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一、风起云涌的外滩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42:57

●【跳入资本主义】●

外滩,原是上海县城东北、黄浦江下游岸边一片滩地。但进入近代史后,外滩风起云涌,发生了梦幻一般的变化,仿佛一下子跳入资本主义世界,成了“万国建筑博览”。

此话怎讲?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没有鸦战就没有外滩】●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就已觊觎(jì yǜ)上海,称之为仅次于广州的通商最佳口岸。而当时中国对外的通商口岸,只有一个广州。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通商的五个沿海城市,无疑以上海最为重要。

上海不仅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更居中国海岸线之中腰,背靠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经长江能深入内地,由此可控中国市场地域之大部,获廉价劳动力无数。

 

●【——经济地理的类比】●

对此,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类比:假如我们把黄浦江比作大海,苏州河比作长江,则上海的外滩,正相当于中国的上海。

请看,上海的外滩,是黄浦江边一大片黄金滩地,泊船避风浪,装卸极方便,不等于中国的上海么?

外滩的南面偏西,物阜民众的上海县城,岂不是中国上海的杭嘉湖平原?

苏州河两岸,正如中国江苏之江南江北(巧的是,还都南比北富),全是待发展的空间;溯吴淞江西进,松江、嘉定、青浦、昆山……,就如溯中国长江之下游而中游,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武汉……,要人力有人力,要物产有物产,有前景广阔的市场,有取用不竭的资源,吴淞江之于上海,难道不正好比是中国的长江?

 

●【——开埠】●

难怪鸦战中,一度占领上海的英特命全权大使璞鼎查,在踏勘了水陆形势后,对炮兵少尉巴富尔说:你将出任驻上海领事,英国的发展,将从这里开始。

也难怪《南京条约》订立的第二年,1843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一上任,马上会见上海道宫慕久,并于数天后的11月17日,宣布:

黄浦江边从苏州河到洋泾浜也即外滩这一段,为洋船停泊区域,英国人有权在外滩租地居住。

这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上海开埠。

从此,每逢这一天,上海的外国人都要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热烈庆祝。

 

●【——我在伦敦的发现】●

2010年我游览英国,一个人在伦敦住了一周,无意中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

当年英国人在上海,最注重的是外滩,而伦敦的泰晤士河,犹如上海的黄浦江;

与外滩相应的位置,则是国防部、财政部、唐宁街、国会大厦、英国国王加冕的西敏寺大教堂……

这是无意的巧合,还是有心将外滩模仿伦敦?

 

●【——租地】●

两年后, 1845年,巴富尔与宫慕久正式订立《上海租地章程》。据此,大致东起黄浦江边、西至今河南中路、北濒苏州河、南临洋泾浜这块土地,也即外滩一带,就成了英国人的租界,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租界。

租地须有凭证,名《出租地契》,因由苏松太兵备道即上海道发给,俗称道契。正式拿到第1号租地道契的,是英国最大的鸦片商,在林则徐禁烟时逮住过的颠地。

 

●【“万国建筑博览”“东方华尔街”】●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外滩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西洋建筑,租界的范围也不断扩大。20世纪20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称“欧洲大战”)结束,西方资本主义一时繁荣,外滩不少房屋拆旧建新,“万国建筑博览”达到了鼎盛。

由于这些建筑大部分为金融行业所有,因而外滩还有“东方华尔街”的美称。

 

●【三十年代外滩没有建成一幢房子】●

但自1929年西方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1931年东北“九一八”事变,半年后,上海又发生了“一·二八”抗战。在上海的外商,不仅由于本国经济受到打击,同时预感中日战争终将爆发,哪里还肯投资建屋?

惟一例外的是,1936年,中国业主的中国银行奠基;可是,翌年“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工程虽因在租界内可以继续,也直到1941年才竣工。

(按:一战时,外滩有两处德国人的房产,被中国政府没收,即23号中国银行和14号交通银行,遂成为建国前外滩最后落成的两幢建筑。)

因此,整个20世纪30年代,外滩没有建成一座新的建筑,一座也没有。

很多书,如上海导游培训教材《现导》,说外滩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可谓完全不顾历史事实。

 

●【四十年代造了最后一幢】●

 “八一三”以后,日军占领华界,租界成为“孤岛”;四年后的冬天,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外滩的主权才重归于中国。那些年,外滩自然没有新建筑。

解放战争时期,外滩兴建了最后一栋屋宇,即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银行,恰恰就是最早颠地所租的那块地皮——不过当房子全部造好时,已经是新中国了。

建国后,外滩绝大部分建筑,由于外国业主久久拖欠高额征收的房地产税和维修费用,不得不将房产作价抵偿,遂为国家所有。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