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为何物

作者:立仁    更新时间:2014-08-04 21:20:22

诗为何物?文学家说它是“体裁”,社会学家说它是“语言”,心理学家说它是“情感思维表达机制的产物”。

刚会说话,老母亲让我背诗、对“对子”;刚会认字,老母亲让我“作诗”。别的功课不管,只看“诗”有没长进。憋出几句吧,又说“犯了韵”。从此,提起诗“律”,就想起纪律、法律,再没有“诗兴”啦!

有一次写命题为《绿叶》的作文,其中一段文字被老师圈点,说是“诗的语言”。虽岁月流逝,那段文字却还没能忘怀:“初上枝头时,你是稚嫩的绿,给人以希望;催动花事时,你是青春的绿,给人以活力;孕育果实时,你是成熟的绿,给人以充实……”我奇怪,“诗”在哪里?

工作以后,有一段爱诗弄文的时间,也因此做上了“管理”工作。没想到一晃四十几年,写公文的“理性”让我成就了一副“包公”面孔,昔日的“才情”早已无处可觅。现今人身“解放”,茶余饭后拾回几分雅兴,得感谢网上的朋友们。

到了我这个年纪,虽不“工诗”,大概也能说说诗了。

诗其实是人类对自然、对物、对人的一种“应激”情感的抒发,是语言的表情。有律动、有声韵,所以打动人。古有《诗三百》,汉有《乐府》,都是俗人的“雅”。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曹植“句头压句尾”的低诉,“建安七子”的沉浑,正是雅人的“俗”。早先的“楚辞”、以后的“骈文”,从有韵而言,也应该算作诗了。真正的“雅人之雅”,出现在陈子昂之后。一部“唐诗”,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泱泱”气度,诗也从此走上了“律”的圈套。与“古风”对应,律诗被称为“近体诗”。后来的“宋词”,更只剩下“填”之一途。元人的不甘心,有了“散曲”,可惜逐步钻进了“戏曲”角尖。近代以后,特别是“新文化”之革命,西方诗被引进,与律诗相对,被称为“自由诗”。初期,正如“土老冒吃西餐”没滋没味。上百年的沧桑,“西诗”有了东方神韵,自由的节奏结合了传统的韵律,可让许多人尽情放歌。

什么语言才算诗?我首推情感。没有情感,为“工”而填,文字游戏而已。有了情感,光是个人的悲切,不足以“共鸣”,许多诗友写“地震”、“洪灾”,写“民生”,那是大情感。为什么爱国诗人千古传诵?正是大情感!次说节奏和韵律。没有韵律,那是散文。节奏是诗的魂,声调或叫平仄,是“乐句”的节奏;几句一回环,形成小的段落,是“乐段”的节奏;几段的大回环,是“乐章”的节奏。诗有了“氛围”,真正感染了读者,那叫“意境”。意境是诗的最高追求。

班门弄斧,我的归结:旧诗致学,新诗致用。无格律诗词的磨砺,难得诗的语言;新诗的随意性,又能更好地“容纳”诗人的激情。长可成书,短可一联。快可“一字一板”,慢可蔓绕藤缠。

我喜读诗,但写诗不多。愿将自己的读诗体会逐渐贡献给诗友们。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