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四、佛寺与佛像 3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9:23:18

 大雄宝殿

●【大雄是谁】●

佛寺之主体建筑,“大雄”的宝殿。

大雄是谁?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意为大勇士,一切无畏。所以大雄宝殿的主尊必为释迦牟尼佛。

有的大雄宝殿供三位主尊,仍突出中间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背后,是海岛观音。两壁群塑,罗汉或诸天。

 

主尊

●【一佛】●

主尊如一位,当然为释迦牟尼佛。

 

●【一佛两菩萨,文殊和普贤】●

他的胁侍,一种可能两位菩萨:左文殊、右普贤,合称“华严三圣”。

这时,释迦牟尼佛也可能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略有不同,称为法身毗卢遮那佛(详见下文“三身佛”)。

有的两边外侧,再加诸天中的大梵天、帝释天。

 

●【一佛两罗汉,伽叶与阿难】●

另一种可能,胁侍是两位罗汉,体量比菩萨小,形象如同比丘,而且侧身,或侧半身,那是他十大弟子中的两位。

两人的年貌有明显区别:老年是伽叶,青年是阿难。

 

●【两大弟子立过功】●

释迦牟尼佛既然有十大弟子,为什么单单供奉这两位?原来他们立过大功。

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遗言“有生必有死,精进勿懈怠”。但因他生前没有留下著作,众弟子对于如何遵奉师训,光大佛法,甚感困惑。

这时,十大弟子有八位健在,其中年资最长的伽叶,站将出来,环视众人,作了一个长揖,建议大家,共同回忆师尊生前传授的佛教理义,然后一起解释,记录,整理,结集出最早的佛经。众人无不赞同,随即行动。

当时诵出佛经最多的,便是那位年轻的阿难。

 

●【为何伽叶抱拳、阿难合十】●

对于两人的形象,为何伽叶抱拳、阿难合十?

20多年前就有导游问过我这个问题,但迄今未见哪一本书解释。我认为,只要根据以上故事所述,就不难明白:伽叶与众师兄弟协商,须示敬谦,故抱拳作揖;阿难背诵教义,须尊本师,故双手合十。

这是我的发明,在上海几个院校百余课堂上讲过30年,至今未见异议。

 

主尊如三位,有三种可能: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和三身佛,皆结跏(jiā)趺(fū)坐莲花座上。

 

横三世佛——横是空间,故又称三方佛,佛首皆作螺髻状。

●【空间世界三佛】●

中——娑(suō)婆世界(污秽的堪忍的世界,世人所生活的世界,也是释迦牟尼佛住的世界,目的是教化大众,慈悲度人),释迦牟尼佛,常右手举胸前,作说法印,即中指指尖与拇指节间相抵,余三指半屈伸,或双手作转**印(又称“狮吼印”),拇指、食指拈成小圈,两圈相触,右在上,掌心朝外,左在下,掌心朝内,合成“卐”形;

左——东方净琉璃世界(光明世界),消灾延寿药师光佛(也可简称药师佛),常双手仰置腹前,托**,或宝塔,也有左手托钵、右手持丸的样子;

右——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手印极大多数是右手作接引印,左手托金莲台(详见下文“法堂”);或作上品上生印,即拇指指尖与食指前二节相抵、余三指并伸。

 

●【如果三佛有胁侍】●

倘如这三位佛各以菩萨为胁侍,则:

中间:“释迦三尊”,或曰“娑婆三圣”——中释迦牟尼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

左边:“药师三尊”,或曰“东方三圣”——中药师光佛,左除盖障菩萨(象征光明的日光遍照菩萨),右虚空藏菩萨(象征清凉的月光遍照菩萨);

右边:“阿弥陀三尊”,或曰“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左观世音菩萨,右大势至菩萨。

 

竖三世佛——竖是时间,故又称“三世佛”(这里“世”指世代)。

●【时间世界三佛】●

中——现在世,释迦牟尼佛;

