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广播剧……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0-11 14:21:32

最近几年,在沪上的电台,“广播剧”俨然已成了“刑警803”的代名词。可是到了最近几月,这个“代名词”也靠不住了。“广播剧”已经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悄然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这实在是一种遗憾之事。忆往昔,我辈皆由广播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虽然许多人家添置了电视机,但当时的节目并不丰富。无线电广播依然是人们白天最好的娱乐伙伴。听新闻、听气象,听小说、听电影。最具有广播特色的就是“广播剧”了,记得那时电台每天的许多时段都有各类广播剧节目播出,参加录制的人员大多是大名鼎鼎的译制片配音演员或者其他专业影视演员。

    从那些丰富多彩的广播剧节目里,笔者很早就了解了巴尔扎克笔下的“烧炭党”、梅里美的“舞男与舞女”之类的文学名著,更从《鬼畜牲》、《鼠夹上的蛋糕》、《棺材之谜》等等许多的广播剧中对异域世界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有了初步感性的了解,些许理性的思考。如此精美的“文化快餐”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起先电视剧以其更为丰富的声画优势掠走了许多的“广播剧人群”,紧接着电视剧以“排山倒海”之势彻底地击倒了弱势的“广播剧”。其后进入21世纪,网络又以更为“狂妄”的姿态“叫嚣”着传统的媒体。各种新型电子产品又把原本远离收音机的年轻一代瓜分而去,成为“耳塞族”。

    新兴的电子产品给了一些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创新尝试的机会,他们自己制作“广播剧”在电台、网络的“播客”节目中播出。虽然精神可嘉,但与专业人士相比,他们的节目真的显得很稚嫩、很业余,或许是出于此因,电台也停止了这个节目。

     那么时下都是那些人在听广播呢?大概如是:盲人、视力不佳的老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打工一族;少量比较传统的在校学生;少量闲赋在家的退休人员和疗疾人员。

    或者由于受众面的日益缩小,我们的广播也日益地“无法生存”,不得不倚靠大量的广告。在一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段里,常常插了一刻钟的毫无特色的却是极具煽动口气的“骇人”广告。这几年里,那些喜欢广播剧的听众唯一值得安慰的恐怕就是“刑警803”了。现在好了,“803”也拜拜了,换成“电视剧录音剪辑”了,也算新时期的新特色的吧。其实也并非什么新创,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电影录音剪辑”和广播剧一样深受喜爱,“电视剧录音剪辑”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曾出现过,只是以后没有推广罢了。既然已无力再录制什么“广播剧”了,把一些优秀的影视剧改制成“录音剪辑”播出,其实也未为不可,也算一件好事。

    以笔者之见,用眼看电视、上网或者看书看报,时间长了都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我们的耳朵却非常奇怪,心理上我们只有不想听某样东西,却不会在生理上产生什么听觉的疲劳。而且听广播可随时随地,不太影响同时进行的其他工作。你可携带袖珍收音机随时随地地入厨如厕、洗浴洗衣,乘车乘船、野营旅游,丝毫不受影响。

    心下还是非常同情那些无法欣赏荧屏、画面的各类视疾者,外头的交通状况愈来愈糟,盲道设施形同虚设,呆在家里,广播节目又极其单调,何其为也?

     2009.9.16.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