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结局

作者:浴火胡杨    更新时间:2015-03-20 16:04:34

                                    785.其一:王毛仲


    先说王毛仲。

    唐开元十九年正月,刚过完十五的上元节,皇上突然发下一道制书:王毛仲恃恩生骄,心怀怨望,贬瀼州别驾克日离京赴任。

    王毛仲如雷轰顶。不过,也如大梦方醒。亲信、家人还在迷糊,他已单身匆匆离京上路。这厮到底聪明。君命无违,事到如今,说啥都晚了。与其徘徊观望、赖着找窝囊罪,倒不如痛痛快快一刀了断。快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乃至翻本的机会。故事,当年太宗临危,怕重臣李勣将来坏了儿子的大事,在病榻前将他外黜。李勣接到圣旨,连家都不回,径直出宫门、奔城门,离京赴任去也。今非昔比,理是一个理。只不过,王毛仲再聪明,也玩不过老道无情的李隆基。离京不数日,道传:他的哥们和亲家如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和高广济等,皆贬远州别驾。至此,王毛仲已然知晓,他不会再有翻盘的机会了。更严厉的后旨,不会多久便到。于是,他把赶来陪侍的众多妻妾儿女通通撵走,只剩一结发妻子随行。只有到了此时,他才大彻大悟,人生本不过是一场游戏。过于看重结果,反累得慌。倒是随意些,方为真聪明。此后一路,他吃得香,睡得沉,活得更有味道。他的魂灵,应该会去找李白聊。这其实是个好话题。不过,不久就离京他去的李白很忙,没空跟他闲扯,可惜了。

    果然,没到瀼州,后旨便颠颠来了。史称,“毛仲行至永州,追赐死”。

    王毛仲就这么死了。后人说到他,只看到从家奴到权贵、“自玄宗先天正位后,以后父王同皎及姚崇、宋璟及毛仲十五年间四人至开府,又敕张说为《监牧颂》以美之。”是皇帝无当宠幸的一面,很是不屑。其实不然,此公一生还真不容易。在李隆基玄宗正位前,鞍前马后辛苦奔忙且不说。数次政变搏杀,王毛仲也是居功至伟。其后,“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不三年,扈从东封,以诸牧马数万匹从,每色为一队,望如云锦”。可见官至“开府”,也算适得其所,不能以后被诛灭而抹杀。

    说到这儿,还得提一桩公案。旧唐书载:诛韦后之役,“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其怯懦猥琐,正与李隆基宽容大度相反。而新唐书更直称,“毛仲匿不出,事定数日,乃还”。不知道所据何自。其实,诛韦后之役是多大多残酷的事变。事不成,李旦一族全无活路;韦后授首,据称连城外韦氏宗族集聚地的韦曲,宗人尽被屠戮!历史上的宫庭政变不少,但死人像这次众多的,还不多见。如王毛仲直的如新唐书所说,还能活下来?其“数日而归”必另有缘由。很可能是受李隆基指派,不便公开罢了。至于日后玄宗称“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资治通鉴》语),在我看来,不过是要跟王毛仲秋后算账的托辞,哪可尽信。由此也可见玄宗之刻薄寡恩。

    王毛仲成败系于玄宗好恶,不冤。

    其人其事,有意思。


                                        786.其二:高力士


    再说高力士。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得特厚重。他写王毛仲玩完后,紧接着称,“自是宦官势益盛”。

    这一笔,后人都称真史笔。

    确实,王毛仲被诛,开启了唐开元后期的政治格局,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但纵观唐玄宗时期,宦官之权势,较之嗣后的中晚唐,还差得甚远。较之我国历史上其它有名的宦官专政,也远为逊色。现代以来,宦官是销声匿迹了。可君不闻,现代也有秘书专政一说?宦官势盛或衰,根子不在宦官,而在君主。我前面说过,历史上的高力士,评价不低。究其根源,还在唐玄宗对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控制得力。本来,这一节可不说的。在我这本书里,高力士还只是个引子。后面的数部,对此公,还要再多画几笔。只是说完王毛仲,意犹未尽。顺带着斗胆说一句我最想说的:司马老人家,怎么您也脱不去书生气?

