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
茶是中国的“国粹”,传说创始于神农氏,学术界普遍认为,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人就饮茶了。
西汉末成书的《尔雅》,将茶称为“槚(jiǎ)”,并说早采的叫“荼(tú)”,晚采的叫“茗”。“荼“是苦菜总称,茶味苦也。鲁迅诗句:“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唐代,饮茶已成风气。陆羽著《茶经》三卷十章,将“荼”字去掉中心一横,称为“茶”。全书篇幅不长,却从茶名考证、采茶方法、制茶程序、煮茶器皿,说到火候、水质、饮法、茶礼以及产品产地等等。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世尊为“茶圣”。
比陆羽稍后的诗人卢仝(tóng),有一首写饮茶的长诗,说: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的号),乘此清风欲归去……”
不得了,他要飞蓬莱仙山去了!
茶饮七碗,够多的了。有一首禅诗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典出赵州和尚:有僧问如何是禅。师反问:你以前来过吗?答没有来过。师喝:“吃茶去!”
从唐、宋文学作品看,如“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当时人们饮茶都离不开一个“煮”字。唐以前,是茶叶碾成细末入水煮;五代后,茶叶煮汤,尤其讲究茶具。
大约在明初,创瀹(yuè)饮,即用开水冲泡,那就便当多了。茶叶的生产方法,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紫砂壶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出口与品牌】★
明末清初,茶叶开始出口,很快超过丝绸和瓷器,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至康熙末,更是跃居第一。英语的“tea”,即从中国福建话茶叶的读音。
一般认为,西方人多肉食,性格好斗,饮茶可以消食,减少暴力倾向,养成绅士习尚。
外国人起先不会吃茶,得到中国带回的茶叶,呼邻共享,倒锅中,加水,煮沸,滗(bì)去苦汁;再加水,煮沸,滗汁;再煮,滗……几番折腾,直到苦味大减,乃加糖或盐,皱眉嚼其叶渣。
但这是最初,很快,人家不仅学会吃茶,鸦战后,连种茶、采茶、制茶、销茶,统统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了。
茶含有茶多酚等成分,对健康有益(但过酽反而损胃伤肾),口味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价格也不算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另二是咖啡、可可)中最普及、饮用人数最多者,消费量超过了包括咖啡、可可和所有碳酸饮料、酒精饮料之总和。
可惜,中国茶有名品而无名牌,全国7万余家茶叶企业的年产量,只相当于一家英国“立顿”,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仅仅1/10,你想不通吧,却是事实。
★【茶道与茶礼】★
中国古代有茶道,闽粤间好功夫茶,繁文缛节,耗费时间。今卖茶商店或借名标榜“茶文化”,其实潦草表演而已,况且看客来去匆匆,有什么文化可言?
古人有“茶不移本”之说,意思是茶树不能移栽,只能靠种子繁殖。故茶有至性不移的象征。民间婚姻遂有“三茶”之礼仪:订婚“下茶”,结婚“定茶”,同房“合茶”。俗语“一女不吃两家茶”,即一女不嫁二夫。
斟茶待客,要注意礼仪。如茶具要清洁(一次性杯子虽卫生却失礼),茶叶别用手指撮;浓淡最好问一声客人,注水不要太满(俗谓酒满敬客,茶满欺客,其实酒也只须斟七八分);杯盅置托盘,若无,则双手奉上,指勿碰口沿。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情意融融在其中。
受茶也要有礼,双手承接,当然道谢;饮时杯盖摘手中,勿反过来放桌上;如烫,可慢饮,不要嘴吹;茶叶若有梗,留杯中,不要弃于桌,那与坐下前拂凳椅灰尘一样,是嫌主人不道地。
主为客续水,客如小辈,欠身示敬,如平辈,可右手中指轻叩桌面,老派五指端触桌,中指叩,仿佛伏地顿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