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鸦战”和太平天国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4 16:51:27

●【顺便说说“英国女王”】●

我发现,中国人说起英国国王,张口闭口就是“英国女王”,许多文章也常犯此错,明明男王,写成女王。

英国的历史,一般从1066年算起,其前一半多,英格兰没有女王,苏格兰只有一位,在位没几年就死了。

1542年,苏格兰国王死,刚刚出生的女儿玛利即位。没几年,1547年,英格兰国亨利八世死了,即位的独子没几年也死了,遂由长女玛丽继位,史称玛丽一世——这是英格兰第一位女王。

玛丽死后,继位的是其同父异母妹伊莉莎白一世,当政45年,经济繁荣,文学辉煌(莎士比亚生逢其时),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得海上霸主地位,一直保持到一战。

伊莉莎白一世死后80多年,英格兰兼苏格兰国王,因为镇压反对派,解散议会,闹得众叛亲离,连两个女儿玛丽和安妮都反对他。玛丽的丈夫,是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进入英国,赶走国王。英国议会宣布,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玛丽二世为英国女王,夫妻共治——由于议会不但破天荒地确定谁当国王,而且通过了《权利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史称“光荣革命”。

接着,是玛丽的妹妹安妮,成为英格兰兼苏格兰国王。5年后,两个王国在她手里正式合并,国号称大不列颠王国。

再100多年,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直至20世纪初。

此后50多年,经历了一战、二战,1953年,英国又一位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她与我们同时代,你我能不耳熟能详?

尽管从1066年以来,英国的男王36位,女王只有6位,6∶1,但女王都非等闲之辈,相比之下,男王却不那么煊赫,难怪人们说到英国国王,脱口而出就是英国女王。

历史上英国女王之所以少,是要没有男性继承人时,才由女性继承人继位。这当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理念。2011年英联邦政府宣布,今后,按出生先后决定继承顺序。据此,将来,英国女王的概率将会增加(以上内容,摘录于2012年12月18日《新民晚报》B5版拙文)。不过,2013年,伊莉莎白二世的曾孙已经出世,下一位英国女王,早哩。

 

●【为扭转逆差倾销鸦片】●

中国属封闭型农业经济社会,向来自给自足,加上统治者闭关锁国,洋货如餐刀餐叉、睡衣睡帽,中国人用不着;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瓷器,却为西方国家所必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出超,从明正德到清乾隆,维持了二三百年,以致白银大量内流。乾隆后期,中国每年单是向英国大量出口茶叶,其值约是进口商品总值的6倍。

有人统计,其时中国拥有世界金银总量的3/5,贫银矿的国家,居然长期货币以银为本位;而欧洲运来的黄金、白银,极大多数是从南美洲掠夺来的,如清代大量流通的银元,就是西班牙用墨西哥白银铸成的“鹰洋”。

英国商人为了扭转巨大的逆差,乾隆中始,逐渐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官员与之勾结,从中牟利,推波助澜。

按:有人说,国人嗜烟,系受夷人诱惑,非,将原为药物的鸦片作为麻醉品,始于明代约万历时,200年后,英国人不过由此发现了重大商机。

 

●【鸦片之害】●

嘉庆开始,中国白银转为外流。鸦战前的20年,平均每年损失500万两,累几十年,数以亿两计,导致银荒。雍正时880枚铜钱可换1两银,道光中后期翻了一番。

更严重的是,鸦片食之上瘾,“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

乾嘉两朝,清廷都曾禁烟,但官商合谋,走私不绝,英国鸦片商也“入乡随俗”,贿赂伎俩长进。

按:嘉庆年间,正值拿破仑横行欧洲不可一世之际,他有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可惜我们自大,只译了这前半句。而后半句是“——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睡狮”之所以禁烟,并不因为鸦片是毒品,而是担忧白银外流。二鸦后中国开始广种土烟。非但清代烟虽禁而不绝,民国大烟之外又加卷烟(香烟),人不识其毒而日益风靡,至全国普及则为害愈甚。“东亚病夫”之称,我认为就是指烟民。

大烟、香烟,摧残国民健康,程度不同,危害一也;昔之禁烟碍于官家利益,今之控烟减少地方税收,其之所以戛(jiá)戛乎其难哉,道理亦一也。

 

●【林则徐禁烟】●

道光十八年(1838)夏,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力主堵塞白银漏洞,用重典禁烟,限一年戒绝,过期不戒处死。但廷臣议论,七成反对。

湖广总督林则徐,非但在任上严禁鸦片,且向朝廷上《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的奏折,沉痛指出:鸦片“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大腿)慄(栗)!”

