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一、长城、古都与古城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0:48:27

长城

●【定义与意义】●

长城正名“边墙”,是不成围的筑于边境的城墙,冷兵器时代浩大的防御工程。有人以历朝北患皆越长城而南,认为此设施毫无用处,未免苛求。盖单纯的防御工程固然消极,但长城在极大多数时间,隔离侵犯骚扰,还是起了作用的。

近代有人研究,长城选址,恰是400毫米等降水线(年降水量),盖其北气候土地适宜畜牧,其南则便利农耕。

筑长城作为中原之屏障,成本远低于大量军队驻屯,更别说无胜负把握的出击、多牺牲将士的战争了,就算赶走了游牧民族,那北边地方对汉族人也几乎一无用处。

 

●【秦之万里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战国时秦、赵、燕北面的长城留存,加以连筑,并延长,西起临洮(táo,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约5000公里,号称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的匈奴、东胡。所谓连筑,只是大致而言,有的地方就是一段城墙连一段山岩;也有设前后几道城墙的。

 

●【汉长城与丝绸之路】●

汉代为保护丝绸之路安全,更将长城向西伸展,至敦煌,分两路,西北,“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南,“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各向西,直至帕米尔高原,全长约1万公里。

按:“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近代一位德国地理学家创立的。中国古代与西方进行丝绸等商品的贸易,其实不止一条通道,大致有北、中、南三线:北线走漠北;中线在天山北麓;南线才是我们通常说的经过河西走廊的那一条。

 

●【版筑】●

秦、汉长城,都用版筑(干打垒)方法,先打木桩,拦厚板,填泥土,间以碎石、柳、苇;夯实一层,再填一层,再夯实……然后拔桩,拆板,夯筑另一段。

其后,各朝代根据需要,对于长城,有修有不修的。如唐太宗,说我用名将守边疆,百姓安定,远远胜过筑长城。康熙中,蒙古定,放言:“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明代砖石长城】●

明代修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边上的虎山(旧资料说东到山海关老龙头,实际上还要向东远远伸展,横跨整个辽宁省),重要地段筑内外两道,连同利用天然岩石形势的山险墙,全长约8850公里。

明代长城,山西以西部分,大多仍用版筑;而在华北,基本上使用砖石。今开发旅游的,大都是明代的砖石长城。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状态一般的约20%,其余多为断壁残垣(yuán),甚至黄土一堆。

所谓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惟一能见到的地面建筑物,见于胡适1931年3月的日记,说张继在一次演讲中说,假如人能到月球上……事实上绝无可能。地球上比长城明显的建筑物多得不得了,比如高速公路。而隔了大气层,太空看到的地球,只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保护长城】●

对于长城古迹的保护,我认为应存其原貌,而不是整修一新。

试问:八达岭无一旧砖,苍凉何在?嘉峪关鸟语花香,卫戍谁苦?

只有踏上没修过的长城,我才感受到工程之艰巨,将士之危难,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体会“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壮。

 

●【长城构成】●

长城主体是城墙,前方对敌,有“垛口”,也称“雉堞”(zhì dié),上部有瞭孔,中间有射洞,可护身以瞭望或射箭;

后方的矮墙防止跌落,因比前面的低,故又称“女墙”,墙体有通风、排水孔洞,有人以为射箭孔眼,非,哪有对内射箭的?

 

●【敌台,不是烽火台】●

城墙大约每隔70米,建有一座“敌台”,台上筑楼,故又称“敌楼”;有的空心,可隐蔽士兵,储藏粮食、军火,故又称“空心台”。

常有人把敌台叫做烽火台,误。长城上没有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远离长城,是传递信号用的,无防御功能。

守望于烽火台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情,立即报告信号,昼点烟,夜燃火,并放炮,以烟缕、火堆、炮声数,表示敌兵多少:一为100人,二为500人,三1000,四5000,五10000以上。

 

●【狼烟】●

敌情称“狼烟”,古书载狼肉食,粪晒干后点燃,烟重,直缕不散,又黑,易于识别,故名。《辞海》也这么解释。

其实这一说法大可怀疑。今人从动物园讨来狼粪,试验,因狼是纯食肉动物,粪便非但不易燃,烟也散逸,而且颜色浅棕,比柴草烟淡了许多;

