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读书种子”】●
明成祖灭建文之师方孝孺十族,873人;杀铁铉,兴“瓜蔓抄”,残忍暴戾,堪与父比;
建设北京城,迁为国都,称顺天府(因物资不足又难防御北敌,后人评谓失策);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消除边患,巩固统治;
遣宦官外出监军——太祖铸铁碑“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之诫,有明一朝,仅建文、嘉靖做到,万历时宦官也算太平。《明史》说:“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因立战功于京郊郑村坝,赐姓郑;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已是宣德初,历时近30年,或说搜寻建文,“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真正目的扬威于海外。
稍后,西方开辟新航线,地理大发现。而中国,因郑和远航耗费太大,朝廷宣告从此不再,且把所有资料毁灭殆尽。再后,明清两朝,因大部分年代实行海禁,使宋元的海上丝绸、瓷器之路几近废弃。
●【仁宣之治】●
洪熙在位十月,政宽;宣德亲贤臣,远小人,有为,两帝庙号仁宗、宣宗,史称“仁宣之治”,其实多靠贤臣三杨(士奇、荣、溥)老成持重。
宣德能干,叔汉王高煦欲效法其父故事,与侄争位,帝俘之,覆铜缸燃炭烧死。但后来逸于政事,曾精铸三千香炉,又好斗蟋蟀,人称“促织天子”。
●【英宗被俘,景泰代位】●
明英宗9岁即位,年号正统,重用太监王振,振毁太祖禁宦官预政铁碑。
帝听王振怂恿,亲征瓦剌(西蒙古),“土木之变”,被俘。国无君,不利抗敌。于谦等拥立其弟,为景泰帝,旋统兵击退围攻京师之瓦剌。
景泰听于谦劝,迎还英宗,号太上皇,囚禁;第八年,病危,英宗复辟,“夺门之变”,改元天顺,以“意欲”谋逆罪名杀于谦。意欲者,企图也,专制社会,说你有企图,即可治死罪。
●【成化庸,弘治可】●
成化庸,迷恋佛道,耽于逸乐,纪纲大坏,所幸不扰民生,天下尚安。后宫独宠年长其18岁的万贵妃,因患难时万深予安慰。
弘治勤政,宽容,体恤百姓,治政多用正士贤臣,如王恕,人称“弘治中兴”。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惟一自愿不纳嫔妃的皇帝——在他之前,南北朝西魏废帝元钦不敢有嫔妃,是因为惧怕国丈权臣宇文泰(后来果然将帝废之)。
笔记载当时皇宫用厕,皆以四川进贡的野蚕丝织成的粗帛揩拭,有宫女觉得可惜,洗净晒干缝成床帷,帝发现,即令以纸代之,停所进贡。晚明学者朱国桢评中国贤主,惟汉文帝、宋仁宗与明孝宗(弘治)。
●【正德好玩乐】●
正德先后重任宦官刘瑾、佞臣江彬,荒唐胡闹;好玩乐,逛妓院;乾清宫火烬,笑谓“一棚大烟火”;因生肖猪和国姓朱,曾禁全国杀猪养猪。(按:“文革”中,上师大发现猫吊树上,有司失色,作大案要案严查,终于弄清,系顽童玩毙。)
方嬉游山西,闻宁王朱宸濠反于江西,欲借机南巡,大臣谏阻,廷杖百余——以前廷杖隔衣裤,刘瑾始令袒受,打死10余人。
王守仁(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帝令押俘北上,亲与“战”,然后“擒”之。庐山秀峰有王书摩崖石刻记录其事。
●【嘉靖无道】●
正德无后,廷臣议决由封藩在湖北钟祥的兴王朱厚熜(cōng),作为弘治承祧(tiāo)继位,是为嘉靖。
嘉靖一登基,便欲尊生父兴献王(献是谥号)为帝,意为不承认自己是弘治嗣子,大臣力辩不可。
三年后,嘉靖权位已稳,复议,廷杖反对的百余大臣,死10余;谪杨慎,戍云南,终其生。
此事史称“大礼议”(这个词许多人写错,作大礼仪、大仪礼、议大礼都有),实质王权与臣权、独裁与道统之争。嘉、隆、万三朝皇帝且都因此不愿上朝见众大臣面。
嘉靖前期还算致力国事,后来佞道、求仙,几被受迫害的宫女勒死,史称“壬寅宫变”。
在位45年,正式上朝召见大臣只有一次。宠信权奸严嵩及其子世蕃。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弹劾严,被杀害。清官海瑞,同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勿与清顺治康熙时号渔洋山人的王士祯混淆)评海:“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是其所长;不虚心,不晓事,不读书,是其所短。”
●【戚继光平倭】●
东南倭寇祸乱,地痞恶霸与之狼狈为奸,胡宗宪、俞大猷(yóu)、戚继光等平倭,彪炳千秋。
俞曾谓:“生要与苏子卿(武)争节义,与诸葛公(亮)争精诚,与狄梁公(仁杰)争妙用,与郭令公(子仪)争勋业,与岳武穆(飞)争忠贞”,人格、操行、韬略、军功皆胜戚一筹。今人一讲平倭,只知戚,不公。
戚《练兵实纪》有句:“实用则不美观,美观则不实用。”
●【隆庆无能】●
隆庆无能,好色,贪财,不理朝政,但能放手嘉靖留下的能臣徐阶、高拱等宰辅,张居正始行改革。
●【万历昏昏】●
万历在位48年,贪婪,遣宦官到各地征税、办矿、采珠、织造、督瓷。前期倚旷世能臣张居正主政,行“一条鞭法”,将田赋与力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缴纳,改革有生气,经济发展快,史称“万历之治”。
