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池】●
山门内外,或有放生池。
平心而论,这类放生,并不利生。昔北魏使者至梁,梁武帝与游,至佛寺放生池,问“彼国亦放生否?”对:“不取亦不放。”帝大惭。
钟鼓楼
●【钟楼的地藏王菩萨】●
钟楼楼上悬钟,楼下供奉地藏王菩萨,或简称地藏。
相传唐代时朝鲜半岛新罗国国王近宗金乔觉,出家为僧,携一白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修行于九华山,后肉身成神,为地藏王菩萨应身。
因地藏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尊号大愿菩萨。
地藏若有坐骑,为独角白犬,名谛听,或揭谛。
●【佛教高明处】●
按:我对于佛教,有两点评价胜于他教:
一、佛教从不侵犯别人,不像基督教有“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有“伊斯兰圣战”;
二、即使坠入地狱者,也要拯救他们。
●【钟楼为何供地藏】●
钟楼下之所以供地藏王,是借重于他的大愿和法力。和尚撞钟时念“南无幽冥教主本愿拔苦地藏王菩萨”,可使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众生,暂时休止痛苦,喘一口气。
故有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道明与闵公】●
地藏王两侧,左胁持道明,右胁侍闵公,两人是父子,但出家有先后,先入佛门为大,故道明居于上。
(关于地藏王的来历和道明、闵公故事,请参阅本书第十三卷第三章《龙华寺》)。
●【敲钟为何一零八】●
佛寺节庆,撞钟常108下,为什么是这个数?
不少书说,因佛教认为撞钟可解脱人生108种烦恼。但考诸佛经,关于烦恼说法多多,却从没提到108种烦恼。
或说是为了纪念古代108位高僧。若问他哪108位,必瞠(chēng)目结舌。
还有,如明人郎瑛《七修类稿》所载,说一年12月、24节气、72候,这几个数字相加,正好108。此乃文人臆测,凑合几个数字,佛教不承认的。
我考证过,这纷纷传说的三种猜测,毫无根据,都不可取。
倒是《清异录》上一句话,给了我启发:和尚念佛计数的佛珠,“以一百零八颗为上品,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
古汉语中,“三”是多,“九”是很多,二十七极多,倍之五十四,更多,又倍之一零八,愈加多。
念佛遍数,如以十计,少了;若成百上千,又太多;一百出头,刚好。
且一百零八,发音响亮,又是“十八”的倍数(参阅下文“十八罗汉”),作为撞钟之计量,不多不少。
●【晨钟暮鼓】●
另外,关于“晨钟暮鼓”,附会也多,如说晨敲钟,以鼓和之;暮鸣鼓,以钟应之。
其实,那是汉语修辞“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解释为烟和月笼罩着水和沙。
古代佛寺,无论清晨、薄暮,都是既敲钟,又鸣鼓。
●【鼓楼的伽蓝神】●
鼓楼下常供伽(qié,但照梵文音译宜读gā)蓝神,伽蓝是僧院、佛寺,所以伽蓝神即护寺神。
在中国,多以关羽作为伽蓝神。
●【关羽皈依佛教后成神】●
关羽本是刘备手下第一大将,北攻樊城时,孙权袭其后路。关羽回救,中计被杀。孙权将其头颅割下,送给了在洛阳的曹操。他身首异处,怒气冲天,阴魂不散,在云中大喊:“还我头来!”
玉泉寺住持普静法师是关羽同乡,听得呼唤,好生耳熟,抬头一瞧,老朋友,把魂儿招将下来,点化道:“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如要讲还头,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之头,问谁去要?”
