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杂谈二则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1-03 07:31:09

一、质疑“原生态”

   初次听说“原生态”,是在几年前电视中的“春晚”上,一位农民歌手与另外两位歌手合唱一首歌,编导强调这是三种唱法的合作,将这种“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并列提出。待歌曲听完,我才如梦方醒,这所谓的“原生态唱法”其实就是真正的“民族唱法”,是未经专业院校培训过的,即未经雕琢的土生土长的一种唱法。我们现在约定俗成的所谓“民族唱法”,大多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了一些西方美声的唱法技巧,不像早期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等人所唱的那么原汁原味了,而且所唱的歌曲也基本上都是创作歌曲,只是在旋律上保持了民族风格而已。

     其后几年,中央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总是将“原生态唱法”与原来的“民族唱法”作为两种不同的唱法相提而论。

     我很困惑,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困惑。所谓“原生态”明明就是真正的“民歌”,却为了维护已有“民歌”的地位,偏要加上一个现代派的抽象称呼,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换一个更通俗、更合理的称呼呢?比如把“原生态”称为“传统民歌”或者“乡土民歌”,把已有的“民歌”称为“学院民歌”或者“创作民歌”呢?

    一家之言,憋闷长久而化为文字,以能引起思考、探讨为心愿。

二、谈谈民乐

时下中国的许多音乐期刊,虽冠之以“音乐”之名,却无一例外地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宗,闭口不谈中国音乐。

的确,西方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神瑰宝,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型的音乐家,如巴赫,如海顿,如莫扎特,如贝多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乐章。

于是许多中国人便“尊洋抑中”,认为中国音乐不登大雅之堂,都是雕虫小技。还有人甚至认为中国音乐缺乏思想的厚度,欠深沉。我不太明白西方古典音乐的所谓“深沉”反映在何处?如仅指作曲家的思想力度尚可理解,如果仅指靠大提琴、倍大提琴等乐器发出的低音的话,那也太可笑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中的确没什么发低音的乐器,大多以高昂激烈为特色,称得上“深沉”的也许只有二胡了,可二胡的哀怨在他们看来也许又太直白了。

总之吃惯了面包奶酪,有的的人就不屑于再吃饺子面条了。其实,西餐、中餐一样美味,只是口味不同而已。为什么要尊此抑彼呢?

从欣赏的角度讲,在听完西方古典音乐后,再听听咱们中国的民乐,有了比较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咱们中国有如此优美、典雅的音乐,毫不逊色于西方。由曾侯乙编钟、埙、骨哨、古琴等奏出的先秦古曲,

悠远激昂,著名的曲子《高山·流水》,让你巍巍乎见其山,潺潺乎见其水。再听唐代的《霓裳曲》合奏,一派富丽堂皇之象,让你以为如入玄宗宫中,一睹贵妃风采之感。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乐器里引进了不少从西域传进来的乐器,象琵琶、胡琴等等,为中国的民乐增添了新的乐音。这以后的宋、元、明、清,都有许多美妙佳曲。宋代的词作都是配乐演唱,词美曲亦美,相得益彰。元、明、清的许多曲子来自戏曲,从早期的杂剧散曲到清代的昆曲,曲调均是幽怨清远,演唱如泣如诉,十分的优美之至。

    可叹如今的发烧友们花大价钱买来音响设备,听同样花大价钱买来的进口西方古典音乐碟片,却连拿民乐试音都觉丢分。也难怪,如文首所述,国内确实存在忽视民族音乐的倾向,你上音像商店去,高质量的碟片几乎清一色是西方古典音乐与各种流行音乐的天下。悲乎哀哉,无奈无奈,只好沏一杯清茶,独自拿上一张内容一流而碟片质量二流的民乐CD,放进碟机,慢慢欣赏。

      2008.10.30.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