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八、北伐、大革命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8:51:39

●【评价孙中山】●

国民党神圣化孙中山,誉之为“中国的华盛顿”,是为本党获取政治资本,维护一党独大,巩固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实质上,无论从哪方面说,孙中山比诸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他们,远远不及。

中共步国民党后尘,也一味颂扬孙中山,称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几乎惟此一人,是为抨击蒋介石,说他背叛了孙中山,是反革命,人民公敌。

可是,客观地说,蒋介石对孙中山,亦步亦趋,一脉相承,青出胜蓝,不见得是不肖弟子,区别仅在于他掌握了政权,更加义正词严,肆无忌惮。

如果从好的方面说,孙中山的惟我独革,臆断冒失,蒋介石倒是有所收敛。

按:摘录几句孙中山惟我独革的语录:

“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之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一句,你们许多不懂得,见识亦有限,应该盲从我……我敢说除我外,无革命导师。”革命“必须在惟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

有意思的是,国共两党为举高孙中山,还都竭力贬损袁世凯“窃国”,谴责陈炯明“叛变”。

由国共双方一致对孙的溢美,对袁、陈的贬责,可见百年来的历史教科书,多不真实。

 

●【孙之后】●

孙中山既逝,国民党内,最有资格和实力继承领袖地位的,依次是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

当年7月,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汪就任主席(事先汪一再信誓旦旦这辈子不做官,但选举时发票11张,汪得11票,众相顾,汪尴尬),胡外长、廖财长,军事部长是孙中山生前倚重的许崇智。

汪精卫自知地位不稳,拉拢蒋介石、许崇智以为己助。

8月,廖被刺身亡,案情牵连胡汉民之堂弟,胡不得已出使苏联。

9月,蒋声称发现粤军中有不轨分子,为确保许部长的安全,由党军接替他的警卫。许崇智被迫离开军队,出走香港,后寓居上海租界。

接着,蒋介石发动东征、南征,平定陈炯明等势力,基本统一广东,形成了汪主党、蒋主军的局面。

 

●【“**派”】●

当年冬,吴稚晖召集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召开“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反苏、反共议案,史称“**派”。

**派的知名人物,如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

此时,蒋介石还是表现出左的面貌,后来露出真容,**派都归到蒋氏麾下去了。


●【国民党“二大”,中共得志】●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出席代表中,国民党左派和跨党的gcd员,超过了一半。会后产生中央党部的8个部,中共人员竟占据了77%。

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在广东,已掌握10万工人和60万农民,2000工人纠察队和3万余农民自卫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六军的政治部主任,以黄埔军校生为主的第一军3个师中的2个师,9个团中的7个团,其党代表,也都是gcd人。

gcd得志而兴奋。国民党无奈而担忧。

 

●【国民党“二大”,蒋氏得势】●

国民党一大时,蒋介石连代表都不是,大会选出的24名中央执行委员、17名候补委员,也自然没蒋氏的份儿。

所以,1924年2月,一大刚刚开过,蒋介石就甩手不干,丢下孙中山委托的筹建黄埔军校之重任,负气跑到上海去了。自然,这是欲擒故纵之伎。果然,孙中山急了,派许崇智去请,许向蒋表示,自己无心军校校长一职;廖仲恺则发去电报,问“归否,请即复,俾得自决”,你再不回来,我自己干了。加上蒋氏身边的张静江,向蒋晓以利害,向孙说项任以校长,这才赶紧回头。

这回,国民党二大,蒋介石既拥黄埔党军,又立征伐战功,得票如火箭冲天,仅次于汪精卫,跃升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

 

●【“中山舰事件”与《党务整理案》】●

蒋介石一方面与国民党右翼一起,疑忌日益壮大的gcd,一方面借助军力,处心积虑与汪精卫争正统。

当年3月,蒋无端怀疑汪与苏俄密谋,劫持自己,制造“中山舰事件”,排斥苏联顾问,打击共,挤走汪——蒋独断专行,发号施令,令党政领袖汪极其难堪,一气之下,请假赴法治病。蒋如愿以偿,取得了党、政、军领袖地位。

5月,蒋介石又通过《整理党务案》,赶跑苏联顾问,限共,斥共。gcd员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可见,不待来年“四一二”,蒋介石已经与gcd决裂了。

 

●【北伐】●

同年5月,广州国民政府以统一了的两广为基础,揭开北伐战争序幕——此前孙中山也曾四次北伐,前两次,是“护法”;后两次,都以革命政府名义讨伐北洋政府,1922年,打到赣州,受阻;1924年,回师镇压广州商团,半废。