关羽无话可说,稽(qǐ)首皈依而去。稽首,是跪下后较长时间磕头(此外还有顿首,是跪下后短暂停顿磕头;空首,是不跪下,头磕于手),可见心悦诚服;皈依,是成了佛教的人。
300多年后,开天台宗而被隋炀帝封为国师的智顗法师,梦见关羽自荐,愿意护持佛法。告于帝,帝即封其为伽蓝神。
许多书(如《导基》)漏了这个重要关节,变成关羽一皈依佛教就成为伽蓝神的了。
关羽在儒教是武圣人,在道教是三界伏魔大帝,在佛教,仅伽蓝神,保护寺院而已,级别很低,寓意三教相比,佛教更了得。
天王殿
正中前面,弥勒菩萨;背后,韦驮(或作陀)天;两边,四大天王。
●【目前菩萨未来佛】●
弥勒为梵文音译,意“慈氏”,他目前尚是菩萨,但将来注定成佛,是佛教的未来佛。
未来到何时?56亿7000万年。所以,佛教里别人佛是佛,菩萨是菩萨,不能随便称呼,惟独他是个例外,可称菩萨,也可称佛。
●【天冠弥勒】●
供在天王殿的,不是佛,是弥勒菩萨,其本身头戴五佛冠,像京剧里唐僧所戴的帽子,称天冠弥勒。
五佛是五方佛:正中毗(pí)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以及东方阿閦(chù)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布袋和尚】●
但中国佛寺的天王殿,大多供大肚弥勒——布袋和尚。
他原是五代后梁高僧,名契此,号长汀子,胖乎乎,笑兮兮,举止随随便便,说话嘻嘻哈哈,老背着个布袋,化缘化到什么物事,都往里面装,却永远装不满,人多时还喜欢掏出来叫大家:“看看,看看!”于是人们都称他布袋和尚。
公元916年的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在奉化岳林寺东廊下说偈道:“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此偈文字或有异,是我改为如此,平仄较宜,读来顺畅)言罢竟圆寂了。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胖大常笑的和尚是弥勒应身!后来,大约从宋代开始,即将他的形象供为中国的弥勒菩萨。
一般认为,应身(化身)总不如正身(真身、本身),为什么中国佛寺的天王殿,绝大多数供奉布袋弥勒,而非天冠弥勒?因为他的模样心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要有肚量,能包涵宽容;二要笑脸迎人,生平等心,成欢喜相。
常见弥勒联云:
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诸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护法神韦驮】●
韦驮是护法神。佛经说四大天王各有八位部将,韦驮原是南方增长天王麾下,列三十二部将之首。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时,两枚佛牙被捷疾罗刹(行动极快的鬼)偷去,一时大家急起直追,最后是韦驮赶上,夺回佛牙,既立了大功,又显示出本领,于是破格提拔为护法神。
韦驮是天神,应称韦驮天,有人称韦驮菩萨,是想象他既然是护法神,级别相当于菩萨吧。
●【四大部洲】●
佛教认为,世界四大部洲中,北俱卢洲人寿千年,平等安乐,无须护法;韦驮护法的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故称“威镇三洲”。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俱卢洲冰天雪地,无人,韦驮只须“感应三洲”。
●【韦驮两种姿势】●
韦驮手持金刚杵,姿势通常有二:一双手合十,乃礼佛;一以杵拄地,乃职司。
清人梁章钜笔记说,此两姿势各表示该寺接待云游僧人挂单与否。但佛教无此规定,接待与否,取决于该寺之制度,属十方(丛林),还是子孙(小庙)。
倘属丛林,佛寺为佛教公有,必须接待;倘属小庙,庙产为方丈私有,可以接待,也可以谢绝。
●【十方丛林】●
所谓“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丛林”,是僧众会聚,如大树之合成丛林。
现代,丛林概指属于佛教协会管理、庙产为佛教公有的寺院。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本是护法之神,因为中国是农业国,赋予他们调风顺雨的职司,他们的名号和所持法器是:
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奏曲为“调”;
南方增长天王——执宝剑,挥舞生“风”;
西方广目天王——握龙蛇(原是网,称罥juàn索,后演变为条状动物,或说是蜃,似龙而无脚,似蛇而有角,姑称龙蛇),身有鳞片,抚之须“顺”;
北方多闻天王——持宝幢(zhuàng),即伞,撑之遮“雨”。
多闻天王音译毘(毗)沙门天王,因主兵、护财(佛教不主张蓄财,故没有正式的“财神”,由他兼),有时单独出现;或与韦驮配对,站大雄宝殿内前两角。
这位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名哪吒,因为在《封神榜》里有个父亲托塔天王李靖,中国佛寺塑多闻天王,常常也让他托一个宝塔。有的导游不懂,称之为托塔李天王。
●【调风顺雨四天王】●
根据四大天王的法器和职司,我创作四字句曰:四大天王,各管一方,调风顺雨,国泰民康。
有人喜欢说四大天王是风调雨顺,我认为不宜,盖风调雨顺是结果,调风顺雨是职司,且四字顺序,正好对应四方天王东南西北之法器。
因演义小说《封神榜》将四大天王敷衍成四大金刚,民间多如此称,其实不通,明明这是天王殿嘛。金刚在先前看到的山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