岁末,道光任命林为钦差大臣,至惟一的外贸口岸广州,查办禁烟事宜。

1839年3月,林则徐抵粤,责成外商呈缴鸦片,并具结保证不再“夹带”,否则“人即正法,货尽入官”。

英商或拒交,或敷衍。林奉道光命,下令停止中外贸易,封锁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

由英国政府任命、派出保护商贸与侨民的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向英商答应,烟价由英国政府赔偿,集中鸦片2万余箱,合1200余吨,上缴林——此举将商人的遵法缴烟转变为英国的政府行为;同时,连续向国内写信,控诉英国在华的贸易未得到女王陛下保护,叫唤用武力对付中国。

6月,林遵道光谕令,将收缴的鸦片,挖池加生石灰,开闸灌入海水,销毁于珠江口外的虎门。

 

●【由对抗而武力冲突】●

以后,林则徐要求续至的英商呈缴鸦片,具结保证,均遭拒绝。

7月,英水手酗(xù)酒斗殴,致使一村民伤重致死。林要求义律交出凶手抵命。义律拒绝,在船上自开法庭审判处分犯事水手。林下令禁止向英国人供应食物,撤退工役。义律嘱商人及家属全部登船。

8月,林派兵船封锁洋船,断其柴米饮食。英属印度总督应义律诉求派出的兵舰先一步开到。林禁止英舰近岸汲取淡水。

9月,英舰要求得到食物,未成,下令开炮。至此,中英之间的对抗,诉诸武力。

12月,林则徐奉道光旨,布告停止中英贸易。

近年,有人批评林这段时间处置过火,引发了鸦片战争。我认为:

一、林本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联林书赠左宗棠互勉,左答以“是能养天地之正气,实乃法古今之完人”),情势所迫,宁折不弯;

二、中国人对财产权、人身权的认识,随着近代史进展才逐渐形成,法律的进步,当时更无从谈起;

三、英国自从乾隆时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后,一直处心积虑与中国通商,窥测机会挑起战火,清廷禁烟,为它提供了借口而已,岂是林则徐的过错!

 

●【鸦片战争】●

1840年4月,英议会通过侵华战争决议,宣称为争外交平等与商业机会(这没错),派出远征军,说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用武力强迫别国通商,这就分明是侵略了)。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华,其副手之子随行,颇受乾隆喜爱,此时少年已长大,成为英国一议员,在讨论要否对中国动武时,他表示:中国老朽,不堪一击!

因战事起因于鸦片,史称“鸦片战争”(但英国人认为因要求通商而起,始终称之为“通商战争”)。

其时清廷对于西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连独具灼识的林则徐,也在奏章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定海沦陷后,他还激励军民说,“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

有的将领下令准备长竹竿,说是夷兵膝盖不能弯曲,只要捅倒,他就爬不起来了。开战时,将妇女使用过的马桶一字排开以驱邪者有之,戴鬼怪面具老虎头帽念咒语冲锋者也有之;还有的择寅年(1842年岁次壬寅)寅月寅日寅时出战,由属虎的总兵统率将士,说是“驱虎吞羊”,羊者,洋兵也。

英舰汹汹,封锁珠江,北上舟山,迫近大沽。道光惊惶,罢斥林则徐。

1841初,道光向英宣战。英军进击虎门,提督关天培以传统战法,欲大刀冲锋与敌肉搏,奋勇靠近敌舰,牺牲于炮火前。仅此役前哨战之沙角、大角两仗,清军即死287,伤重死5,伤456,失踪9;英军无死,伤38。

英军北上,陷厦门,占定海,逼长江,欲切断运河,迫清廷就范。1842年6月,上海吴淞口,陈化成殉国。

7月,英军攻陷镇江,“无市不空,无家不破”。镇江之战,英军投入兵力最多,近7000,损失也最大,死37,伤128,失踪3,相当于一年半来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总和;而清军,阵亡239,伤263,失踪156。中国与西方强国的第一次交锋,由首战虎门、尾战镇江两役,已可见军力之悬殊。

 

●【《南京条约》】●

英军既已控制东南沿海富庶,又深入长江掐住运河要津,清廷能不惊惶?

8月,中英订立保护通商的《南京条约》,史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及英、美、法等国“共享”而“附加”的《望厦条约》(美)《黄埔条约》(法)等,其中有西方人认为至关重要,而中国人仅仅看作是礼节套话的,如《南》第一条对于双方人身、财产的安全和保障;

有当时皆感愤懑,其实并非不合理且于我有益的,如第二条中国开放穗、榕、厦、甬、沪五口通商,以及开埠租界、开放教禁等——我儿时每为“帝国主义用大炮轰开了咱们中国的大门”义愤填膺,长大了才有认识,觉得可笑:这国门,难道应该关闭么?

