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中的“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份开始的淞沪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巨大的、作战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中日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至5月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南市,上海正
式沦陷。
中国方面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巨大,死伤近二十万人,更加严重的是,溃退后的军队虽然仍有庞大的数量,但缺乏弹药、武器、粮食,士气低落,丧失斗志,不经整顿,已经很难再次投
入战争了。
11月8日始,日军就兵分两路,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为主力,沿沪宁铁路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和国崎队为主力,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13日,日军一部已登陆常熟。日军自太湖南北同时
西进,威胁南京。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11月13日,蒋介石决定计划迁都,长期抗战,粉碎日寇迫订城下之盟的妄念。当日日记云:“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
”“抗倭之最大困难,当在最后五分钟。”“决心迁都于重庆。”但是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统一,高级将领中普遍反对“固守”。比如白崇禧主张改取游击战,国防部作战室主任刘斐主张适
当抵抗之后主动撤退,只作象征性防守。蒋介石一时也拿不定主意。11月17日日记中,他曾考虑过请美、德两国出面调停,也曾考虑请英美促进苏联参战,在南京固守或放弃之间“畴蠋再四
”。但最后蒋介石在唐生智的鼓动下,认为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墓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时在病中的唐生智遂自动请缨担负战守之责,蒋介石任命其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刘兴为副
司令长官,时间为三个月至一年。不过蒋介石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6日,蒋介石拜谒中山陵及将士公墓,日记中叹惜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
也。”这正是当时蒋介石内心矛盾的表现。
11月30日,蒋介石处理南京战守事毕,日记中慨叹道:“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投机取巧者更甚。若辈毫无革命之精神,究不知其昔时倡言抗战如
斯之易为何所据也。”
当时中国军队已退至第一道国防线——吴福线,但是这道被誉为中国兴登堡防线的国防工程却“无图可按、无钥开门、无人指示”。11月19日,日军进占苏州。吴福线不守,中国军队主
力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的安吉、宁国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1月25日,无锡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吴兴失
陷。蒋介石得悉锡澄线守军撤退程序不良,日记云:“不分步骤,全线尽撤,亦未得呈报,痛心盍极!”29日,日军侵占宜兴。30日,日军攻陷广德,从东南、西南两个方面对南京形成包围
之势。 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同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南京。
形势危逼。12月2日,蒋介石为行“缓兵之计”,会见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但要求先停战后谈判。6日,蒋得悉句容危急,决定离开南京,他在日记
“雪耻”条下写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年组织,三年准备。”7日,蒋飞离南京。当日日记云:“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而军队又不肯稍加休恤爱护,惨目伤
心,无逾于此。”又写道:“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到庐山后,蒋介石即研究,制定全国总动员计划,准备在“全国被敌占领”的最坏情况下仍然坚持奋斗。12月9
日日记中,他勉励自己:“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
此时南京城岌岌可危,12月5日,日军进攻“外围阵地”。8日,汤山失守。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两军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中山门等处激战,光华门几度被突破。日方统帅松
井石根限令中方统帅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生智的坚决拒绝。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蒋介石之所以要坚守南京,一是南京轻易失守,攸关体面;二是想延长战事,希望国际援华,对苏联出兵有所期待,但苏联当时出于各种顾虑,模棱两可,不想立即出兵相助。蒋介石在
日记中“苏俄无望而又不能绝望”,这正是蒋当时的无奈心态。
12月12日,日军继续猛攻,中华门、中山门、雨花台、光华门等多处城门被突破,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决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撤退。但是由于情况复杂混乱,突围撤退命令无法正
常下达。除少数部队突围外,大部分军队拥至长江边,形成极度混乱的局面,自相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12月16日,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
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阅读蒋介石的这段时期日记,可以从一个侧面贴切了解当时南京沦陷时,蒋介石的具体心态,以及在日记映射下历史的生动原生态。
(注:本文参考了民国史学者杨天石的有关蒋介石日记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