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旅游古迹,多明清两朝留存,宜知稍详)
★【朱元璋建明】★
元末淮北凤阳贫民朱元璋,识字不多,曾入皇觉寺(后赐名大龙兴寺)为僧仆(不是和尚),投红巾军,升为头目,而后领袖。
听儒生朱升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先后攻灭湖北陈友谅、江南张士诚等。1368年,“奉天承运”,建大明,都应天府(南京),为明太祖,年号洪武。同年灭元,次第平群雄,定天下。
国号之所以“大明”,原因颇多,如:
一、朱早先加入教旨为光明战胜黑暗的明教,且曾为起义军领袖明王韩山童部下;
二、“明”可拆为日、月,日有“火”之意,姓朱是红色,红巾军巾又红色,皆含火。
★【心狠手辣】★
明太祖独揽朝政,事必躬亲;加强皇权,直驭六部;臣见君即跪,一直要跪到赐“平身”才起立,君臣之别比宋元更严厉;
废宰相,罪故旧,翻脸无情,翦功臣,戮(lù)大将,心狠手辣(如处理胡惟庸案,诛三万余,除蓝玉党,杀一万余,比同为起自草莽的汉高祖更甚)。
按:中国历史上杀功臣,以汉、明为最,有人说与出身农民心理自卑不无关系,其实,两人都是农村流氓、无业游民,流氓无产者是也。
设置特务,人人自危;忌读书人,禁生员言“天下利病”;锻文字狱——虽不是他发明,但上纲之厉超越前人,后来愈加者如乾隆;惩治贪污,杀一儆百;
立规矩,皇后只管宫内事,外戚可享荣华,但不得预政;将语录辑成《大诰》,印发全国,令户户皆备,人人必读,每隔三年,京城组织一次背诵比赛,参加者10万以上;
定乌纱帽(用纱编织,施以黑漆)为官帽,团领衫、束带为官服,今之古装戏剧,多用明代服饰,但坤角的水袖,是舞台艺术需要加出来的。
按:我对于古人服饰,最弄不懂袖子管里怎么藏得住东西,就算袖笼足够宽长,手一垂下,不就掉出来了吗?后来读到一本旧书,才知古人将口袋缝在袖子的里面,“内(纳)于袖”,是塞在袖子内的口袋里。
★【燕王“靖难”】★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封二、三、四子为秦、晋、燕王,作北方屏藩;因太子壮年死,立太孙为皇储。
太祖死后,太孙朱允炆(wén)即位,为建文帝。是时秦王、晋王已死,忌燕王等强。用臣下齐泰、黄子澄计,削藩,不到一年,废夺五藩王。
燕王朱棣(dì)早有反意,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山东铁铉拒战。三年余,燕王得宦官内应,破京师,夺帝位,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按: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相隔1500余年的“削藩”和“清君侧”,汉景帝平吴楚之乱成功,建文帝对抗燕王失败。
笔记载太祖尝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太孙对“雨打羊毛一片毡”,燕王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凭此,削藩、靖难,胜负可知。
其实洪武已将功臣骁将杀光,建文朝几员武将既无威望也不会打仗。而靖难之役之所以发生,是朱元璋本人“乃留弱干制强枝”的后果,与刘邦当年将天下超过2 /3的郡封给同姓王,如出一辙。
本章节以下段目:
●【杀“读书种子”】●
●【郑和下西洋】●
●【仁宣之治】●
●【英宗被俘,景泰代位】●
●【成化庸,弘治可】●
●【正德好玩乐】●
●【嘉靖无道】●
●【戚继光平倭】●
●【隆庆无能】●
●【万历昏昏】●
●【泰昌与“三案”】●
●【天启、魏忠贤、东林党】●
●【崇祯自缢】●
●【南明与《明史》评明帝】●
●【明清皇帝比较】●
●【落后就要挨打?】●