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2009年),笔者偶获机遇,旁听一日本学者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研讨会,会上亦有中国学者对其讲座进行了必要补充。从未读过一本村上作品的我滥竽充数地混杂其间,但不期意地大有收获:
其一,了解了村上春树作品与鲁迅作品的渊源,深切体会到其所受影响之深(村上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鲁迅原作中的仿写句)。
其二,了解了村上作品在中国,尤其在青年妇女中收到欢迎的大致原因:概与其译本有关。时下通行的译本与原著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隔”的,但译成后的文本风格恰恰符合了那一部分受众的阅读需求与品味,也算一种歪打正着吧。
其三,了解了鲁迅作品在日本所受到的推崇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原产地”----中国,实实在在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多言如我,私下以为那些读村上作品的人群,必定是少有阅读鲁迅作品的,否则他们对于村上的崇拜程度可能会大打一些折扣吧。
近来,传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要大大删减鲁迅的作品。于是乎一时间争议声纷起,且多为反对之声。笔者以为,学生们恐惧“周树人”不足为怪,但若是编教材者也开始恐惧了“周树人”,那就奇了怪了。鲁迅的作品确实存在文字艰涩、思想深邃的特点,因其如此,许多年轻人放弃了阅读,转而面向那些轻松、闲适的文字。可能也正因其如此而使我们的那些教材编撰者们放弃了“中学生”这一群体。又有消息传来,上海的教材编撰者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群体阅读品味的期望,也算一种安慰吧。
任何国家、民族,都希望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整体的精神面貌。鲁迅,就是那个年代里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发音器”、“传声筒”,真真实实是民族的魂灵、精神的支柱!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在鲁迅殒没之后的次年,中华民族立刻就陷入一场空前劫难。我现在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的确是由于鲁迅的消失,而使我们的国家、民族经受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其后,“南开”、“商务”的被炸,难道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擒贼先擒王”。我们当然不是“贼”,但这个“王”,却的的确确存在着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魂灵、精神的支柱。“精神支柱”一倒,脊梁就不再挺拔,只能卑躬屈膝。仅凭此一点,我们已洞悉当年对手之“毒辣”。然而与其将仇恨代代相传,还不如将其化作内省与前进的动力,重塑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再造民族的辉煌。
写于200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