由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北伐战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民众习称“大革命”。

国民革命军决策先以主力击两湖,讨吴佩孚(兵力约25万),再消灭东路孙传芳五省联军(20万),然后,北上解决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张作霖(加上张宗昌,50万)。

国民革命军序列共八个军,约10万人,以黄埔党军为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兵力相当于第二、三、四军之和;其他实力较强的,如第四军(李济深)粤军(其著名的前锋独立团号称“铁军”,团长叶挺)、第七军(李宗仁)桂军等。

6月,辛亥革命响应起义,多年来占踞山西,依违皖、直、奉军阀而自保的阎锡山,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9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参加国民革命。阎、冯成为从北方策应进攻的两路大军。

 

●【北伐军所向披靡】●

北伐军凭藉广泛雄厚的民众基础与“正义之师”的政治宣传,战斗中硬攻死拼,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统率第四、七、八军,一举克复长沙;接着,四军与一、七军的一部,围攻武汉,恶战汀泗桥、贺胜桥,大败吴佩孚,底定两湖;

北伐军进军江西,然后兵分三路,东路总指挥何应钦,由闽入浙,径取重镇上海;中路蒋介石自任总指挥,下辖程潜的江右军和李宗仁的江左军,锋芒直指南京;西路唐生智总指挥,与冯玉祥联络,进攻河南——

仅十个月,北伐军势如破竹,战绩辉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军歌唱响全国。

其实,若论兵力,蒋、冯、阎、桂加在一起,也远不如北方军阀。后者之所以一败涂地,一、民心所背;二、军队仍是清朝旧制,兵无斗志;三、双方的政府组织,尤其战争必需的财力支持,大不同;四、苏联大量助以经费,援以军火,还派出军事顾问,协同指挥。

当然,也不要把北伐军想象得太好,一路杀人放火,无法无天之事多矣。

 

●【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湖南农民运动】●

北伐军所到之处,工农运动兴起,更有许多激烈的举措,过火的行为。

如湖南,自北伐军克长沙后,农民运动风烟滚滚,本省农会会员占全国半数以上。昔被豪绅称为“痞子”者,趾高气扬,揪着身穿长衫的,便戴上高帽子游乡;“审问”有田产者,一阵咆哮,即拉出去枪毙。湖北也“常常发生私自审判、处决豪绅的事件”。

两湖的农会,经常组织众人“吃大户”,随便勒索钱财;抗捐税,捣毁政府税局;擅自截扣军粮,对北伐军的军事供给不闻不问;一些农会还截留、没收士兵寄回养家的钱款……

毛泽东从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退下后,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1927年初,他回湖南考察农运,谓之“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对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颂曰“好得很”。因为“有土皆豪,无绅不劣”,“每个县至少杀他几个土豪劣绅”——20年后解放战争时期,“土改”喧嚣声中,腥风血雨肆虐,行径类似之;40年后中华大地,“文革”妖风起,小丑跳踉,群魔乱舞,历史景象重演。我当时乍见纸糊高帽子,对照《毛选》第一卷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由得惊叹:何其相似乃尔。

 

●【——两湖工人运动】●

又如,北伐军进入汉口、九江后,民众涌入租界,棍棒石块击伤英国侨民。1月4日、6日,军民合作,强行收回了两地的英租界(此举固然爱国,却绝对不合法),令各国政府十分惊恐。

武汉工会从最初的13个,猛增到270多个。许多工会强迫资方“工资加到骇人的程度,自动缩短工时每天4小时以下”;动辄罢工,要求每人发给中山服一套,加大衣、皮鞋;“随便逮捕人;组织法庭监狱;随便断绝交通;没收工厂店铺等”(引号部分皆系**报告原话);加班2小时以整日计酬,免费提供医疗,退休领养老金……想想“文革”初的工矿、城市,造反派不也差不多如此么?

中共一方面设法防止过激现象,一方面全力推动工农运动——盲目超越民族民主革命目标,追求和推动中国所谓“非资本主义前途”。对此,非但国民党右派攻击中伤,在北伐军中执戈前驱、浴血奋战的湖南等籍官兵,也因家乡震荡,大多惴(zhuì)惴不安,军官日趋转向反共。

 

●【中共迎汪抑蒋】●

共产国际与中共,对军威甚炽的蒋介石不无警觉,因视汪精卫为左派、蒋为右派,于1926年11月作出决议:“迎汪复职,以与蒋分权,继续总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按:联、联、扶“三大政策”一词即首次见于此文件)。

