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二字,原含贬义,正如欧洲建筑古典派曾经嘲弄之哥特式、巴洛克式,是昔日正统京派对上海文化有所鄙视的说法。
但海派文化不仅生存,而且发展,以致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世界发展的方向。
因此,今天我们说海派文化,非但没有贬义,还带着点儿自豪。
海派文化可以追溯到本地海港都市文化、外省市文化和海外文化三个来源。
很多书说海派文化源于晚清的海上画派,那是倒置了本末。只能说海派文化促生了海上画派,海上画派体现了海派文化。
海港都市文化
宋末元初,上海由镇而建县,成为江南地区港口贸易城市。
但不久,元世祖下令禁海,明因久患倭乱,清初防郑成功等,也都曾海禁甚严,“片板不许下海”(《导基》称“明末清初西洋、暹xiān罗之舟岁岁来此”,绝无可能);海禁结束后,上海市廛(chán)渐荣,发展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商贸经济的勃兴,形成了与传统农村文化不同的港口都市文化。
外省市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涌入上海的外省市人口与年俱增。
上海人有句老话:“大家都是乘柴爿船来的。”怎么叫柴爿船?从前的小火轮烧柴爿,从十六铺码头,或苏州河边,一上岸,你就是上海人了。
●【“外地人”压倒多数的优势】●
据建国前夕统计,当时上海地区的本地籍人口,只占15%;将近是一半江苏人,1/4浙江人,另外广东人、安徽人,以及鄂、鲁、湘、赣、闽等地人,都是移民。
外省市人口是土著居民的5倍以上(现在这个比例更要高出许多),占了压倒多数的优势,其文化岂能不影响于上海本地之文化?
就移民比例之高这一点说,中国老城市中,大概只有北京与上海类似。但外省市文化却很少影响北京本身的文化。为什么?北京是皇城,700多年前的元代已定为首都(金定为中都更早1153年,据此,则已850余年),还不说3000年前就是周朝封侯大国燕之国都的历史。京畿(jī)文化根深蒂固干壮叶茂,庞然堂堂巍然皇皇,岂是外省市文化动摇得了的?外省市文化一进北京,就被“京化”了。
上海算什么?3000年前一大半土地还在水里,700多年来也只是一个县城,最高行政长官知县,级别是七品,比省以下的道、道以下的府、府以下的州还小。区区上海县,蕞(zuì)尔上海县,连近旁的苏州都不敢比附,更别说省城,又遑论国都!而上海“县”升格为上海“市”,你信不信?迄今才几十年。
上海都市文化仅仅相对原先的乡土文化而言,充其量只是地方都市。全中国类似的都市车载斗量,不知凡几。上海没有北京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雄伟的文化实力,消受不了排闼而来的外省市文化,只能与之糅合,连同自己本身的文化,大家伙一块儿“海化”吧。
海外文化
那自然是上海开埠以后的事。当年五口通商的五口,上海不仅最重要,发展也最迅猛。1846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不过108人;到1930年,猛增至6万余;抗战胜利那年,又翻了一番——这12万余外国人,仅指登记在册的,此外自然还有许多。
●【敞开胸怀,接纳难民】●
上海是敞开怀抱的移民城市,十月革命后“白俄”受凌辱被驱逐而逃亡,1918—1931年,14年间,来沪约1.5万人,大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不乏文化艺术优秀人才。
犹太人因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故基督教视之为异教徒,加上千百年来经商致富,一直被欧洲人敌视排斥。自1933年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大规模排斥杀害犹太人,直至二战中欧洲600万犹太人丧生。当时全世界惟一不须签证和担保就可以入境并落户的上海,敞开胸怀,接纳了3万犹太难民。
上海人在容外这一点上,从来不小气。想必受风气之浸染,来到上海的各国、各地人,也很少发生其他移民城市常有的龃龉(jǔ yǔ)磨擦。
●【彼展宏图,我也受惠】●
上海不仅可以进来,可以住下,而且可以生财,可以发展。外国人到了上海,就不想离开,呼朋引类,又招惹更多的人来。
就算来者不善,是“冒险家”(比如上海人最熟悉的两位犹太人,沙逊是富翁来华投资的,哈同却是“瘪三”冒险家),人家是经过资本主义熏陶的,谁叫你是“乐园”,提供了那么利好的机会,那么广袤的空间?
何况,洋人中不乏携带资本的财阀,大有文化科学艺术的精英。
结果是,上海很多人家都有成员直接或间接供职于洋行企业,服务于租界机构;不少人受过教会学校(如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中西女中、徐汇公学)的培育,教会医院(如公济、仁济、广慈、体仁、同仁)的诊疗;高知中许多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知识界有关系密切的师友;还因1908年美国首倡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知识界为之拥护,怀着颇深的“美国情结”。
上海天生是个海。
华洋杂处,五洲同住,朝往夕来,耳濡目染,中西文化又怎么可能不冲撞,交流,移化,融合?
●【官气重、商气浓、地气厚,不如人气足】●
海派文化不可能产生于北方城市如北京,也不可能产生于岭南城市如广州,更不可能产生于内地城市如重庆、武汉。官气太重,商气太浓,地气太厚,都不行。海派文化只能产生于人气太足的上海。
明朝时就把眼光朝向西方的徐光启(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是上海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鸿章、盛宣怀等在上海创洋务之业并把局面做大,中国最早的机器纺织厂、中国第一家像样的官办军火工厂、中国第一家国内资本银行、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统统诞生于上海,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华民国的“产房”】●
上海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内中心,又是宪政两大阵营(直隶之天津、两江之上海)之一,在中国进步思想潮流中,始终居领先地位,这不是自己封而是为历史证明了的。
如诞生中华民国的“产房”,就在上海南阳路,距寒舍百步之遥的惜阴堂——辛亥革命时,南北方代表就在此开会,制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后修改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起了立法机构的作用,中华民国临时国会的基础,也由是奠定。连清帝的《退位诏书》,都是张謇在惜阴堂起草,经胡汉民等人过目,交唐绍仪发到北京的。
“产婆”是惜阴堂主人,庚子之乱时向盛宣怀献东南互保之谋的赵凤昌。当北方袁世凯坚持新政府内阁总理必须唐绍仪,南方革命党人则声称非同盟会员不可任此职时,列席的赵轻轻一句“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大局定矣;又争论军权要职陆军总长,北欲段祺瑞,南欲黄兴,赵提议段长陆军,黄任参谋总长,议讼息矣。
●【中共诞生于上海】●
《gcd宣言》最早翻译于上海,中国gcd诞生于上海,党的地下活动借租界隐蔽而开展,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个“海”字,点得海派文化之龙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