左——过去世,燃灯古佛,又称定光佛,他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要成佛,其手印也常作说法印,但与拇指相抵的是食指指尖;

过去佛还有一种可能,是伽叶佛(注意:与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伽叶同名,但不是同一人),佛经说过去世共有七佛,第七位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的最后一位,已过渡为现在佛),于是将第六位伽叶佛作为过去七佛的代表;

右——未来世,弥勒佛(梵文音译迈达拉佛,藏语称强巴佛),其手印常作狮吼印,大致同上述“横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之“转**印”,但与拇指相抵的是无名指指尖。

说明:竖三世佛的左右两位佛,也有位置相反的,因为过去与未来,到底以哪个为尊,各派见解不一。

 

三身佛——同一位佛现三身,三种形象,各强调、代表其一个方面。著名居士周叔迦先生比喻为同一个人拍三张照片,用于不同的证件:

●【一佛而三身】●

中——毗卢遮那佛,表佛法本身,故称清净“法身佛”,相当于身份证照:常戴毗卢冠,双手举胸前,拇、食指并拢或相触,余三指环屈,右掌抱左指,作毗卢印;

左——卢舍那佛,表经过修行达到佛的果位,故称圆满“报身佛”,相当于毕业证照:常双手外摊,作卢舍那印;

右——释迦牟尼佛,表应信徒需要,度众生解脱,故称千百亿“应身本师佛”,或简称“应身佛”,相当于工作证照:常作说法印。

 

上述三种,华东地区普遍供奉横三世佛,西南地区较多三身佛,藏传佛寺常见竖三世佛。

 

●【佛像坐姿】●

佛像通常有坐、卧、立姿势。坐姿常见者三:

一是结跏(jiā)趺(fū)坐——又称全跏坐,或如来坐:双膝弯曲,两足置于另股(腿),脚心朝上。佛教认为这种姿势最安稳,不易疲劳,且身心端正,故修禅者常用。

二是半跏坐——又称菩萨坐:一足置于另股,另一足自然下垂。

三是善跏趺坐——又称倚坐:双足自然下垂。

 

●【立像——旃檀佛】●

也有的殿堂供释迦牟尼佛的立像,称旃(zhān)檀佛。因释迦牟尼佛生前反对造像,信徒只好趁他站在岸边时,悄悄照水中倒影,用檀香(旃檀)木雕刻成最早的佛像。

此像立姿,右肘上举,掌心朝外,为施无畏印;左臂下垂,掌心也向外,为与(如)愿印。衣服包括袖子,都有水波涟漪纹,

 

●【舍利弗和目犍连】●

旃檀佛的左右胁侍,虽也罗汉妆束,却不是伽叶、阿难了,而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另两位,他们的年龄相仿。

左为“智慧第一”即文才最出色的舍利弗(《心经》里的舍利子就是指他);

右为“神通第一”即武功最高强的目犍连(旧剧《目连救母》主角的原型)。

这两位罗汉,比释迦牟尼佛先涅槃,所以佛教徒结集时不可能参加。但他俩在世时,一文一武,是释迦牟尼佛最能干的助手。

 

●【卧像——涅槃佛】●

释迦牟尼佛向右侧卧,右手支颅,左手置髋,神态安详,嘱咐后事。这种姿势,心脏不受压迫,血液循环通畅,最宜安卧。

海岛观音

大雄宝殿后面,海岛观音,或称渡海观音,是观世音菩萨在南海普陀山形象,足踩鳌首(鳌形似龟,四足,相传大地载在它的背上,动一动就发生地震),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是遍洒甘露用的。

 

●【佛的修道像和鹿、猴】●

观世音头上,有释迦牟尼佛的“修道像”。悉达多29岁出家,至35岁成道,其间因食不果腹,清瘦枯瘠,甚至露出肋骨,故也称“饿佛像”。

两侧有梅花鹿衔花献乳,猕猴奉桃敬供,含义是修道成正果决非容易事,连佛祖都曾深山老林含辛茹苦修行6年。

 

