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题目之前,容我表表个人前日之经历:前日下午,笔者先是经过一家颇大的水果超市,欲买桔子尝鲜,见分成各个等级之桔子均价格不菲,最便宜的为三元多,心欲买之,然手捏着实不新鲜的桔子又于心不甘,最后还是一走了之,连买其它水果的兴趣也索然荡尽。待接近住所,见有流动摊贩贩卖桔子,个个鲜亮亮、黄橙橙,一问价格,居然只有“二元五角”,心下狐疑,只捡了三个叫秀气的姑娘称量,少顷,她向我报价:“三元”。我当即恼了,反问:“这三个桔子有一斤多吗?”须知,我虽女流之辈,然却真的是有重量感的,不是斤两不分之人。偶尔懒得搭理,并非愚笨,只是懒得搭理。边上男子迅速抓过袋子,给我加上一只,意欲堵我之嘴,并且用言语警告我不准大肆喧嚷。这下可真的激怒我也,我无法忍受这种欺诈、这种不诚信,并且威逼的强盗商人习气,当即将其袋子挡回去,严厉告诉他:“我不要你的桔子,你价格高一点我不在乎,但决不允许你短斤缺两!”其人恼羞成怒,高声恶毒地咒我,希望我当日即被撞死。我同样恶毒地回敬他:“看吧,看今天,你死还是我死!”当日,我回家后旋即又出门,去另一家水果店买了六只桔子,又上菜市场买了三只小螃蟹(一贯如此,口袋里钱多多买,钱少少买,花光为止)。走在路上,比平时更为小心翼翼,然依然有横冲直撞的电动车、摩托车之类与我插身而过,其状真的欲置于我死地也。或许只是我气得发昏,有些“多疑”了。
不必多言,诸位估计已经猜到了,以上我所提及的两位小贩十有八九是被人们贬义地称之为“外地人”的一类。的确,这是两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小商贩,我们之间的对话从头至尾一直是以国语进行的。
若说到“外地人”,如果仅从行政区划来说的话,笔者幼时亦可称为“外地人”,而且的确是个“乡下人”,稍长才进了城,但一直并未与“乡下”隔断联系。
有了“外地人”、“本地人”的所谓“客土”之分和“乡下人”、“城里人”的“城乡”区别,便无端生出人们的各种不同感受: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的自尊感、被迫的自卑感,等等…… 有些人被其中互相矛盾的感受充溢着,连性格亦受到扭曲,行为都会偏差。
我要声明: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做了几十年的“本地人”和“城里人”,就看不起“外地人”和“乡下人”。没有!我从来没有!我真的不是虚伪。为了尊重他们,在知情情况下,我都是用普通话跟他们交流的。是的,也许我们成不了朋友,但这与是否“客土”、是否“城乡”,都无关系。与之相关的,只是人的文化,这是笼统地包括了人的品行、能力、见识在内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因前日经历而愤怒,但这种经历已非一次两次。我一次次地被这些来自“纯朴乡土”的人们“欺骗”着,我想他们俨然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行事规则。笔者在家中,甚至遭到家人批评,其意为我之过分苛刻,不给别人“生路”,因为不短斤缺两,他何以赚钱、何以生存?
我兴许太过苛刻,但我也只是嘴巴上占了便宜而已。我并未去做“白鼻子”,检举了他们,让工商、城管去抄了他们。遇到城管的大幅度动作,我常常避之唯恐不及。
事实上,我就见过一些诚信交易的外地小商贩,不王婆卖瓜,而是实话相告货品状况;我也见过一些衣冠楚楚的本地人、城里人做着与漂亮外表不匹配的事情:诸如随地吐痰、耍滑头卖假货、虚假敷衍式医疗等等。
我喜欢和淳朴的人打交道,不是因为我“奸诈”,我可以随意掌控他们。不是,只是淳朴也藏在我的内心,惺惺相惜而已。
城乡二元的户口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了,可依然还在实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不会一辈子心甘情愿地过着苦日子,但城市并不是真正地,也不可能完全地容纳所有的外乡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东西无疑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没有了等级差别,城市也不能成为“沙丁鱼罐头”。
城市的大门敞开了,接纳了无数四面八方的“外地人”和“乡下人”,他们的一部分已完全融入了栖居的地方。不仅是穿着同化了,舌头利索的语言也同化了,最悲哀的就是吸纳了他们原本没有的那种“本地人”、“城里人”身上的弊病,包括前述的那种“奸商”作风。
“穷且不坠青云之志”,不是一句空话,可对于没有收到良好教育、没有优秀精神食粮滋润的许多“外地人”、“乡下人”以及“本地人”、“城里人”来说,他们如今欠缺的就是道德的指向问题。
一个普通人,还要不要追求卓越、追求高尚?还要不要讲究道德感?
笔者总以为:人可以平平凡凡,但决不可以龌龊卑鄙、委委琐琐。人可以碌碌无为,但决不可以油滑耍奸、情趣低级。
200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