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喜欢乱侃诗词,常有青年爱好者问及一些很难解答的问题。有青年诗友说,作品读了很多,有关写格律诗词的书读了不少,也有写作冲动,为什么老是写不好诗词呢?“要写好诗词,该怎么做啊?”呵呵,这类问题倒象是我要自问的了——因为我也写得不好!
怕扫人兴,有时会应年轻诗友的“点评”请求,跑去胡言乱语一通,现将零零碎碎的看法加以修改和归并整理,公开发表在这里,希望大家一起讨论。此后,我还会就单方面的问题专题发表一些集中点的看法。
笼统说,提高诗词的写作水平是每个学诗者的追求,但个人的学识、个性、造诣、经历不同,会影响到“成器”的结果。所谓诗词不同于诗歌,格律必须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就如同书法一样,没有千辛万苦的临帖,字写得再好不算书法。格律练习好了,诗词创作也可能水到渠成。
做诗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特点”。诗词格律都一样,而诗人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千差万别。要不,古人为什么有这派那派呢?诗词和文章的区别并不全是形式的不同,主要还是内容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文章要求逻辑严谨,信息准确,诗词则注重个人的“感受”,呈现给人的不是客观的正确,而是一种主观心理情感。所以,在学习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好作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特点”呢?我体会,多读古人的作品,“跟着感觉走”。诗词不同于工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化。这里有一个“共鸣”问题,比方说你特别喜欢苏轼,就说明你的先天个性或某些经历与他有共鸣的基础,所以才感到他的作品符合你的感情。那么,你就顺着这个路子多读他的作品,并且要搞清他写这些作品的具体情况,以及与他交往的诗人的大概情况,了解他为什么写下这样的作品,了解他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然后可以模仿着写,逐渐提高。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眼界。比方说我,绝对写不出杜诗的风格,因为我与杜甫性格迥然,所以我不会以杜甫的作品要求我自己。
尽管有人反对,但我还是认为初学者的模仿很有必要。模仿诗词也像练字,要知道个人用笔及喜好,不是逮住个什么字帖就能随便临摹的,那样效果不好。当你读诗词作品突然感情澎湃、浮想联翩时,这就是模仿写诗词的最好时机。模仿不是套用,按原作的格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记下来后再修改,说不定还能得到自己很满意的东西。这同“和诗”在某些方面有类似之处。
我一辈子写诗词不多,偶然遇到感情上的冲动,也写上几句,并没有精心雕琢。诗言志,只要将心中的话用诗词的语言说出来就行。一位青年诗友的作品《荷塘月色》基础很好,“清风明月照荷塘,碧水菡萏露芬芳。荷塘月色别有情,唯有伊人伴月赏。”表达了一个人对月赏荷的孤独心境,由写景到言情,写得很不错,有诗人的表达方法,这是前提。明显的缺点在于,一是按诗词格律要求不严谨,有“出格”的地方。二是重复的字太多,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要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求作品不得有字面上的重复。有的“轱辘”体诗或“回文格”、“顶针格”有重复,那是修辞的需要。还有“反复”,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如“芳草萋萋”,这不是重复。词可以有重复,诗一般不要。更重要的,作为近体诗,此作句法结构过于简单,显得大白话,容易像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