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庄子》: 最早的气功文献 (1)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3-08-05 12:58:17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主要用四言诗歌的形式写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哲理长诗之一,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的作者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由于《老子》一书所包含的无限丰富的内容,它又被千古读者认识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著作,“以柔克刚”的军事理论著作,“大音希声”的文艺理论、美学著作,更被道家气功界奉为气功经典著作。

老子的继承人是生活在他之后两百年左右的庄周。庄周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道家哲学的又一祖师,所以道家哲学又被后人合称为“老庄哲学”。庄周的著作《庄子》,后世又称《南华经》,全书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庄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由于它那汪洋恣肆、瑰异美妙的内容、笔调和想像力,书中多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来阐发丰富深邃的哲理,故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庄子》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著作和源头,是因为它的不少寓言故事带有神奇色彩,其中的人物之特异行为被认为是事实上不可能有的,是庄子进行浪漫主义想像的产物。实际并非如此。这些内容都可用气功原理来解释,用气功实践来证明确有其事。

老子为何能“看”到地球形成前后之景象?

老子在气功实践中达到了极高的修炼水平,所以在《老子》中描绘他所“看”到的地球形成之前的景象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意思是说: 天地生成之前,有一团混沌的东西,在宇宙中寂寥地独立,长期存在,不断地绕圆周飞行,可以为天下之母。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称它为“道”,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大”。老子在此指出地球在形成之前,原是一个混沌一体的东西。

现代西方科学的研究结果之一认为地球原是一个气球。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即此气球,老子称为“道”,“道”即“气”。气球冷却后成为固态的地球;有了地球即有了地,同时也有了与地相对的天,所以这团球气(即“道”),乃“先天地生”,且“为天下母”,是产生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源。气,有时显混成之态,这是呈物理形态的气;呈气功状态的气和化学状态的气,则肉眼不见,虽有又若无,所以作为气的“道”,又是“无”。故而《老子》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方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为和。(四十二章)意谓: 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着不见的“道”(“无”,也即“气”)产生。天下(地球上)原本是“无”(即只有“气”),后来由“无”(“道”,也即“气”)产生第一类物、第二类物、多种事物(即“三”),最后有了天下无数的万物。同时“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方面,即物都有正负、阴阳两面。这种表述与近代西方科学所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同。

老子怎么能在两千多年前就得出以上结论呢?这是因为他在修炼气功时,能够通过内视,“看”到天地生、万物生的景象。《老子》记载: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此两则谓老子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方式练习气功,即收视反听,心神澄明,于是“内视存神,不为漏失”(《老子河上公章句》),“内视而自反”(《淮南子·说山训篇》),在气功态中能用内视方式看到“象”、“物”,看到大量的景象、事物(“万物并作”),不宁唯是,而且还看到万物循环运动(“观其复”),甚至看到其过去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气功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 修炼出超凡脱俗的特异功能,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极高境界。老子靠长年累月的气功修炼,具备了这种特异功能,又通过长年累月的修炼,用这种“内视”功能“观”“万物并作”之“复”,且“各复归其根”,于是发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追溯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终于在他的内视中出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地球形成之前的原始景象。

除了老子和后来的道家气功外,佛教气功也能使高级气功师看到事物的过去,这种看到过去的功夫,被称为“追眼”。气功大师严新曾讲解过这种功夫的追溯功能,有关严新的多种著作中对此都有介绍,如解释“追眼”: 能追查过去,追视以前的过程。也就是除了看现在外,还要看以前的残留信息、影子和声音。比如看到一个瓷杯子,那么它在十年前是什么呢,能追查过去是高岭土才行。(《严新气功现象》,159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这便是“追眼”所能做到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功能。功夫特高者如老子、释迦牟尼便能看到地球、宇宙的原始状态。“追眼”是“慧眼通”层次的四种本事之一,在使用“追眼”之同时可结合其他本事,如“多眼”、“析眼”。“多眼”是能够立体地看,犹如同时有许多眼睛从各个角度观察,大范围地观察,大到看清地球和宇宙。“析眼”即一看就知道眼前的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特异功能者为什么在气功态中能看到过去事物残留的性质和信息,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许也可以成为一种解释。据告美苏气功师的实验表明气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中功大师**在《生命科学观与方法论》中指出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光速。大于光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物质。气功师所炼之气即阴性物质之一。(参见《气功与体育》1991年1期)光为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高速,人类的现代科学目前无法使光之外的任何物体的运动达到或接近这个速度。而爱因斯坦发表于1906年的《狭义相对论》所表述的原理是: 一切物体的运动都相对于宇宙间的绝对速度光速来确定自己的速度。运动速度越接近光速,则时间就变得越慢;达到光速,时间为零;超过光速,时间逆转。气功师所炼出来的气,其运动速度超过光速,他故而能在特定的境界——气功态中回到过去,或者说看到过去。

《老子》所描绘的地球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产生万物的大致状况,与现代西方科学发现的结果“英雄所见略同”,是中外文化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子》一书所形成的精深的气论,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有其伟大的意义。