●【善财童子】●

观音两侧,左胁侍善财童子,佛经说善财辗转奔波,先后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终于得道。善知识是佛教对名师的称谓,善财曾一一参拜,求教佛法,其中第二十七参,即在普陀山紫竹林“童子拜观音”。

此“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故事,喻成道过程繁复艰难,告诫信徒:修行要有信心,要经得起考验;你到此参拜的虽是佛像,实质上已见到佛;只要不断提高觉悟,总有一天得道成正果。

 

●【龙女】●

右胁侍龙女,以献夜明珠而成道,暗示信徒宜慷慨布施,广种福田。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后面两角,多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

左为文殊菩萨,司智慧(理论),骑青色狮子,尊号大智菩萨;

右为普贤菩萨,司行动(实践),骑六牙白象(象征“六度”),尊号大行菩萨。

 

罗汉或诸天

大雄宝殿之两壁,各一列群像,一种可能罗汉,一种可能诸天。区别两者最简单方法,是看其妆束:罗汉出家妆束,诸天在家妆束。

 

●【十六罗汉】●

罗汉群像照玄奘所译《法住记》,为十六罗汉,都有名字。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吩咐他们长住人间,护持佛法。所以有的历史较久的佛寺,就供奉这十六罗汉。

罗汉又称“尊者”,名号多为音译,不必详究。有的佛寺以形象称,如长眉罗汉,讲经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

 

●【十八罗汉】●

但在五代时,兼长诗、书、画的僧人贯休,醉中画十六罗汉,意犹未尽,多画了两位。贯休笔下的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黝然若夷獠异类”,总之,形象怪得很。

至宋代,苏东坡又造出那两位新加入者的名字(《现场》从《苏州风物志》抄来一长串另两位罗汉可能是谁,既不正确又无意义),遂成为十八罗汉。

现在的佛寺,供罗汉的大多为十八罗汉。为什么?

我认为,十八是两边都“九”,九表示很多,又为阳数之极。而且“十八”二字,声音响亮,言说口顺,俗语常用,如太湖十八弯、泰山十八盘、高楼十八层、女大十八变,梁祝十八相送;乃至十八的倍数,如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等。

 

●【二十诸天】●

另一种可能是二十诸天,即护法诸天神,男女老少都有,是形形色色的在家装束,比如:

菩提树神,女像,当释迦牟尼菩提树下修道七天时,曾为他遮阳挡雨;

坚牢地神,当魔王向悉达多喝问“汝之福业谁能证明”时,他高唱“我能证明”,证明释迦牟尼誓愿解脱众生烦恼的福业。

又如大梵天,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帝释天,天神之首,相当于道教的玉皇大帝——将他们作诸天,是为了显示佛教的伟大;

阎摩罗王,道教主宰阴曹地府的神祇;

紧那罗王,灶下烧火僧出身,传少林寺僧棍法;

日宫天;月宫天(女像);

娑竭龙王,观世音胁侍龙女之父,曾灭火护法。

 

●【鬼子母神】●

另有携着一名孩童的鬼子母神,相传她昔为牧女,已有身孕,适逢佛事盛典,偕王舍城(迦毗罗卫城)众人,载歌载舞,前往欢庆;不料途中流产,十分痛苦,呼众援手,皆不理睬,于是发誓报复。后成神,每天食王舍城内一小儿。

释迦牟尼佛劝阻,她表面听从,暗中仍攫食之。释迦牟尼佛藏起其幼子。鬼子母急,大恸,佛嘱将心比心,乃彻底悔悟,发誓今后非但不食小儿,且护祐天下孩童。

 

