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允璜    更新时间:2013-08-06 11:34:55

问君能有几多愁

          ——薛允璜戏文选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录以自勉。 

 

 

自序

戏曲文学的生命,在舞台上。

舞台艺术的生命,在观众中。

熟悉观众,了解观众,热爱观众,尊重观众,是我从事戏曲创作的必修课程。这门功课,看看简单,实在很难,若能得个及格已属不易。

1992年初,上海戏剧学院编剧高级进修班结业时,我在题为“戏曲如何走向21世纪”的座谈会上有个短短的发言。这个发言发表在同年1月31日上海文化艺术报上,题为《还戏于民,听天由命》,全文如下: 这里说的“天”,是指戏曲艺术的“上帝”——广大人民群众。戏曲的命运,戏曲的兴衰,最终只能由人民群众来主宰。因此,听天由命,目前首先应当做的是还戏于民。

戏曲来自民间,根在民众之中,目前戏曲观众的减少,虽有多种原因,但戏曲本身脱离今天观众的需要、兴趣,是主要原因。还戏于民,首先是戏曲作家们要有群众观念。不管什么题材、风格,不论什么体系、派别,探索也罢,创新也好,根本的一点,写出来的戏要吸引人,要让观众喜欢看。其次是领导和专家要多一些大众意识,提倡引导、评奖拨款等等,要喜群众所喜,爱群众所爱。第三,媒介手段也要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许多观众愿在家里看戏,因此戏曲电视、戏曲录像等现代化、大众化的传媒方式就需大力提倡。第四,戏曲团体的体制也必然走向多样化,除了国家院团,可办企业附属剧团、集体或私营的民间剧团。群众参与办剧团,戏曲文化就容易成为民众文化了。

只要真正做到了还戏于民,戏在民心,那就可“听天由命”了,人民群众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需要者兴旺,不需者衰亡;新的会创造,旧的被淘汰。“还戏于民”的提法也许并不科学,但不少戏文、不少做法脱离民众是事实。孤芳自赏,自命高雅,便是表现之一。应知“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那种看不起观众、埋怨观众的说法、做法,实在幼稚可笑。观众也在进步,只有带着观众一起前进的艺术革新,才有生命力。

所幸我从事的越剧,本是江南民间艺术,生来没有富贵命。她优美抒情,雅俗共赏,这也成了我一生的艺术追求。这里所选的几个越剧本子,自知难属优秀杰作一类,但都在舞台上获得过生命,都在观众中遇到过知音。如今结集出版,以检察自己,并回报热心的观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