按:就是清廷自己,也渐渐认识到开放通商的好处,戊戌变法后,主动增开了南宁、秦皇岛等口岸。

    有侵犯我主权的,如“协定关税”“值百抽五”,税率5%,实质是对华贸易享受最惠待遇——不过清廷对此相当满意,因为如此“关税包干”,不仅确保了税收,收入还比前增加;

还有强占我领土,借口修船存物,割占香港(二鸦增加九龙,戊戌扩至新界);索要赔款,计2100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1/3)等。

对于鸦片,虽所有条约只字未提,但战后鸦片走私,英商狐假虎威,变本加厉。

可叹清廷大多数人,将订约视为外交胜利,不以割地赔款为辱,更不奋发图强雪耻,只因五口通商而痛心疾首,为“夷妇(维多利亚女王)与大皇帝并书”而摇头生气。有人描述战后的北京:“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帝国日薄西山。

 

●【太平天国】●

 “鸦战”“二鸦”间,洪秀全、杨秀清趁清廷统治薄弱,创“拜上帝会”,装神弄鬼,不伦不类。1851年金田起兵,因去辫子留长发,人称“长毛”“发寇”。

所谓太平天国,我的判语是十个字:假邪教迷信,极王权腐化。洪秀全还在金田,就拥15美妃;才打下永安小城,急着封王,天王选36女子为“王娘”;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王娘”88,分不清,用数字编号,加上宫中女官,达2300人;穷奢极欲,碗筷浴盆夜壶黄金打造;将灭亡前,拿空名激励部下,封王据说2700余。

太平军将士大多农民,最坏的是领导人,尤其洪杨这些领袖,将“天国”妄想,哄骗民众,“政教合一”,愚昧荒唐。内讧(hòng)不可避免,自相残杀;死守天京孤城,注定灭亡(1864年)。可笑洪秀全不仅自称上帝次子、耶稣兄弟,竟自比太阳,别人也称他太阳。

太平军还将“经史诗书尽日烧”,铲灭传统文明(建国后游览江南古迹,常见说明文字提到“毁于咸丰年间”,实际上皆荼毒于太平天国),连医生都被斩尽杀绝;愚弄群众,夫妻分住男营女营(后改女馆),违者格杀勿论,后废除,却又按级别抽签,胡乱将妇女分配给官兵。

草菅人命,生灵涂炭,有记载说,鄂、皖、赣、浙、苏五省,直接过量死亡逾0.54亿人,“东南处处有啼痕”。都市可以南京为例,原有百姓80万,洪杨之乱9个月,包括湘军破城后的屠杀,仅剩15万,其中老弱4万,妇女11万,后来移民填充,所以今南京城里老人主要是苏北、淮北方言。乡村可以安徽绩溪上庄胡氏一族作证,据胡适之父(名传字铁花)统计,洪杨变前本族人口6000,乱后1200,减80%。后来同治“中兴”,一方面因太、捻乱平,生产恢复,另一方面是人口大减(全国减26%,逾1/4,少了1.12亿),吃饭的嘴少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次农民起义,以太平天国规模最大,自咸丰初至同治初,历时14年,蹂躏18省,清朝元气大耗,江南民穷财尽,英法联军乘隙,锋锐直入京师。

与太平军同时及其后,北方捻党作乱。时八旗及绿营皆无用,最后全靠曾国藩湘军、左宗棠楚军与李鸿章淮军平定之。

然汉人握重兵,尤忧谗畏讥,曾国藩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事一结束,立即解散湘军,仍做他的文臣。

 

●【农民起义】●

历史学家大多说,历来农民起义,都为土地。我认为,说到底,为肚皮。若有饭吃,谁还造反?梁山好汉,哪个种田?(108将中只有陶宗旺是农民。)“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生最基本欲望,维持生命所必须。饿的痛苦,甚于一切,所以铤而走险。若败,反正死,一样的;成呢,能吃饱,更享福。

农民暴动,小者抢掠钱财,图一己私利,不必种地,却有饭吃;中者落草为寇,占山成匪,打家劫舍,危害乡里;大者争夺地盘,兵连祸结,荼毒百姓,将社会多年积聚的财富,化为乌有。

造反的也不一定是贫苦农民,大多有地主豪强和贵族宗室混迹其间。最好的结果,无非成王败寇,改朝换代,打天下的坐天下,只有正当性,没有合法性。3000年前的伯夷、叔齐就说过:“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且“起义”一词,本从“起义兵”来,从人格上讲,是受压迫者的反抗,应当称赞,“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鲁》)但反抗与斗争,虽有合理性,却未必有进步性:暴力行动的扩大,既没改变农民的身份地位,也没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既无益于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相反,倒是破坏经济,灾难大众,平添“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雪上加霜,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遭殃。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