1927年1月,乘北伐军兴之势,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武汉。

国民党左翼谭延闿、孙科、宋子文等,与在武汉的gcd人,一再电请在国外的汪精卫回国主持大计。

蒋介石仗着军权地位,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他所控制的南昌。

武汉坚持不动,宋子文对蒋施以财政压力,蒋被迫让步。

 

●【上海工人起义】●

1926—1927年之交,上海工人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的领导下,三次武装起义,响应北伐。

第三次,陈独秀亲自挂帅,和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领导,获得成功,赶跑孙传芳军阀,于3月22日组建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委员会。

武汉政府为不让蒋介石得利,立即批准。

(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请阅本书第十卷第二章《近现代史事举要》)。

由闽浙北上的东路北伐军,兵不血刃进入上海。两天后,中路北伐军顺利占领南京。

沪、宁两城在欢庆胜利的同时,也掀起了要求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驱逐外国军队的热潮。南京发生北伐军劫掠英、美、日领事馆,伤英、日领亊,杀美金陵大学校长等外侨事。列强军舰报复,向城内开炮,死伤千余。

又两天,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以陈光甫为主任委员的“苏沪财政委员会”,帮助北伐军发行公债;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广大知识阶层和江浙士绅,也倾心支持蒋介石。蒋掌握了江浙的雄厚财力,形成了以蒋为中心的江浙政治系统。

 

●【蒋介石部署“清党”】●

在国民党大多数人眼中,容共本属一时权宜,打倒列强可同心,铲除军阀能并肩,但双方主义不同,党务各行其事,合作以来不无掣肘,暗中动作更碍大局,养痈日久,必定生患,反共逆流暗潮蠢动。

早在孙中山在世时,右翼国民党人已经屡屡“检举”gcd人违纪,向国民党中央呈交反对“跨党”的提案;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监委,还正式提出了弹劾gcd案。1926年3月发生的“中山舰事件”,5月搞出的“整理党务案”,都是其一脉相承的延续。

这时的蒋介石,眼见北伐所经之地工农运动的蓬勃,上海“暴民”武装力量的壮大,沪宁等地反帝声浪的高涨。他到上海的第三天,28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举行常务会议,吴稚晖提议弹劾gcd,监委主席蔡元培同意。

4月2日,蔡元培召开中监委全体会议,通过吴的《请查办gcd案》,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

 

●【汪精卫回国】●

3月,武汉方面为防蒋独裁,免去其党中央常委主席等职,只保留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催促汪精卫尽快回国。

4月初,汪取道苏联抵达上海。蒋即与之商量驱共。

汪既不了解情况,手中又无实力,且记着先前诸多被蒋排挤的教训,提议暂缓,旋即悄悄乘船前往国共举双手欢迎他的武汉,复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主席职,扬言“革命的往左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

 

●【“四一二事变”】●

蒋介石箭在弦上,为抢得与汪争锋的先机,4月11日深夜开始行动,驱使青红帮会组织的打手,杀害中共上海工运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汪寿华。

12日,声称制止上海工人纠察队强行接管租界,袭击工人纠察队;出动第26军,以“调停内讧”名义,收缴工人纠察队武器,屠杀gcd人和革命志士,史称“四一二事件”。

13日,gcd人集结力量,要求发还枪支,惩办破坏工会者。当被组织请愿示威的工人群众走近26军一师部时,遭到军队射杀,毗邻上海北火车站的宝山路上,积尸横藉,血流成河。

15日,蒋公开发布《清党布告》,明令通缉gcd和左派国民党领袖190余人。

杭州、南京、福州先后响应,“清党”,屠杀。

 

●【汪精卫骑虎难下】●

汪精卫尽管也在武汉暗中筹划“和平分共”,但忌恨蒋先声夺人,特别是蒋喧叫“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反对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十分刺耳,显然针对自己。

按:非但蒋介石、汪精卫争相表白自己革命而斥责对方反革命——反对革命,国共两党,也始终自我标榜革命而抨击攻讦(jié)对方反革命。

其实,所谓革命,无非是对社会重大的带根本性的改革,这改革,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可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争斗的双方,都认定了自己的革命路线图,从而强加于人,不仅“批判的武器”,口诛笔伐,而且“武器的批判”,你死我活。

看到上海已经动手,汪精卫不由得骑虎难下。

 

●【“宁汉分流”】●

怎么办?汪精卫决心先压下蒋的气焰,至于与gcd的账,慢慢再算。

17日,汪依靠国民党左派与gcd,公开宣布与蒋决裂,开除其党籍,免去本兼各职,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时,警告中共,约束工农运动。