《老子》的气功理论和实践总结

《老子》提出人类养生学、气功学的总纲是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基础上“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从而达到“长生久视,寿敝天地”的效果。这个总纲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至为巨大。

《老子》又提出了精、气、神的理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此谓养神。《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说:“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太平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将此解释为练功时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十章)此谓炼气。首两句说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意守丹田,神不外驰,精神和身体不能分离。中间两句说运气时周身筋骨、肌肉完全放松,身体像婴儿一般自然柔软。如有杂念或心有旁骛,马上清除、纠正。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坚硬紧固,犹如婴孩不知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即使整天号叫也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276—279页,中华书局,1984)此指气功道行高超之人精气充足犹如婴儿,筋骨极其柔软,但握拳却力大无穷,毒虫猛兽伤害不了他的肌肤,此因气足而使肌肤极其坚韧,真气直渗透到皮肤表层之故。

老子又介绍自己练功、内视和观察万物乃至天地起始的全过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十六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从此。(二十一章)《老子》的气功理论全面而完整,论述准确而精到。全书还谈到“气”的各种方面,如气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四十三章),等等。

《庄子》对气功理论和方法的记录和总结

《庄子》一书记录和总结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练习气功的方法和理论。

《庄子》记载上古之人练功之法: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马蹄篇》)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 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在宥篇》)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刻意篇》)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大宗师篇》)以上四则,大体以时代为序,记录了古人修炼气功的方法。

第一则说赫胥氏年代(早于伏羲氏、神农氏),我们的先民还不懂造房定居,到处流浪(“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靠狩猎和捕捞为生。他们在劳累之后的休息,是“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熙”通“嬉”,即嬉戏。“鼓腹”指腹式呼吸。气功家和当代科学家都认为腹式呼吸是最经济有效,消耗体力最少而获氧气最多的呼吸方法,有利于人恢复疲劳和增强体质。实际上,刚离母胎的婴儿天然地都是腹式呼吸,但随着人体的成长,无形中多改用急功近利的胸式呼吸。歌唱家和吹奏器乐的演奏家都用腹式呼吸,尤其是西洋歌剧的演唱家。腹式呼吸是气功练习的方式、内容之一,因此西洋美声唱法的练声方法与气功相近。人们认为歌唱家比较长寿,原因即在于此。

第二则记叙黄帝向隐士广成子请教治身长久之“至道”,广成子介绍的“至道”实即练习气功的方法,他认为养生、长生之道在于收视返听,清静无为,蓄精养气。

第三则写夏商时代练习气功(导引、养形)之人模仿熊和鸟的动作,调息(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养气,取得长寿。彭祖是高寿(寿考)的典范。他是由夏入商,闻名于先秦的气功导引大师。《列仙传》记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钱名铿,……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神仙传》说他是“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唯以养生治身为事”。“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俱至,觉其气运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从《庄子》的记载知,当时学彭祖的气功已成为一种风尚。最有趣的是“熊经鸟伸”一语,练功者像老熊攀树般地自悬其身,像鸟儿展翅似地伸展手足。《庄子》此言是对古代气功练习形体动作的形象而具体的描写,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气功文献。模仿长寿的、力大的动物的动作,作为锻炼手段,是道家气功的特点之一。在佛教气功传入中国之前,道家十分重视对上古气功的记录、研究和发展,因此当时中国只有道家气功。

第四则说“古之真人”,即一切有道德修养、功夫深厚之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无忧虑,不追求美食,呼吸气息十分深长。他们的气息出入在脚底,而不是像常人那样在咽喉处呼吸。这是指练功者咽喉处“忘息”,而在足底涌泉穴放出病气,收进地底下的清气。此则总结上古之人练功的吐纳方式。

庄子虽然记录了上古时练功者“熊经鸟伸”式的动功景象,但他本人更重视的却是静功。他本人显然也修炼静功,故而他对静功体会极深,并在理论上取得极大成就——他提出了著名的“心斋”、“心养”和“坐忘”说。

关于“心斋”,《人间世篇》引孔子说: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若一志”,指排除万虑,精神专一;于是“(对于一切事物)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耳朵只限于听取事物,心只限于符合事物;只有气,才是用虚无淡漠来对待事物的主宰。‘道’是完全集结在虚无淡漠之中的。虚无淡漠,就是内心的斋戒”。

斋戒,或简称为斋,指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以示庄敬。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孔子作了上述回答,颜回说:“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意谓:“在我还未实施心斋之时,我感到实实在在地有我这个人;在我已经实施心斋之时,我却感到并没有我这个人了。这个可不可以叫作虚无淡漠呢?”孔子赞许说:“尽矣!”“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是万物之化也。”意谓:“你对于内心斋戒的道理,可以说是完全领悟透了。”“看那劳动完了以后关起门来休息的人,在他虚静的内室里面,总是像生出了光明,一切吉祥如意的事情都拥向他的心头。”“这种心斋的道术,万物也要随着它变化。”孔子进而认为: 这便是大禹、大舜应付万物之本,就是伏羲、燧人氏也要终身施行这种道术,何况那不知道约束自己的人呢。(参见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下同)与心斋相联系,庄子又提出“斋戒”。孔子向老子请教“至道”,老子说:“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知北游篇》)意谓:“你要斋戒,开通你的心胸,洗涤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明智。”这便是孔子教育颜回实施“心斋”的来历。老子讲的“斋戒”,即是孔子所谓的“心斋”。最后一语是说: 不能受世俗的智慧所束缚。

