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居所】●
民族民俗内容丰富。若单就民居言,品类最多的自然是因地制宜的汉族。
华北、东北地区,以木构架为主,庭院多宽敞方正;南面门窗较大,便于日光照入;北墙与两边山墙较厚,有利隔绝温度。因冬季寒风凛冽,故多平房。
黄土高原,多在土崖挖穴;较富裕的人家,穴内砌砖,称为窑洞。有的虽是地面建筑,也造成窑洞形状,冬暖夏凉。
江南气候温和,墙体不必厚实,屋顶仅盖薄瓦,故木构架用材轻简;因不缺阳光,窗户都不大;庭院比北方小,乃至称天井。夏暑燠(yù)热,楼居颇多。
各地、各族还有不少特色的民居,如北京胡同、四合院;上海里弄、石库门;苏州小巷;山西大院;四川天井;贵州石头屋;云南“一颗印”;藏族的石碉房;傣族的竹吊脚楼……
更有早已开发为旅游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江南水乡民居等。
皖南古村落
●【皖南民居】●
皖南山区不比战乱不息的中原,历史上西晋、唐、北宋三个朝代灭亡时,不少北方人南迁于此,因而建筑带有防御性质。
大门由石库门、门墙与门罩组成。四周硬山封火高墙围护,一律刷白,上有微微飞翘的山脊,仿佛城堡,外面几乎看不到由一正一反小青瓦覆盖的坡面屋顶。
屋宇中心是既采光又通风的狭小天井,雨水汇集,再从阴沟排出,称为“四水归堂”,财不外流。房屋与天井组成的庭院,因受地理限制,很少方方正正。其正前方为厅堂,正后方为正屋(分前堂、中堂与后堂),两侧有厢和廊。木雕、石雕、砖雕比比皆是,技艺高超。
家家户户都是楼房,一般两层,没有平房。木梁多粗,石柱较细,充分利用材质特性。宅中有内巷,平时作通道,失火时可急遁,故称火巷。
南宋以来,皖南安定,生产发展,读书成风;从明至清,经济繁荣,徽商活跃,土木大兴。故一个村落的民居多为同姓大族。清末民初,徽商式微,皖南民居的建设随之停滞,于是称为古建筑,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原兵燹(xiǎn),或黄河泛滥,北方的汉族,有的举家南迁,形成汉族之一支,相对土著,称为“客家”。
土楼是闽西永定、南靖等地客家的发明,萌于宋元,盛于明清,今存者多民国旧构。
客家人从山上挖来黄泥生土(红色粘土),捣碎碾细,掺杂树枝、竹筋、稻草,拌以石灰、糯米汁,用版筑方法,一层一层夯实,下厚上不薄,垒至三四层楼高;外形或方,或圆,围成宏宇,上覆黛瓦,为防雨打湿泥墙,屋檐加宽外伸;中间天井,再筑砖木房屋。
主室称为祖堂,作家族祭祖、议事、聚礼场所。大家族的三四代人,分户居住各间,通常底层炊厨、浴厕,空隙饲以禽畜;二楼藏粮、贮物;再上是卧室,长辈住得最高。
土楼具防御功能,泥墙厚实,门包铁皮,下层无窗,上部窗少且小(采光靠天井)。楼内挖井,水源自给。有的于楼外另筑小楼,给子弟读书,清静少干扰。
土楼外观各色各样,平面除方、圆之外,还有曲尺、半月、一字、日字、回字、凹字、U字、D字、三角、椭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前方后圆、“四菜一汤”等等;结构有五凤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交椅楼,风炉式、堡垒式等等。因其别具特色,他处所无,列入世界遗产。
广东开平碉楼
●【侨乡碉楼】●
广东民众近代以来多有往南洋、欧美谋生者,因勤劳能干,立业致富者不乏其人。开平地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处,官府鞭远,又多洪涝灾害;清末民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盗匪丛起,治安愈加混乱。于是富裕华侨,为保家眷财产,兼作防涝,建筑碉楼。
碉楼有村民公用的众楼、警戒放哨的更楼,当然最多是私家居住的居楼,三者比例约2∶1∶5。
碉楼种类繁多,论建材有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垒石楼;论形式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悬山顶,也有欧洲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碉楼的一致所在,是防御功能;最大特色,是中西合璧。
碉楼铁窗栏铁门扇,墙体有枪眼,最高处设瞭望亭,置铜锣报警求援。屋角高处,常筑燕窝状阳台,立足处枪眼向下,对准门口。楼大多四五层,最高的九层。楼梯不宽,靠屋后开窗,窗栅竖铁柱,却是活络的,如楼下起火,即开锁,去铁柱,人从窗洞缒下,逃逸。门槛防洪,水位高时可加挡板。
底层大多不住人,以上每层可容家族之一户,分为若干小间,自行炊厨起居。最上层多供诸神及祖先牌位。跨出阳台,尽是欧洲式样的廊柱、塔亭,无疑主人仿造于西方建筑,而成为中国乡村之仅见,又因各人所慕不同,倒也形形色色。
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现指长江南面,上海以西至太湖,以南至杭州,与浙东绍兴、宁波等地。小桥都石砌,流水皆青绿,人家尽枕河,构成风情图画。
民居粉壁黛瓦,木门矮扉,淳风扑面。封火山墙除作阶梯式迭落外,还有一种“观音兜”状,他处少见。沿街常有廊棚式骑楼,让了三尺地,多占半爿天,为行人也为自己遮阳挡雨;如开商店,更平添了许多生意。
庭院深深,间以重重门墙,既方便内眷,又阻隔火路。房屋左(东)侧,常设通道,称避弄,或作陪弄,行走方便,紧急时迅速疏散。
殷实人家,门槛自高,门框外立抱鼓石,坚固有气派。门楼砖雕,往往二门精致过于大门,背面花色甚于前面,且有额书,文采风流,厅堂内的主客,抬头可见。梁枋檐柱、门槅(gé)窗棂(líng),木雕丰富,及于床几。宅后花木,别有天地,俨然园林。
水港多系缆石,桨橹欸(ǎi)乃,声声入耳。有的地方屋卧波上,船过家中,令北方来的游客瞠目惊呼。
●【讲究原汁原味,保持本乡本色】●
这些民居,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各地都有,不一而足。但开发为景点,须尽量原汁原味,保持本乡本色。有的古镇古街,到处茶色玻璃、铝合金门窗,空调机山重水复,广告牌云苫(shàn)雾障,岂不是自毁前程?
也有的乡村,不惜毁根弃祖,劳民伤财,搞成某洲某国风情,仿佛中国人染了红黄头发,到底种气没变,非但不伦不类,而且脱不了“鄙”和“俗”。
如上海21世纪初曾实施“一城九镇”规划,以招徕旅游:英国风格的松江新城,德国风格的安亭,荷兰风格的高桥……《导基》对此大加吹擂。我当时就不信,会有多少人跑到浦东的临港新城看法兰西,奉贤奉城看西班牙,闵行浦江看意大利,金山枫泾看北美,宝山罗店看瑞典,崇明堡镇看澳大利亚、新西兰……至多房地产商借此标榜以资销售耳。敢问写下那段吹捧文字的《导基》主编:今日如何?赫赫,不幸我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