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人生价值的壮丽诗篇(下)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3-08-05 14:01:21

每当龚献对问题考虑不周或感情冲动的时候,他总是会出来及时地提醒他注意: 比如龚献和陈莲莲开始热恋时,何士隐要坠入爱河的龚献不要泄露了他们的机密;在李凯元被“太君”打死,龚献去团部谈判时,他又告诉龚献谈判的条件;当知青们被困在孔雀坝粮尽炊断以后,龚献准备孤注一掷,自制炸药准备硬拼时,何士隐竭尽全力劝阻这拼命三郎的极端行为,甚至亲自去找陈莲莲,让她以感情的力量制止这种冒险举动。但是,他只是阻止无谓的牺牲,并不是怕死。在知青们被包围的黑夜里,当大家都认为对方向他们投来了手榴弹的千钧一发的时刻,何士隐毫不犹豫地一把推倒了企图冲上去的陈莲莲,自己扑了上去……

特别感人的是当陈莲莲因知青们误以为她出卖了龚献,从而在李凯元的墓地对她施行残暴的时刻,何士隐冒着被大家误解的风险,挺身而出,维护了一个女孩子应有的人格尊严。尽管这个时候,他自己也未必完全搞清楚莲莲和龚献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士隐这个人物的思想高度和人格力量。

那么,何士隐是怎样追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的呢?

何士隐认为,首先就在于人需要自由思想。这个观点当然是对的,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假如一个更为公平的经济制度,须是先封闭了人类的自由思考,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然而,这个代价,知青们正在付出。他们当时面临的现实是:“不准你思想”,“假如有一个早上你突然发现了你自己,假如你想把这种发现表达出来,那么,你的悲剧也开始了。”

正是因为何士隐从知青们面临的特殊的社会境遇中悟到了这样的两条真理——争取自由思想的必要和不准思想的现实,所以他的头脑就比龚献清醒,他的思想也就比龚献深刻。他曾经对陈莲莲说: 一个人是一个宇宙。思想就是宇宙中造物的神,无所不至,无所不在,统治一切,创造一切。我相信,每个人的神都是无与伦比的。要是有一天,这些无与伦比的神能够坦诚相见、共享阳光的话,那么众神自会组成一个最美好的社会。这也就是何士隐对人类社会的理想。他的这个理想和龚献的不一样。龚献由于自己思维视野的局限,当他一看到《南共纲领》里那句崇尚“人类之爱”的话以后,就把它当做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曙光;何士隐当即驳斥了它,指出那纲领也规定了要用铁的手腕去达到目的,而“目的必须用高尚的手段来争取,如果拿目的来替手段开脱罪责,那么这个目的一定也有卑鄙的地方”。并且无情地批评了龚献:“我说老兄,我们为什么只坐在井底争论井口的那一块蓝天呢?你讲的那种理想,目前只是水里的一个月亮,圆满美丽、清晰诱人,可我们捞不着。”

很明显,何士隐已经超脱了某种理论的局限,这是他追求思想自由的结果。他和龚献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就好比两人在卖牛仔裤的摊子前,龚献只和人家较量哪个牌子是正宗货,而何士隐却说,将来的人不一定只穿牛仔裤。是的,人类将来的理想社会究竟是怎样的,那将由自由思想的人在生活实践中去按人类自身幸福的需要来创造,任何对未来真理的预言都是跛脚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预言家,因为真理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就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也在《gcd宣言》中严肃地宣告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以说,何士隐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代表着一代思考着的、有知识的中国青年的追求方向。

故事中女主角陈莲莲的命运,是贯串全部作品的主线。陈莲莲的一生,是在极左路线统治下中国妇女苦难深重的典型体现。因为莲莲经历的苦难最多,所以她的思想震荡也最大。她对人生的第一步认识,就是与被压在生活的最底层倒马桶的母亲一起受人歧视和白眼,因为她的爸爸是资本家的儿子,而且又是右派。尽管,她还孕育在妈妈的温暖的子宫里时,她爸爸已经被埋在淮北煤矿冒顶的煤层中了,但“血统论”的紧箍咒使她无法逃遁命运的肆虐。

不过,少年时代的陈莲莲尚未失去自我,她学会了反抗,用拳头和牙齿捍卫着自己的尊严,以背叛躲开了母亲带来的羞辱。但到了兵团接受“再教育”后,她连这点“自我”也失落了。她必须“活给人家看”:在干了一天活,又累又饿的晚上,还要去当“标兵”参加夜战,为的是做给今晚来视察的团部头头们看,“给正在整理的我的材料上续上一段华彩的乐章。”她的灵魂第一次飞离了自己的肉体。后来,在和龚献的关系中,她的灵魂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然而,两人爱得很艰难、很痛苦,也很深沉。如果说,龚献是把个人感情也当做政治理想的附属品来对待的话,陈莲莲恰好相反,她把政治理想当成了感情。于出走逃亡途中,她决心去实现龚献关于同情人、爱人的共产主义理论。她在一个自以为患了麻风病的男人那里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却得到了“麻风病人”灭绝天良的侮辱。

残酷的生活对陈莲莲的打击接二连三。接下去是龚献被捕,母亲去世,自己因忧愤、贫病而下半身瘫痪,接着又得到了龚献被枪毙的噩耗,身心完全陷于绝境。

她失望了。对于人,对于生活,对于信仰,对于她心目中崇拜的神——龚献的理论,统统失望了: 人算什么?人……一种最卑鄙最残忍的野兽罢了。人的丑陋与自私是胚胎里就生好了的,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把它剔除。至于信仰——信仰又算什么呢?毒蛇的唾液,美丽的曼陀罗花罢了。可以说,莲莲遭受到太多的苦难,使她在追寻人生价值的艰难途程中,陷入了迷惘的境地。