    历史是不是很好玩?


                                    787.其三:印氏叔侄仨


    印氏叔侄仨。

    先说福将印西桥。这我这本书里,此公可谓历经磨难。几回回,眼瞧着快玩完了,结果还是挺了过去。“逍遥楼”院里的最后一役,他又捡回一命。不过,终究因伤势过重,他是在担架上回到老家的。此后,也因伤残退出军旅。他靠领得的一大笔抚恤金,留在老家侍母教徒、娱养天年。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他。

    再一个是印镇。本书里最冤的,要数印镇。他本是要角,却因长乐坡一役伤重,后来一直演一个配角,几乎可有可无。他和印西桥的使命,最后由印重代为完成。此后,他陪其叔印西桥回了老家养伤。伤愈以后,他重回到老长官、太原府少伊严挺之身边。后来,跟着老长官天南地北闯荡。在李林甫柄朝,严挺之遭妒闲置,郁郁以终。他脱官留在严家,直到严子武出道,才出走江湖,成了一名豪侠。在我的李白系列的后两部,他还会出场,会有更多的戏份。于杜甫,他也很重要呢。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最后说说印重。

    此人可说是另一版本的高适或杜甫。历史有很大的偶然性。很多人,无论是胆识,抑或才气和能耐,都足可以青史留名。就因为一个偶然的变故,消失在茫茫天地间,没能让后人记住。我设计的印重,便属此类,也算给历史做个注脚。印重这本书里立下奇功。回到漠北,有机会出人头地。可惜在一次小小的战役里阵亡了。以后,李白与印镇相遇,这是一话题。

    李白会怎么说?

    你不妨想象。


                                    788.其四:陶氏兄弟


    下面哥这俩也很有意思。

    先说陶氏兄弟结局。这里主要是说陶家老大。陶老三阴沟里翻船、死在养牛场院外,我先前已说过。老弟死后,陶老大又遇大劫,几乎坏在冯初子手里。还是张盖、李白等倾力截杀,才使他死里逃生。不过,捡回一条命的陶老大回到家,已无生趣。一者是伤重,比伤更重的是心伤。没等春天来临,便追随他的老弟走了。

    这样的人物,总能我浮想连翩。历史上,有无数人来来往往。有人拙笨,有人聪明。能在这无数人中脱颖而出的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往往智而不以为智,甚至以笨当智。所谓高智商的人,却没留下名姓。陶氏兄弟,便是这样的例子。除智与才,他哥俩还富有大财。可惜太聪明,反丢了卿卿性命。

    人啊人,警惕哦。


                                    789.其五:冯处澄及其他


    一、冯处澄。

    冯处澄的结局出人意料。那天午夜,被困于“逍遥楼”的冯处澄及其北门禁军,由麻辣善嫂指引,从地道潜出、进入城东的白通观。明日一早,他将仇三郎的北门禁军送会军营后,又以闭关为由,遣走善嫂和哑道童。午后,当颜初子找到白通观,他已在观内的一间小库房坐化。

    二、颜初子。不知是否受此影响,颜初子从那以后人间蒸发。

    三、陆申。一年后,陆申也离世了。

    四、青阿。办完舅爷的葬事,青阿削发为尼。在我这李白系列的最后一部,她还会出场。

    五、麻辣善嫂。那天晚些时候,有人告诉李白,善嫂收拾行李,雇了条小船,已浮水东走灞桥驿。李白恨她歹毒,与和尚恩语骑马追去。半路拦住了她。善嫂不会武,无抵抗能力。自知再无生路,没等李白上船劫杀,先投了水。善嫂北人,不会水。可怪的是,此后并没见着尸身出水。于是有传言,此人乃一蛇精转世。

    还是青蛇耶。(全篇完)。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