●【诸天低于罗汉】●

诸天因尚未涅槃成正果,级别低于罗汉,故只能站立在大雄宝殿两侧,有的还身体前倾,以示对佛的恭敬。

罗汉高于诸天,在大雄宝殿,可立也可坐。

迦叶、阿难两位,还常为佛胁持,当然,那位置,只有菩萨可以坐,他们只能站,不能坐。

 

法堂或三圣殿

●【西方三圣之殿】●

法堂是僧众说法和集会的场所,常作佛事。

净土宗佛寺,法堂位置多为“三圣殿”。

尽管佛教有众多三圣,但中国佛寺凡挂“三圣殿”匾的,都是供奉“西方三圣”之殿。其像为:

中,阿弥陀佛——大多右手下垂,手心朝外,作“接引印”,左掌平托金莲台,即准备着给信徒将来在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坐的莲花座;

左,观世音菩萨——多持净瓶、杨枝,遍洒甘露,头冠上饰有阿弥陀佛像;

右,大势至菩萨——多执莲花,头冠上饰有净瓶,菩萨“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消无名灾难,故名。

由两位菩萨头冠所饰,也可见西方三圣的地位上下与继承关系。

 

观音殿·圆通殿·大悲阁

供奉主尊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意译名,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称观音,后成为简称。

观世音本身之外,有三十二应身。如其有坐骑,则为金毛犼。

 

●【千手观音】●

有的观音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眼在手心中)。

千眼表示智慧“圆”满,无所不知;千手表示法力“通”达,无所不能。

或说“圆”是不偏倚,“通”是无障碍。所以供观世音菩萨的殿堂或称“圆通殿”。

千手观音有的真正雕刻一千只手;也有的四十只手,每手表示二十五“有”(有情,可简单理解为功能),25×40=1000。

 

●【菩萨无所谓男女】●

或问:观世音究竟是男是女?

答:这个问题,本身是个伪问题。盖佛教凡菩萨以上,皆金刚身,无所谓男女,仅有现男身相还是现女身相的不同。

宗教可以说都是男本位的,最初佛法西来,像皆男身。南北朝时为适应信徒向往,菩萨始有女像,盖女性善良慈悲,仿佛菩萨之救苦救难;但也作男像,唐吴道子名作就有男女两种观音。

宋代行理学,闺居不宜供男像,何况求送子嗣之类,此后观世音菩萨乃大都只作女像也。

 

藏经楼

●【法宝——大藏经】●

庋藏佛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法宝,全套佛经,即《大藏(zàng)经》,或称《一切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整套《大藏经》,是金代刻印的那部,因旧藏于山西赵城(今并入洪洞tóng)广胜寺,人称《赵城金藏》,原6980卷,6000余万字,现存4000余卷。

《赵城金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敦煌藏经洞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经藏、律藏、论藏】●

《大藏经》为佛经之总称,分三部分:

经藏——释迦牟尼所说之佛法经典;

律藏——信徒须遵奉之戒律规章;

论藏——佛门弟子高僧对于佛理之阐释。

中国和尚著作惟一不在论藏,而破格列入“经藏”的,是惠能弟子记录乃师言行与后世禅宗语录的《六祖坛经》。

 

●【三宝全,方为寺】●

凡佛寺者,须三宝具足,否则不能称寺,只可称院、庵。

何为三宝?

一、佛宝——佛,佛像,至少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之像;

二、法宝——佛义,佛理,佛经,《大藏经》;

三、僧宝——僧众。


●【尼姑未必住庵】●

俗谓“和尚居庙,尼姑住庵”,这话不对。佛寺都不称庙,庵则为小型的不正规的佛寺。而且,寺不一定居和尚,庵也未必住尼姑。

民间之所以那样说,盖寺大,庵小,中国和尚多,尼姑少,久而久之,讹传为庵乃尼姑所专居。

如上海青浦报国“寺”(玉佛寺的下伸院),都是尼姑;苏州东山紫金“庵”,都是和尚。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