正在这时候,那个曾指挥她“活给人家看”的指导员来了。他是一个丧失了自由思想能力、只会按上面的布置去做的“老实人”。正是这个“老实人”一直在追求着莲莲,乘这个时刻,他在肉体上搭救了她,占有了她,也塑造了她——将她训练成了一个健美冠军。然而,莲莲又一次产生了灵与肉分离的痛苦。

到哪儿去寻找飞离了肉体的灵魂呢?陈莲莲想到了何士隐。应该说,在陈莲莲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和龚献、何士隐的关系是相向变化的。

——起先,她把龚献当做自己的保护人,自己心中的神。她相信他的理论,但同时又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阶级的鸿沟。因此,在“最后的晚餐”一章中,莲莲晚间拒绝接纳龚献时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陈莲莲最后对龚献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她终于认识到“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像是先天不足的软壳蛋,永远也孵不出生命的青鸟。”

——至于何士隐,开始时莲莲只是因为他讲到了澜沧江畔的竹子的哲理和自己妈妈讲的“修养”完全一致,才注意起他;以后何士隐在孔雀坝桥头冒死拆“手榴弹”,在墓地挺身救护她,以及他关于一个人的思想是“众神之神”的话,给她越来越深的印象。直至最后龚献牺牲,何士隐一面为龚献的平反不停地努力奔走,一面又写信安慰她。与此同时,他又孜孜不倦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续知青们原来的探索与追求。终于在使自己的灵魂回归肉体的追寻中,陈莲莲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神”。因此,她决定放弃冠军的宝座,离开那个即将成为自己的丈夫的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随何士隐去进行新的追寻。

经过痛苦的追寻、迷惘,到再追寻的历程,陈莲莲终于在苦难和对于旧价值观念的否定中获得了新生!这也就是陈莲莲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

自从人类开始组成社会群体以后,任何社会制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长篇小说《呜咽的澜沧江》在描写大陆上当代青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斗争中,从盲从、狂热到失落、迷惘;从彷徨、痛苦到反思、追寻的过程,反映了从上山下乡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段观念形态剧烈变化时期的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部当代中国青年追寻人生价值的壮丽诗篇。


《呜咽的澜沧江》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动荡和变革时期的一部历史画卷,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相当的特点。

作品的艺术形式是现实主义的。作者将自己对于知识青年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同秀丽的西双版纳风光结合起来描写,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看那汹涌、剽悍的澜沧江,那火红的凤凰树,那巨大的贝叶树、大青树,还有芒果树、芭蕉叶、橡胶林、凤尾竹和黑心树,奇特的萨拉蒙、蚂蚁冢……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的事情也是独特的,也许你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看到过:女知青在广播室受到团部头头畜生一般的蹂躏;一批未婚的女孩子当起了接生婆,用自己的双手迎接了一个小生命;还有那丢落族妇女替谷子招魂的图景,将西双版纳的民俗风情同作品的主题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然,我看见,在绿色的林莽包围中,一块如小小手掌一样伸向蓝天、倾诉着焦渴的坝子上,一队身着黑衣黑裙的女人在边舞边唱。他们背上背着鸡笼,鸡笼中插着各色鲜花,而鸡笼里却滴着血。……他们唱的,是一首招魂的歌:

谷子魂来哟,

谷子魂来哟;

谷根留下,谷魂不留;

谷壳留下,谷粒不留;

谷秆留下,谷灰不留;

我背的金谷像僧描果一样闪亮,

我用鲜红的公鸡的血,来叫你的魂……

干旱的大地,正贪婪地吮吸着鲜润的血浆,

而血,则像流不尽似的,一路滴过去,如盛开的红玫瑰。

在表现手法上,由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是站在新的现实的高度对历史进行回顾和审视的,所以作品也相应地采用了每个章节开头都从现实写起,然后向后推进,回顾过去的写法。这种写法,表面上似乎把情节隔开了,但是读完整篇小说,仍能体会出作品情节的逻辑层次和连贯性,同时又能给人以更多的亲切感,好像一个现实中的人在以现在的生活对照着向你娓娓讲述过去的故事,向你总结以往的人生道路,有情有理,生动逼真。这种写法熔现实主义与现代手法于一炉,是对中国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表现手法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发展与创新。

最后,还要谈一下这部长篇的散文笔法。用散文体的格调来写小说,将清新、优美、诗情画意的散文特点契合进叙事中去,无疑能使叙事更加精彩动人。然而,用这种写法需要作者具有很深的生活底蕴和综观全局的构思布局能力。一个艺术上功力不足的作家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我们曾经见到不少自我感觉很好,名声也不小的大陆作家用这种手法写出来的长篇,像一个掼散了的铺盖卷,无论如何也无法收拢。但是,《呜咽的澜沧江》却不然,它将整部小说写得清新秀丽,有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同时又一气呵成。将整个叙事架构建设得亭室楼阁,层次分明,严丝合榫,从而使作品透辟精到的思想哲理在散文诗般的意境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用散文笔法完成一部叙事长篇,作者必须有悠长的艺术气韵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然而,《呜咽的澜沧江》的作者,已经将这种艺术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了她的整个创作中去,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其力量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和艺术性。但是,要达到两者的完美统一,却是很不容易的。我以为,这种统一,在长篇小说《呜咽的澜沧江》里,终于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程度。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