更何况狼这家伙四处乱跑,荒野大漠,要寻觅到足够点燃烽火的狼粪,想想也不可能。

其之所以称狼烟,奔袭之敌奸诈凶恶如狼耳。

 

●【名关】●

长城在和平时,也要出入行人车马,故两山之间的道路,常建关隘(ài)。中国名关甚多,旅游著名者,由东向西,如: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濒渤海,号称“天下第一关”,扼华北、东北之要冲,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故一般提到关内、关外、闯关东(东北)的关,就是指山海关;

居庸关——“徙(xǐ)居庸徒”而筑,故名;

八达岭——道路四通八达,额曰“居庸外镇”,号称“北门锁钥”,但如今那长城修得实在太新,游人又经常太多。

按: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筑“人”字形坡道,前后用两火车头,将列车一推一拉上山,这段铁路就在附近的青龙桥,何不顺带看看?那儿有詹天佑的纪念铜像。

关于詹天佑,有三点须说明:

一、“人”字形(或称“之”字形)铁道,最早出现于南美洲山地的森林或矿山,美国首先在铁路干线上使用;单用一个火车头,也可以推拉整列火车。詹天佑的功绩,是大胆应用,巧妙施工。

二、列车连接车厢用的“詹氏挂钩”,是美国工程师伊利·汉尔顿·詹内于1868年首创的,有人讹传为詹天佑发明。詹天佑得知,连忙声明不敢掠美,并在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故意译为“郑氏挂钩”,可见风范。

三、决定全部依靠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并且鼎力支持京张铁路的,是袁世凯。

金山岭——密云东北,无论城墙、敌台、山势,远胜于八达岭,且位于去承德的公路边,往返避暑山庄者,尤值得趁便一游;

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北,两边山高岭峻,南来北往大雁被阻,须从关上才飞得过去;

嘉峪关——筑于甘肃酒泉嘉峪山,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建筑完备,可惜修得簇(cù)新,城砖棱角分明。

 

●【“新世界七大奇迹”】●

21世纪初,有外国文化商发起评选“新世界七大奇迹”。国外媒体大多未予报道,列名候选者似也不加关注。惟我同胞中某些人,惟恐长城不被选中,耸动视听,推波助澜,动员男女老少,发短信投票,让电信商赚了个盆满钵溢。

2007年公布结果,评是评上了,可除了一时浮名,什么也没得到,长城依然长城,“新七奇”过眼烟云。今日回首此等闹剧,国人诸君宁不汗颜乎?

 

●【世界七大奇迹】●

注:“世界七大奇迹(观)”,乃古罗马一建筑师所云,指今之——

埃及二:开罗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

伊拉克一:巴比伦空中花园;

希腊二:雅典奥林匹亚宙斯神像、罗得岛太阳神巨像;

土耳其二:摩索拉斯基(波斯帝国总督名)陵墓、阿尔特弥斯(月亮神,罗马神话称狄安娜)神庙。

按:该“世七奇”,仅局限于地中海东半域,其中四奇毁于地震,二奇焚于大火,今惟存一金字塔。

即使此古“世七奇”权威,全世界那么大地方,又何止“七奇”?此后人类历史2000年来,更该添多少新“世奇”!


古都

●【定都三原则】●

古今中外,定国都皆有三个原则:一安全,防卫外敌;二有利于统治全国;三物资供给充足方便。

中国在夏与商的前期,国家不成熟,国都不固定,迁都犹如搬家。

自商中期盘庚迁都殷后,国都的中心地位,愈来愈凸显。

现代最早提法是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早先西安、洛阳】●

西安——古名长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国都。高屋建瓴,进争锋天下,退稳守关中。城市格局如白居易形容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xī)”。今西安城墙是明代藩王筑的,比昔日国都时小得多。

市内古迹如大雁塔、碑林、钟楼、鼓楼。碑林历史之悠久,藏品之丰富,艺术之上乘,堪称中国之最。

洛阳——曾名雒邑、洛邑。东周、东汉、魏、晋等国都。“天下之中也。”