次日,4月18日,蒋针锋相对,公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蔡元培代表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取消武汉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切断其财政来源,封锁长江粮道。南京政府发布第一号令,通缉gcd首要。

宁汉分流。蒋、汪又各自拉拢已占有河南等地、于局势举足轻重的冯玉祥。

冯得到蒋的山东地盘、军饷现银,对莫斯科倒戈,敦促汪与蒋合作,一致反共,继续北伐。

 

●【汪精卫驱共】●

继上海“四一二”,两广、江、浙、徽、川、闽开始搜捕、屠杀gcd人。

5月21日,农运如火如荼的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国民革命军大开杀戒。6月,江西将gcd“礼送出境”。

斯大林认为,蒋介石叛变了,汪精卫还是革命的。5月末,在继续拨款给武汉、拉拢汪精卫的同时,他紧急指示中共:武装工农,建立党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让工农领袖加入国民党中央,改造武汉国民政府,使之成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性质。

共产国际新派来中国的顾问,为“说服”汪精卫,竟将此机密电报见示。汪大惊而苦笑。

7月15日,汪精卫召集国民党中常会,报告共产国际该指示,叹:“随便实行哪一条,国民党就完了。”随即以此为口实,先是“和平分共”,很快“严厉驱共”。

蒋之“清党”、汪之“驱共”,字虽异,义相同,当初“容共”是权宜之计,如今不容了。旧教材多强调两人之反动本性,其实,反共并非独夫骤然所为,得到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人的支持。

 

●【蒋介石下野】●

蒋坚持南京政府惟一合法,要求取消武汉政府。

统率武汉北伐军,奄有鄂、皖、赣三省的唐生智,痛斥蒋“以军治党,以党窃政”,态度强硬,东征讨蒋。

北洋军趁机反攻南京政府的北伐军。蒋两面应敌,兵败于徐州前线。

桂系因北伐以来战绩颇佳,看低蒋,趁机逼宫。

8月,蒋介石在各方压力下,称“深念党国前途”,宣布下野。胡汉民、吴稚晖、张静江、蔡元培等相继辞职。桂系掌握了南京政府的实权。

 

●【蒋宋联姻】●

9月,蒋介石东渡日本,得宋子文安排,拜谒正在神户温泉疗养的宋美龄之母倪桂珍,允婚。

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缡。蒋具潜在权力,前途无量;宋才貌之外,不无政治背景。人云蒋氏江浙帮得孙系广东帮之助;舅兄宋子文精明干练,有美国政商两界交情;连襟孔祥熙(宋美龄大姐宋蔼龄夫)长袖善舞,多北方军人旧谊——两人且都留美,是一流财经人才,虽然相对地说,宋民主严谨而令蒋忌,孔任蒋索取借机自肥,彼此且不无芥蒂,晚年又都被开除国民党籍。

但实际上,蒋宋结合,固然政治联姻,主要因素,却图谋孙中山这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孙逝世,其妻宋庆龄在。宋氏一家与孙中山关系极其密切。蒋欲藉倚孙之名望,承托孙之荫庇,娶宋美龄,自然上上策。

由于宋美龄之父宋嘉澍(字耀如),生前是牧师,宋家是基督教家庭,蒋介石为此信奉了基督教。很多人只知道这是倪桂珍提出的条件,实际上,蒋介石早有此愿——成为基督教徒,可向西方列强示好,何乐不为?渐渐地,他由诚挚而笃信,1975年清明逝世,宋美龄在灵榇内放了四本书:《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

 

●【略说宋美龄】●

宋美龄(1897—2003)10岁即与姐留美,20归,又10年,适蒋。西安事变起,冷静果决,与兄亲赴,处置得当,功载史册。抗战,支持建立“飞虎队”,屡屡鼓励。慰劳军队,救治孤儿,一次遇日机扫射,避让甩出车外,忍住伤痛,令司机疾驶,至阵地演讲,激励士气,事毕诊治,断几肋骨。

1942年岁末,宋美龄飞美,向两院演讲,慷慨陈述中国人民艰苦抗战,争取美国人民和政府支援;翌年夏,作为蒋介石秘书参加开罗会议,周旋于罗、丘,外交出色。当初愿意与大她10岁的蒋结婚,也是认定未来。时人从中正、美龄各取一字,称“中美联姻”,可谓言中。

1948年岁末,蒋介石内外交困,宋美龄再次飞美,向连任新总统杜鲁门求援。杜给宋坐了冷板凳。宋孜孜不懈,游说一些美国人,组成“院外援华集团”,为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输液数千万美元。至1950年1月,宋美龄才飞回,不过此刻,大陆已经易主,她只能飞到台北去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