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上海丈夫称妻子为“家主婆”,因为他自己是一家之主。斗转星移,乾坤颠倒,上海的家主也不知哪年哪月开始换了角色,丈夫成了“家主公”。这恐怕要怪当今的应试教育机制,太有利于女生,男孩在学校丧失的自信心,要工作以后花很大的力气才找得回来,有的也许一辈子就没有了。
外地人常嘲笑上海人“气管炎”(妻管严)。上海男子并不讳言惧内,有的坦然一笑,昂然反诘:怕老婆有什么不好!索性怕了,倒也不大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的惊吓。
还有,别说现代社会文明,外地尤其农村,老公打老婆,大有人在。上海可不兴,最没用的男人打老婆,哪个打了,传出去,顶风臭十里。
夫妻二人,谁为家主?这要一看是谁说了算,二看谁在干家务。
如今上海多数家庭是妻子说了算,而且不光大事。有时妻子也会征询丈夫意见,丈夫多半嗫嚅,而一旦说出的与妻子的既定不同,马上会遭霜脸剑舌,分明是真主意假商量。
男子汉的大权既已旁落,干脆清静省事,悄悄截留外快,藏点“私房钱”,应不时之需。有志气的,乐得腾出精力,叱咤风云于政坛,搏击浪潮于商海,尽责企业,奋力工程,潜心图书馆,贡献实验室。
家务谁干?上海的“马大嫂”(买、汰、烧),男子并不少。不信?去菜场走走,精明懂行地挑拣,恰如其分地还价,须眉不让巾帼。
居室装潢属工科,理当男比女强,可在建材市场,点头决策的全是女子,大男人一介挑夫而已。
随妻入超市,夫俨然跟班,肥的拖喘,瘦的拖眩,于是告饶,下回别叫我来了。报载深圳等城市的超市已有“老公休息间”,实际上的“老公寄存处”,上海不知有没有。
上海的丈夫落到了家主公的地步,非牝(pìn)鸡之司晨,实阴盛兮阳衰。其实女强人多点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强得不一定是地方。试看现在许多售货柜台尤其售票窗口,凶巴巴的大多是女人。
曾有某“小女人”在报上凛然发问:“男子汉哪里去了?”哪里去了?问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