市内古迹如白马寺、关林。郊外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

中国自西周至唐末,2000年间,凡全国统一的政权,建都非西安即洛阳,有时还是“西京”“东京”齐名,反正两者必居其一。


●【近1000年来定都】●

然而自五代后,1000多年来,不再以此两城为国都。何以?盖因隋唐之际,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变坏,经济重心南移也。

不在西安、洛阳,国都定哪?北宋在开封,金以北京为中都,南宋偏安杭州;但从元代始,中国的国都,不是北京,就是南京,又是两者必居其一,尤其北京。

北京虽在北方,但可凭借京杭大运河依仗南方经济。


●【——北京】●

北京——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永乐后与清入主中原之国都,称顺天府。背倚燕山山脉,南临华北平原。保存宫殿、坛庙和皇家园林丰富完整。

可惜建国后当政者大举拆毁城墙、牌楼。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等痛心疾首。昔日举手赞成拆城的人大代表,后来无不哀叹,噬(shì)脐莫及。不过当时最高领导一言九鼎,谁又有胆量敢反对呢?


●【——南京】●

南京——古称金陵,后名建业、建邺、建康等,三国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所以唐时已将今之南京称为“六朝古都”)、南唐,以及统一全国的明初和民国初、末各一段时期的国都,明代称应天府。“龙盘虎踞”,得长江之利。

城墙明太祖所筑,雄伟坚固,依山水地势,不按传统之方形;号称周长九十六里,实测约34公里,仅次于世界最长约40公里的北京城,今存约24公里,世界第一。

正门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民国时改名),是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瓮城城门。


●【六大古都】●

以上四古都,再加上开封、杭州,为六大古都。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因大运河北上洛阳这段水浅效低,五代大部分及北宋,取大运河一段汴河之运输便利,而定为国都;但因为靠近黄河,历代常遭水淹,地下文物呈多层状。市内古迹如铁塔(褐色琉璃)、相国寺。

杭州——南宋时称临安府。吴越(开国钱镠,末代钱俶)、南宋等国都。缺帝都之雄伟,独山水之明秀,风景殊丽,号称“人间天堂”。宫殿较简,遗址在西湖东南。杭州方言人称杭州“官话”,有儿化音,是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影响。


●【七大、八大古都】●

如谓七大古都,则再加河南安阳,商代国都,称殷墟,曾出土大量甲骨文,以及青铜器、玉器等。

近年,又有人主张,以郑州(有夏代文物出土)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如此,则八大古都中,古称“中原”的河南,占有其半矣。

此外,沈阳是清入关前的国都,原名盛京,有清故宫等。


古城

除上述古都外,最著名的古城是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

●【平遥】●

平遥城建于明初,城墙加六城门,与道路组合,平面形状就如行动着的灵龟,头南尾北,但位置故意有偏;四门如足,似划水而有趣。

因城门易受攻击,故将城门两边的城墙向前突出一块墙体,称门边墙,如“凹”字形;后来就沿城墙每隔一定距离,造一段向外突出的部分,称马面。两者作用相同,都是站在那儿从侧背方向用箭射击攻城门、爬城墙的敌兵。

城中市楼、县衙、文庙、武庙、商铺、民居等,基本保留明清原貌,灰头土脸,古风淳朴。

本来,平遥也要大搞旧城改造工程,规划建成宽敞大道、街心花园,全国到处可见的模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保存平遥古城,功留青史。


●【丽江】●

丽江远离中原,城制独特。据说土司姓木,故不建城墙,否则成“困”,实际上周邻其他少数民族强大,建城墙也守不住,索性敞开。

五花石街道下设污水沟渠。纳西族民居与东巴文化别有情致。更因得玉龙雪山融水急湍之利,加上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宿雨含红,朝烟带绿”(《徐》),人称“高原明珠”,胜过江南水乡。


●【古城墙完整者】●

中国古城城墙完整保存的,真的只有三座半:平遥外,还有湖北荆州、辽宁兴城(宁远古城),西安算半个。

另外,如兼具军事和防洪功能的安徽寿州等,只好算半真半假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