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先哲对奶牛精神的抽象。中国近几十年的变迁,让奶牛的命运大起大落,“一波四折”,奶牛精神丢失了不说,作为最普通的劳动群体,中国奶牛也面临着下岗的危险。
“一穷二白”时期,中国人喝牛奶算得上是一种奢侈。一般人在大病初愈时才会买一罐奶粉、炼乳什么的补一补。婴儿奶不够吃,大多也就贴补点代乳品。除生活在大草原或大农场的,多数中国人还真没见过黄牛黑牛之外还有“花牛”。有资料显示,由于人种差别,中国人的肠胃并不适合喝牛奶,特别是胃酸多或有溃疡的。对这个,笔者很相信。在街上走,人群中如果有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你马上就能感觉得到,那个味道不大一样。欧美人喝牛奶的历史很长,而中国近代以前,鲜见喝牛奶的文献记载。有人把中国落后归结为没喝牛奶,智商不高,不能搞发明创造。这个说法站不住,唐宋时期,我们很发达,那时的汉人没听说喝牛奶。
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变化很大,其中最显著的是喝牛奶。上世纪后期,很多母亲选择通过药物“回奶”,一心指望爱子专心吃牛奶,将来兼具牛犊子一样的健壮体魄和西方人一样的聪明头脑。老头、妇女,说是要补钙,更要喝牛奶。连吃带喝,牛奶成为不少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奶牛们,几乎成了新时代最伟大的劳动者阶层,备受推崇。还真别说,奶牛确实带来了空前的牛气。社会的GDP总量很快位居世界第二;金融业“操作”水平已不亚于美国,假如世界货币改由中国印刷,金融寡头非我莫属;土地矿山森林,由一文不“计”到身价与日俱“飙”;污染从地表向着上下立体延伸;部分人的居住面积由一人几平米到一家几百套;人均寿命,短短的几十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其中最牛的,是牛奶营养出了不少“专家”,在他们嘴里,没有吹不破的牛皮。
然而,奶牛们的劳动生产率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焦躁的国人,忍受不了它们按部就班的慢条斯理,各种高科技被广泛应用到了奶产业中。除了从草料到奶汁的化分化合过程被新材料参与催化外,奶蛋白大分子也开始由三聚氰胺之类的物质直接顶替。如此一来,“牛奶非奶”与“白马非马”一样,成为古老哲学的新问题。这对奶牛们来说,相当于产品被山寨,严重的侵权引发了信誉危机。无论广告说得多好,中国的奶牛们再也挽回不了市场,人们宁可冒着坐牢危险,也要到别处去买真正的牛奶。中国奶牛们仍然抱着一丝希望,认为只要认真打击盗版,保护产权,总有一天能重返这个最大的新兴市场。
让中国奶牛们始料未及的,是消费者找到了新的替代产品,这才是灭顶之灾。据来自深圳、北京的报道,人奶市场已悄然兴起。比较一下,人奶市场一起步就占据了多个制高点,其前景必将粉碎中国奶牛们的牛奶梦。其一,营养价值高。在牛奶培养出来的专家眼中,人奶由于同文同种,亲和力高,并且,人,吃的是饭菜,流的是人奶,不同于吃的是草,挤的是那种低级营养的液体,和那种爱马仕什么的差不多,玩儿的就是高品位。其二,价格便宜。200毫升的袋装人奶,只需要20到80元,即便包月,也才一到两万,性价比远远高于牛奶。其三,食用方便。人奶无需冲、煮,袋装的解冻即可饮用。最为便利之处,在于能“嘴对着奶头直接喝”,这是奶牛们自愧不如的,在它们那里,从未提供过人对着奶头喝的服务。其四,安全性高。除了什么乙肝、艾滋病以外,绝不会有发生疯牛病、牛感染禽流感之虞。其五,身价有别。奶牛们无论辈份排行,都被称作“奶牛”。人则不同,小婴儿称其为“奶妈”,成年婴儿称其为“奶奶”,对着嘴喝的,私下里或称呼“姑奶奶”。姑奶奶一高兴,产奶就会特别多。
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打工族群,中国奶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虽不情愿,但保不准还是要叹息一声:中国奶牛们,下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