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耆那教与佛教】●
大约在悉达多之前一百100年,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已形成了婆罗门教。但此时,婆罗门教渐渐式微,出现了耆那(原义是克服情欲)教等新思潮。
悉达多新创的理论,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轮回业报等教义,以及耆那教的修行。他本人,受信徒敬仰,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摩尼史实】●
“释迦”是种族或国名,就字义译是“能”;“牟尼”是尊称,含有“仁”“忍”等义。释迦牟尼也可综合解释为释迦族或释迦国的圣人、智者、仁者。
释迦牟尼佛之生卒年份,说法不一,大致与中国春秋的老子、孔子同时,或略早。汉传佛教多将释迦牟尼佛的卒年作为“佛历”纪元,折算方法是公元年份加544年为佛历的年份,反之则减。
●【释迦牟尼佛生平“八相”】●
照佛教说法,释迦牟尼佛生平有“八相”。其前三相“下天”“入胎”和“住胎”,是从天上转世、投胎,到出生之前。
●【——诞生与出家】●
第四相“出胎”,说他一诞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向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佛教以莲花为圣花,本此。
中国从宋代以后,以左为尊,故释迦牟尼的诞生佛像,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印度正好相反,以右为尊,右手指天。
第五相“出家”,悉达多虽为王子,深感人生之痛苦,为求众生解脱,于29岁那年出家修行,入深山老林冥思苦索。
●【——成道相】●
第六相“成道”,悉达多苦修六年,已有所悟;又想到欲达圆满真理,须蓄养精神,深刻思索,于是入禅河沐浴。浴罢疲惫,幸遇牧女,飨(xiǎng)以粥。食毕,乃坐于一棵树下(此树后来即被称为菩提树),誓志:“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至第七天,魔王知悉达多如真的成道,于己不利,率众汹汹而来,团团围住。先令魔女诱惑,悉达多心如古井;又令魔兵围攻,悉达多岿然不动。魔王黔驴技穷,喝问:“汝之福业(为众生脱离苦海获得福报之作为),谁能证明?”
悉达多不屑言语,仅以右手指地。大地震动,坚牢地神涌出半身,高唱:“我能证明!”
霎时魔众惊散,悉达多起立,成菩提道,创“四谛”“十二因缘”等说。
菩提的意思是觉悟,得道,成正果。佛教以菩提树为圣树,本此。识别菩提树,可观其叶,如掌大,心形而长,叶端细且尖。
第七相“转**”,释迦牟尼既已创立佛教,便开始向弟子讲经说法,称为“初转**”;因其声洪亮,又称“十万狮子吼”。时释迦牟尼35岁,转**长达45年。
●【——涅槃相】●
第八相“涅槃(niè pán)”,释迦牟尼佛80岁时,自知阳寿将尽,到两棵桫(suō)椤树(中国一般指七叶树)的中间(一说四方各两棵桫椤树),侧身向右卧下,嘱弟子“有生必有死,精进勿懈怠”,言罢,坦然圆寂。
释尊“八相”中,因成道相(其手势称触地印)与涅槃相(即卧佛)手贴近身体,不易碰坏,故中国玉雕佛像,必此二相。
●【没有留下著作】●
释迦牟尼生前没有留下著作,这与中国的孔子“述而不作”十分相似。
有趣的是,比他稍后的苏格拉底,也没著作;柏拉图算是留下了三十六部《对话》(书中的主角是苏格拉底);只有亚里士多德,著述极为宏富。
●【大众部——大乘;上座部——“小乘”】●
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在诠释佛教教义时,发生了分歧,后来形成两派,一派主张传统,称上座部;一派主张革新,称大众部。
上座部坚持,佛教徒修行,全靠自身努力,别人的帮助不起作用,并宣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来教诲。
大众部认为,佛教徒不仅要自我解脱,还要帮助别人解脱,并宣称要将广“大”的众生,全部“乘”度到极乐世界彼岸,因而自称为“大乘(chéng)”。
既然,他们就把只乘度自我的上座部,贬称为“小乘”。
●【印度佛教兴衰】●
佛教发源于印度,阿育王时代(秦始皇之前数十年)成为国教。
中国唐代时,因伊斯兰教东进,印度的佛教进入密教阶段。密者,秘密传教也。
其后,因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兴盛,约中国南宋后期,佛教在印度一蹶不振,终于渐渐消失,到后来,连佛经都找不着了。
直至近代,印度从斯里兰卡重新引入佛教,但难成气候矣。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分三条路线传入中国:
北传——由古印度往北,向西域,再由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发展为汉传大乘佛教。
南传——东向东南亚的缅甸等国,再传入中国云南傣族等,为南传小乘佛教。
藏传——传入中国的西藏,这时印度的佛教已是密教时期,与北传、南传佛教有许多不同,形成了藏传密宗佛教,也属于大乘佛教。
●【大乘与小乘】●
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从理论到形式,从建筑到偶像,都大大地丰富与复杂了。
大乘佛寺殿堂规模宏大,佛、菩萨、罗汉、诸天造像林林总总;小乘佛寺虽也外观金碧辉煌,内部精致明洁,但往往一座佛寺就一栋房子,主供的佛像也仅一尊释迦牟尼佛。
此外,二者的规章制度也不一样,如大乘佛教须茹素(始于梁武帝倡导,包括不吃荤的蒜、葱、韭,腥的肉食);小乘佛教以化缘方式,接受信徒供养,可以肉食,但严守不杀生的戒律。
●【汉传佛教三时期】●
大乘佛教或曰汉传佛教,在中国传播约2000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汉到南朝齐,约500年,译述佛经,初成系统。北方始凿大同云冈石窟(至北魏迁都时结束)、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南方在佛教理论上有较大发展,逐渐形成汉传佛教。按:魏晋南北朝时,称僧人为道人,不要以为此道人是道士。
第二时期:从南朝梁到唐末五代,也约500年,佛教宗派林立,佛寺香火大盛,尤唐代,太宗时玄奘西行,玄宗时鉴真东渡,堪称全盛。
第三时期:北宋以来,约1000年,佛儒糅合,佛教得儒教而广,儒教得佛教而深——如儒教借鉴佛教的逻辑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武一宗”灭佛】●
前两个时期,佛教曾经历过四次大劫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除前文已述之魏太武帝、唐武宗,另两位皇帝为:南北朝的周武帝和五代末的周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