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阅读

作者:燕铭    更新时间:2014-11-22 17:36:51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的小学和中学年代。那时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文化荒芜,书籍奇缺,我的阅读经历主要是在那些小人书(连环画)堆里度过的,另外还有一些手抄本。

那时家里有整整一箱子的小人书,都是我和哥哥平时用零用钱积攒买的。由于后来家里小人书太多了,就用扎鞋底用的棉线线五本一叠的装订起来,封面用厚的牛皮纸包住,写上里面小人书的书名。当时最喜欢看的是根据电影改编的小人书,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还有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小人书,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等,还有革命历史人物的道德教育小人书,像《毛主席的好孩子刘文学》、《高玉宝》、《金训华》、《雷锋的少年时代》、《草原英雄小姐妹》、《张思德》、《白求恩的故事》、《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一块银元》、《罪恶的收租院》等。

那时我们正处于身体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若渴的求学时期。阅读小人书远远满足不了阅读的渴求,文艺书籍又奇缺,于是只有到处拼命搜求当时地下流行的手抄本来解渴。记得当时借来看过的有《恐怖的脚步声》、《一双绣花鞋》、《梅花党》、《少女之心》等,对悬疑惊恐的《恐怖的脚步声》、《一双绣花鞋》等读得来连晚上睡觉都觉得害怕,胡思乱想的睡不着;对少年爱情烦恼的《少女之心》读得来心痴神迷,对男女之间的情爱之道有了初步的间接感受。还记得当时我姐姐借来过一本俄罗斯作家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手抄本,是残缺本,我看得很入迷,对那个男主人公哥萨克青年印象深刻。借来的手抄本必须要及时归还,否则失信了人家以后就不会再借给你,大概后面的人正排队急等着看呢。为了以后能经常看到这些手抄本,只有一个办法:手抄!往往就挑灯夜战进行手抄,抄在练习本上,我当时抄了厚厚的一大叠手抄本,但这些手抄本后来不知哪里去了。

当时家里经常有一些政治哲学类书籍,像《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以及马列单行本如《gcd宣言》、《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大概是当时作为单位党员干部的父亲给发的或买的,《列宁选集》四卷,《毛泽东选集》四卷,都是些大部头的书,一直放在房间里的五斗橱上,父亲好像很少看。我出于好奇有时去翻翻,《列宁选集》里的文章都看不懂,《毛泽东选集》里的文章很多都看过了。记得当时对《反杜林论》与《国家与革命》两本书很感兴趣,那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翻来复去看了好几遍,绞尽脑汁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里边着重加黑的字体内容更加看不懂,觉得伟大导师恩格斯实在太深奥了。

当时我外公在南京工作,一次从南京来探亲特地给我们带来了《各国概况》和《语文语法与修辞》两本书。那本《各国概况》上下册,书的说明里第一条是:“本书是供内部使用的参考资料,请注意保存。”书的前面有很多精美的彩色的各国国旗,这样的彩印刷质量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我们视若珍宝,爱不释手,会经常拿出来翻看,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记得当时小学校里还每人发过一本《防原子防化学参考资料》,是一本64开的小册子,应该是当时反修防修、全民备战的产物,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插图,有原子弹空中爆炸的蘑菇云,有地下防空洞,有各种各样活动的人物,有各种防毒面具及措施等,像小人书一样,简直百看不厌。

当时的文艺类书籍特别少,尤其是古典文学书籍。记得当时我哥哥借来一套《水浒传》在看,好像上中下厚厚三本,待他迅速看完后,我急不可耐,有点饥不择食地挑灯夜战迅速阅读完。我姐夫的父亲当时在县新华书店工作,拿来一套当时所谓的“禁书”《红楼梦》,四大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也十分好奇地拿来看了第一分册三十回,觉得有点看不太懂,后来第二册看到四十几回就放弃了。姐夫后来还给我看一本《马克思传》,我看得来是废寝忘食。后来他又拿来一本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我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学术名著,看了半部,终因内容艰涩而不得不中止了,家里人也对它不感兴趣。这部书的命运接下来有点寒碜,被家里人随意放置,后来不知为何竟一直放在家里厨房间的灶头上,到后来被撕掉了一半,再后来就不知所终了。有一本现在记不清是从那里来的《鲁迅小说选》,我翻来复去不知看了多少遍,从此对鲁迅的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至今还被我收藏着。

“四人帮”被粉碎后不久,我舅舅当时也是党员干部,拿来厚厚的两大本《**反革命集团罪行录材料》与《王张江姚反革命集团罪行录材料》放在家里,我怀着极大兴趣很快阅读完了这两本16开本厚厚的书,里面有关**、“四人帮”罪证的档案图片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对他们的滔天罪行有了切实感观的了解。在1978年与1979年之间,为弥补十年文革的文化荒芜的缺憾,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当时我如饥似渴的读过像《青春之歌》、《红岩》、《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小说。当时已工作了的哥哥,热心文学,还订了一些文学杂志,像《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我放学后经常沉浸于这些文学杂志里面,还相互探讨交流,乐此不疲,忘记了现实的单调与苦涩,在少年时代打开了我向往文学热爱阅读的心灵之窗。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哥哥。

(注;这是我个人阅读史系列的第一部,将把每个年代的阅读经历呈现在各位读者网友面前,不辞笔拙,敬请期待下一部:八十年代的阅读。)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