别是在江苏的旧部,仍有15万以上。

第二位,陈玉成(1837-1862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他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

1853年定都天京后,他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他亲率五百“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十八岁的陈玉成在奇袭武昌的战斗中,表现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以下),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因他枪法高强,“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美称已是妇孺皆知了。在西征战场上,陈玉成所向皆捷,1856年又提升为冬宫下丞相。

同年,他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为清兵所拒,双方相持不下,为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陈玉成、吴如孝会同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清将吉尔杭阿被杀得大败,遂解镇江之围。紧接着太平军云集天京周围,乘胜力拔清军“江南大营”。在石达开、秦日纲等各路大军配合下,陈玉成率部参加了历时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并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后,为了扭转危局,洪秀全自任军师,总理国政,积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大会于安徽枞阳,制订粉碎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制止清军进攻天京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部由潜山过舒城,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乌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太平军奋力合击清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蒙古都统胜保。为了消灭清军主力胜保的骑兵,陈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5日,胜保骑兵来犯,横冲直撞,气势汹汹,刀牌手一跃而起冲入敌阵,盾牌护身,刀削马足,杀得敌人人仰马翻,胜保落荒而逃。紧接着一举攻下浦口,歼敌一万余人,使得德兴阿付出巨大代价。陈玉成、李秀成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敌兵,望风溃散。浦口一役的胜利,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军威得到了重振。并在全国开始改制、革新。然而,天王和一小部分的王们,竟然全盘否定翼王,顽固地反对改制。

于是,湘军首领曾国藩趁机在安徽境内发动大规模进攻。清将德兴阿、鲍超部进犯安庆,清悍将李续宾部接连攻占许多城镇之后,又提兵围困安徽重镇三河,形势十分紧张。

三河是庐州的咽喉,是天京粮食、物资的重要供应基地。太平军在这里固守多年。在湘军疯狂进攻面前,守将吴定规坚守城池,告急求援。陈玉成闻讯后,一面启奏天王调李秀成同去救援,一面率训星夜驰援三河。陈玉成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率军到达庐江县西之白石山、据金牛镇以切断敌人退路,命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张乐行部南下阻击敌人舒城援军。李秀成也赶来在白石山屯兵为后援。太平军集优势兵力,使敌人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1858年11月15日,李续宾部突然袭击陈玉成的营盘,冲过金牛镇。陈玉成在李秀成配合下,将李续宾围困营中。三河守将吴定规也从城中冲出,三路兵马,一鼓作气,攻破敌军营盘,全歼清军六千多人,凶悍一时的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死。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哀叹道“敞邑弁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清将胡林翼也认为,“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军从此转为主动,出现了革命高涨的新局面。陈玉成、李秀成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1859年夏,二十三岁的陈玉成被封为英王。

1860年,太平军发动了围歼江南大营的战役。李秀成从芜湖发兵,昼夜急驰,突然攻占敌人粮饷基地杭州,以引诱江南大营分兵来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李秀成当即回师与从上游赶来的陈玉成部猛烈合击江南大营,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数万清兵溃散,和春狼狈逃窜。“营内存银十余万,军火局内所有枪炮、火药、铅子等项不计其数”,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吕。粉碎江南大营的胜利,再次解除了天京之围。

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洪秀全批准了洪仁玕提出的战略计划。为了执行先东进、后西上的方针,陈玉成、李秀成以破竹之势,迅速攻克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清将和春等在绝望中自杀。

在此大好形势下,天王和他那一小部分早已暴富的小王们,一次又一次地脑子进猪尿了。他们全盘否定翼王和改制,故意忽略安庆。

安庆自1853年6月为太平军占领后,是仅次于天京(南京)的政治、军事中心。1858年5月九江失陷后,又成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一旦有失,湘军便可直窥天京。1860年夏,正当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鄂军水陆师5万余,自湖北大举入皖,连陷太湖、潜山、石牌(今怀宁),直逼安庆。道员曾国荃率湘军陆师万余人相继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与提督杨载福部湘军水师4000余人担任围城任务;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湘鄂军2万人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阻击太平军援军。

6月20日,杨载福水师攻陷安庆东路要地枞阳镇(今枞阳县),安庆被合围。是年秋,曾国荃督军在安庆城外掘长壕两道,前壕围城,后壕拒援。时安庆由受天安叶芸来、谢天义张朝爵率2万余人驻守。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天王洪秀全等决定俟东征苏、常胜利,即沿长江上取湖北,迫使湘军回撤以解安庆之.围。9月下旬,洪秀全从江、浙战场调集兵力,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进,其部署为:英王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入鄂东南;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军经皖南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五路中,陈玉成、李秀成为主力,取钳形攻势,预定于次年春会师武汉,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其他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

11月下旬,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等部共约10万余人,沿江北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时安庆外围湘鄂军不足4万人,陈玉成于12月上旬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为多隆阿、李续宜所阻。1861年1月,陈玉成又分兵攻枞阳,欲打破敌合围,也未成功。3月初,陈玉成率部西进,入鄂东,3月22日在黄州会见英国参赞巴夏礼,轻信其不要进攻武汉的“劝告”,停止向武汉进军,转而进攻鄂北。4月下旬,陈玉成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率主力离鄂回皖。李秀成对攻鄂不甚积极,所部经皖南入浙江,迟至1861年2月中旬才西进江西,6月上旬攻鄂东南,至中旬前锋迫近武汉。但得知陈五成部已回师东援安庆,便停止进军,7月上旬率所部撤出湖北,折入赣西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