所谓“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宥自生。”(《在宥篇》)其意谓:“要养心呵!你只要做到无为,万物自然就会化生。忘掉你的形体,丢弃你的心知(聪明),把事理和万物忘掉,要和元气相混同。要解放心神,要静定精心,于是你便会看到纷纷扰扰的万物都归返到它们的本元。它们归返了本元,可是你却并不自知。浑浑沌沌的,终身不离此种状态。它们如果知道,便是脱离开本元了。不要追问它们的名字,不要窥探它们的情状,万物是自然而然地成长的。”

庄子又谈“坐忘”,他引孔子给颜回的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篇》)意谓:“忘掉你的四肢、身子,脱离自己的形貌,去掉智慧,与大道相和同,这就叫作‘坐着忘掉自己’。”这实际上即静坐着练功,故而忘掉、脱离形体和思念。

庄子记载古人修炼气功的经历说: ……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大宗师篇》)这是说练功守持三日,能摒却、遗忘天地和外界世情,七日能忘却外界一切事物,九日后则不知自己的生死存亡,然后能打通“周天”(全身气脉贯通,谓“小周天”;全身气脉与外气贯彻,谓“大周天”,此即“朝彻”),然后能见到独特的景象。这虽是庄子转述古代得道之女偶回答南伯子葵“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您的年纪高了,可是面色还像婴孩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时的解释,而实是一切练功者的实际体会。

上古时代的大气功师: 天人、至人、圣人和真人

不仅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道家创始人是道行极高的大气功师,从上述孔子向颜回解释“心斋”、“坐忘”的论述看,孔子主张炼气并精通炼气之术;孟子自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首创“养气说”。可见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家创始人也炼气,并教育学生和千古读者炼气、养气。

中国古代,老、庄、孔、孟可谓大气功师,他们是道、儒两家学说的创始人,故而名声显赫。中国上古时代之人,炼气者很多,其中功夫高深者,《庄子》称为天人、至人、圣人和真人。用现代通俗语言讲,他们都是大气功师。当然,天人、至人、圣人和真人,其德行高超,学问圣广,我们称他们是大气功师,仅仅讲到他们为人处世的很小一部分,很低的一个层面,犹如孔、孟为圣人,老庄是至人,我们称他们是大气功师即如此。他们更高的层面是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从世俗的观点看),又是文学家、美学家、教育家,等等。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也都如此。古代的天人、至人、圣人和真人,不写著作,不立学派,许多人连姓名也不留,全赖古代典籍如《庄子》等书略记一二,稍留痕迹。

《庄子·天下篇》说: 天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所有为不可复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 无乎不在。曰: 神何由降?明何由生?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蓄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矣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杨柳桥先生的译文为: 天下研究道术的人太多了,都认为没有比自己所掌握的道术再高明的。古来的所谓道术,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回答是: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有的就问: 道术的神蕴从什么地方降临,道术的明徵在什么地方生出呢?圣人对于道术都有所创造,帝王对于道术都有所成就,都本原于“一”。不离失本原,叫作天人;不离失精淳,叫作神人;不离失全真,叫作圣人;把天作为主宰,把“德”作为根本,把“道”作为门户,明通变化之理,叫作圣人。用仁爱来表示恩泽,用正义来处理事务,用礼节来作为行动,用音乐来协调性情,温温和和地爱护群众,叫作君子。用法制作为定分,用声名作为外表,用参校作为征验,用稽考作为决断,如同数一、二、三、四一样,百官们就用这些道术作为处理事务的顺序。把事务作为经常,把衣食作为主体,生产物资,蓄积财富,注意到老弱孤寡,使他们都得到抚养,这便是人民的正常现象。

古人的道术可以说是非常完备了!它能够配比神明(阴阳),等同天地,发育万物,协和天下,百姓都要沾到恩泽,又明察于根本的理数,联系末节的制度;天地之间,四通八达,物象的大小,事理的精粗,它的运行是无所不在的。那明明白白地存在为数理和制度的,旧有的法规还一代一代地流传着,史官所掌管的业绩还大量存在着;那记载在《诗》、《书》、《礼》、《乐》之中的,鲁国穿着宽衣大袖的儒士们都能够说明它——《诗》是用来表达意志的,《书》是用来表达世事的,《礼》是用来表达行动的,《乐》是用来表达和谐的,《易》是用来表达阴阳的,《春秋》是用来表达名分的。——那数术散布在天下、而施设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之学时常称道它。庄子用最简单明白的语言,讲清了圣人、天人、至人以及君子的含义,记叙了古代道术之完备和上古时代社会管理的顺乎天理,以及《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作用。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以气为主”,创立“文气说”,受到中国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的一致赞同。从《庄子》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先秦六经也以气为主。上古的道术以气论为主,气贯串于天地、宇宙、万物,包括人和人的优秀著作。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