张死后,帝追究其罪,后来居然不上朝、不视事,昏昏然不知其所以。冗官不去,缺官不补,一度六部中五部无尚书,都御史空位十年,郡守几乎缺额一半。
对此,史家猜测,或许因大臣反对立所宠郑贵妃子为皇储,不遂意,成心怠政;或疑耽于鸦片毒瘾——20世纪中叶发掘定陵,挖出遗骸,因史载万历瘸子,测量两腿骨,果然长短,又欲化验骨头中是否含鸦片,惜未及行,“文革”起,定陵开现场批判会,在“打倒封建头子万历”口号声中,付之一炬。
万历中,日本丰臣秀吉结束了战国时代,侵朝,中国与朝鲜军队合力大败之,明军死伤无数,费银2600万两,国力大耗。
按:其时前后不久,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殖民于北美。
●【泰昌与“三案”】●
泰昌为宫女所生,20岁方立为太子,19年后始得即位,郑贵妃送来四美女,神倦气衰,龙椅还没坐热,二十九天死了。
晚明宫廷三案:“梃击(泰昌太子时)案”;“红丸(泰昌食而促死,疑中毒)案”;“移宫(廷臣迫令抚养过天启的李选侍迁出乾清宫)案”。
●【天启、魏忠贤、东林党】●
天启缺乏教育,文化低,好木工漆艺,建屋,拆,又建,乐此不倦;宠信魏忠贤,毁天下书院,建魏之生祠。
东林党与阉党针锋相对,其个人操行大多高洁,但偏激,将意见不合者皆指斥为小人(故同时之张岱斥东林“祸我国家者八九十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杨涟、左光斗(史可法师)、黄尊素(黄宗羲父)等皆受酷刑死。后继者结成“复社”。
人称王振、刘瑾、魏忠贤为有明三权阉,我说还一个比一个更坏。
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祟最厉害三次,一东汉;二唐安史之乱后;三明中后期。明末宦官人数达10万,宫女9000。
但如汉代那样的外戚之祸,几无所闻,盖明代后妃,大都从民间选秀女(戏曲《拉郎配》本事,明代多次发生),故没有权势伸张。我看万历等皇帝之所以贪财,与其母后小家出身也不无关系。
●【崇祯自缢】●
崇祯欲振作,惩阉党,去弊政,叹:“岳少保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如今,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爱钱。”
但刚愎自用,疑忌心重,在位17年,更换内阁大臣50,兵部尚书14,杀或逼死总督、督师11。
皇太极兵临北京,袁崇焕自关外急驰拦截,帝中反间计,以为两人串通谋夺大明江山,凌迟袁。袁本身有言过其实之缺点,擅杀大将之过错,激战后,常与后金议休兵以恢复气力,也失当。长城自毁,从此边防无人。
外患于后金—清,内乱于李自成、张献忠,财政大困,横征暴敛。
自然,国事之坏,责任可上溯百多年,直至正德、嘉靖,至少如康熙所言:明之亡,不在崇祯,在万历、天启。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击钟召大臣,无一人来,恨“朕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我看两句都要打“?”);自缢,遗言哀叹:“苦吾民!”
●【南明与《明史》评明帝】●
明亡后,清军入关,南明先后政权与人物:弘光朝,史可法;隆武朝,郑成功;永历朝,李定国;鲁王监国,最后的抗清旗帜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合称“西湖三杰”,或加秋瑾,为“四杰”,盖墓皆在杭州)。
郑成功驱荷兰,复台湾,“开辟荆棘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明史》载,明朝十六帝,除太祖、成祖外,可称者仅洪熙、宣德、弘治而已。
●【明清皇帝比较】●
我认为,总体上说,明代朝臣无大恶,而皇帝多混蛋,尤后半,中国历史少有;
清朝正相反,朝臣多行尸走肉,而皇帝总体可谓积极,虽有文字狱等滥杀无辜,终无暴戾、失道等罪错,或者说,清有庸君,却无暴君、昏君。
不妨以百姓负担军费为例,明末军饷日绌,帝胄(zhòu)达官不肯丝毫捐献,朝廷搜刮无度,下民苦不堪言。清代咸同时洪杨乱起,帝出内府珍藏,变卖养军,而尊祖宗家法,不加小农毫厘之捐;赣皖援兵灾免税常例,宁可不救曾国藩之急;苏浙刚刚克服,李鸿章就上奏为民减赋,左宗棠及时奖励春蚕。光宣财政灾难,所加者惟地方间接税,虽然名目繁多,终不易田赋。甚至袁世凯当上总统的次日,也即沿用清例,免去各省拖欠的地丁钱谷漕粮。
●【落后就要挨打?】●
斯大林说,落后就要挨打。可宋比之于辽、金、元,哪个经济发达?明比之于后金—清,哪个文化先进?农耕的汉族与游牧的少数民族,哪个科技了得、人力资源丰厚?史实是中原强者不仅挨了边远塞北的打,而且给打趴下,打灭了。
败亡的原因,表面看,是崇文不及尚武,但根本说,在于“天朝上国”纲纪不振,统治集团本身腐败,尤其“天下之大害者,惟君而已矣!”——这是目睹明朝灭亡的先哲黄宗羲一针见血指出的。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落后就要挨打,毋宁说腐败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